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期

新屋收容所 轉型動保園區

新屋收容所在2016年後轉型為桃園動物保護教育園區,讓民眾可以真實地與收容所內的小動物互動,達成從「教育」著手,建立動保觀念的目的。

新屋收容所 轉型動保園區

記者 劉以寧 報導  2017/05/07

2016年後,桃園市新屋收容所轉型為桃園動物保護教育園區。轉型後的動保教育園區,目標是從「教育」著手,建立動物保護觀念,不僅開放民眾在平日或假日都能前往參觀及認養,更將動物與人的距離拉近,讓民眾能夠親手觸摸、擁抱這些小動物。並提供完善且完全免費的認養流程,提高收容所的認養率。


一走進桃園動保教育園區,就看見志工帶著園區內的狗在門口玩耍。
照片左邊穿著背心的小狗LUNA,是桃園動保教育園區的園狗。(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園區內有熱心的志工,為民眾介紹園區內的動物以及動物保護的觀念。(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園狗「兒子」平時都在園區二樓的貓舍活動,天氣熱的時侯則喜歡待在電風扇前享受涼快的風。
負責守護貓舍安全的「兒子」,是工作犬的最佳範例。(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假日時,領養區會在室外將許多可愛的幼犬關在一圈圈的鐵柵欄裡,不僅讓小狗們出來透氣,
也讓民眾可以近距離與牠們互動。(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許多年輕人會在假日的時候來到園區與小狗互動,牠們可愛的模樣令人忍不住拍照上傳,在分享的同時,也讓更多人看見這些動物,提高園區內的動物在網路上的曝光率。(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也有家庭帶著小孩來到園區,讓小孩在與小狗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保護動物的觀念。
(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柵欄內的幼犬也好奇地趴在鐵籠上望向外面的世界。(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為了防止免疫力還很低的幼犬感染病毒,收容所要求所有民眾在觸摸幼犬前必須先用消毒水消毒,
以免造成收容所內的群聚感染。
(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在民眾決定領養哪隻小狗後,志工便會注射疫苗和晶片,並同時輸入領養人的資料。(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由於幼犬仍不能結紮,志工提醒領養家庭的小孩要記得三個月後帶牠回來結紮。(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隨後,小孩從一箱民眾捐贈的衣服箱裡,挑出要放在紙箱裡暫時給小狗保暖的布料。(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要將小狗帶離收容所時,若領養人沒有準備自己的籠子,為避免小狗驚嚇或受傷,會將牠暫時放在紙箱裡。
(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在桃園動保教育園區,令人感動的領養故事貼滿了一整面牆。
志工說:「只要知道被領養的毛小孩們現在都過得很好,就有動力繼續做下去。」(照片來源/劉以寧攝)

 

記者 劉以寧
來自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小鎮,仍然在隨溫度變換的三態中尋找自己的模樣。 就寫吧,在所有能夠擠出的文字被時間的浪沖散之前。
記者 劉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