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期

多元選修課 學習大不同

探討多元選修課程的特點和其面臨的問題。

多元選修課 學習大不同

記者 韓舒容 報導  2017/05/07

高中老師在講台上宣讀課文、拿著粉筆寫下重點、傳授記憶性知識,並在一個學期內舉行數次大大小小的考試,此種教學印象,如今不再是學生記憶中唯一的教學樣貌。新課綱中的多元選修課程為現今的教育體制開了一扇窗,不僅翻轉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讓老師的教學模式有更多樣的變化。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課程重點,是普遍的教學印象。(圖片來源/Stanford

無論是運動、旅行或是桌遊,都有可能成為多元選修課程的題材,再搭配老師們原有的專業知識和專長,以生活化的主題,幫助學生學習得更加深入,同時也能增進學生較缺乏的能力。藉此,同學們的高中生活不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探索自己的性向。


多元選修課程 成高中發展特色

雖然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部長潘文忠表示107課綱將延後至108學年度實施。但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綱要(原107課綱)中,早已規劃好將普通高中的課程分為部訂課程和校訂課程兩大類,其中校訂課程中包括校定必修、多元選修、補強性選修、團體活動時間和彈性學習時間。而設立多元選修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各個學校能依照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求去開設課程,讓學生們能依據自己喜好選課,安排自己的課表。


此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綱中普通高中的課程架構。
(資料來源/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研究小組、圖片來源/韓舒容製

目前,教育部提供資源,並建立一套機制,幫助全台各地的前導學校試行新課綱。試行的意義不單只是想讓課綱更完善、更貼近教育現場的需要,也期望這些學校能藉由多元選修課程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與在地連結,替未來跟進的學校樹立學習標竿。

身為前導學校的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其學校的多元選修課程針對三個面向進行考量,替學生設計出一套完整的學習藍圖。瑞祥高中教務主任莊福泰表示:「特色課程通常基於幾個重要的地方,第一個就是學校的特性,當然這個學校的特性是包含學生的特質,再來就是地方的期待或地方的文化,第三個就是未來能力的培養。」

多元選修課程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它與一般課程不同,無須受到課程進度或內容的限制,或背負升學壓力,而是能藉著課程彰顯學校的特性,抑或是這個城市、社區的文化。以瑞祥高中來說,他們希望高雄子弟能更了解當地的歷史地理,由於高雄是海港城市,因此特別將海洋知識放入課程,讓學生與土地有更深的連結。


課程試辦 學生老師皆受惠

多元選修課程試辦的過程中,雖然每個學校起步的時間都不同,開設的課程數量、類目、內容也不同,但都能發覺此選修課帶給老師和學生許多正面的影響。其中台中市立忠明高中教務主任林聰義就表示:「學生學習變得比較積極主動,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比較全面、比較知道要怎麼樣規劃,活動或是課業上有遇到問題比較知道怎麼解決。尤其課程中大部分都要討論、分組,因此人際互動也有增進。」

此外,多元選修課開辦的其中一個宗旨,就是希望不要以測驗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因此許多老師藉由團隊報告、學習單、課堂討論或是實作作品當作衡量的依據。如此一來,以更多元的管道來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從中觀察他們的學習狀況,才能發現學生的個別差異,並發揮適性發展的價值。

目前試辦的多元選修課程,每一門課幾乎都為老師共同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老師們互相討論和交流,不僅激盪出更多樣的教學方式,補足彼此的不足,也讓老師們原有的第二專長更容易被看見。譬如開課老師是一名國文老師,但他平時對攝影也非常有研究,當設計課程時,他能將攝影的專長融入課程中,藉此,課程內容更豐富,也給予老師們一個舞台去展現自己的才能。

而在課程安排上,老師們會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課程調整與設計,也可能與大學或相關單位合作,讓學生的資源更豐富,其中忠明高中就是個善用鄰近資源的例子。忠明高中位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旁邊,學生只要過條馬路就可到達,因此無論是自然科學或是人文社會的課程,都能將科博館的資源融入其中。同時忠明高中也與鄰近的中興大學、東海大學、逢甲大學合作,讓學生到大學參觀,儘早了解各個學群的發展,替學生的未來鋪路。


檢視問題 發揮課程價值

雖然目前多元選修課程實施下來,無論是對學校的特色發展,或是對教師或學生的成長,看起來都是利大於弊,但其實仍有許多問題等著解決。往後如果課綱正式上路,其餘的學校特別是偏鄉地區的高中能否跟上腳步,並有充足的師資和資源因應學生需求,仍然是個隱憂。此外,如果學校沒有將此課程納為特色發展的重點之一,課程的安排只是為了應付了事,那麼它的價值和影響力也相對有限。

多元選修課程能否發揮其價值,不單單只與單一學校有關,也與大環境息息相關。現今普遍的價值觀仍以學科測驗為重,並看重學業成績表現,假若大學升學制度仍未隨著課綱做大幅度的調整,等到未來多元選修課程的學分數增多時,必定會壓縮到一般課程的時間,學生的心力該如何分配、是否會重視多元選修課程,仍值得堪慮。

無論如何,多元選修課程的出現,也代表著現今教育體制的思維已漸漸轉變,不再只是用分數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而是開始會去評估一個人的多元能力。而這樣的轉變,許多家長與老師也樂觀其成,但在改革的路上,仍須思考相關的配套措施,才能發揮原來的美意。

記者 韓舒容
一個喜歡在生活中找幸褔、找真理、找自己的女孩。
記者 韓舒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