蓑衣 驀然回首的時代記憶
蓑衣 驀然回首的時代記憶
記者 張芸瑄 報導 2017/04/30
蓑衣又名「棕蓑」,是農業時代的雨衣,根據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稱作「tsang-sui」。1970年代臺灣處於出口導向時期,逐漸從農業社會轉為工業社會,紡織與塑膠等製品迅速成長;以前一般農家必備的蓑衣,隨著時代進步已被塑膠雨衣所取代,而蓑衣具有的「避邪」意義現今則多作為裝飾品之用。藉由此次造訪臺中市大甲區的蓑衣師傅,來探究過往家家戶戶的時代記憶。
臺中市大甲區的鎮瀾宮聲名遠播,此處有一位臺灣為數不多的蓑衣師傅。(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師傅平日就坐在鎮瀾宮對街的路邊擺地攤,每日從桃園市楊梅區坐火車前來販售蓑衣。
(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師傅名為吳草塔,今年73歲的他從打造鐵軌鐵釘的工人變成繼承祖父蓑衣產業的師傅。
(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近幾年市場狀況不好而輾轉來到大甲區,因不方便開貨車前來,所以販售的並非體積較大的成人蓑衣。
(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人來人往的街道,師傅偶爾修整一下迷你蓑衣。(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現今的迷你蓑衣比較容易售出,能當作吊飾紀念。(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客人詢問吳草塔不同大小的蓑衣價格。(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客人將蓑衣舉起端詳。(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蓑衣是由棕梠樹的葉鞘所編織而成,吳草塔說:「一片可以手做三件的迷你蓑衣。」
(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除了製成蓑衣之外,吳草塔還會製作掃具及刷具,因為棕梠樹的葉鞘十分耐用。(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由於蓑衣產業的沒落,師傅必須仰賴其他收入。此為當初吳草塔在內灣熱銷的手工響鈴。
(照片來源/張芸瑄攝)
![]() |
記者 張芸瑄
阿美族女孩,喜歡大海。一生若不經得風浪哪叫人生。有種就靠自己,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是冷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