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騰永存 狼魂不滅
圖騰永存 狼魂不滅
記者 張博倫 文 2017/05/07
「馳騁於廣闊荒原的它,無法容忍高牆、壁壘和邊界的存在。它從未投降,而且寧死也不願被俘虜。」曾經傳遍整個大草原的狼嚎,如今只剩下圖騰依然高掛在旗桿上,那一雙雙帶著驕傲的眼睛則慢慢消失在草原之中。
「狼圖騰」預告片。(影片來源/Youtube)
改編小說 結局大不同
「狼圖騰」是一部由中國和法國合拍的生態電影,改編自中國作家姜戎的同名小說,講述人類為一己私慾和狼群發生的衝突。故事發生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當時的青年配合共產黨的「上山下鄉」政策,到國境邊緣拓荒。而陳陣(馮紹峰飾)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從北京來到內蒙古,在那裡認識睿智的蒙古族長老畢利格。藉由畢利格的教導,陳陣很快領悟大草原上的生存法則,也親眼見識到狼令人畏懼卻又迷人的一面。
不久之後,因為政府官員偷走了狼群的獵物,導致狼群沒有食物可吃,同時下令殺害狼崽,成為狼群報復人類的導火線。而陳陣卻因為迷戀狼,違背命令把小狼帶回部落裡偷偷餵養。
狼圖騰小說封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雖然改編自小說,但劇情設定大多忠於原著。不同之處在於新增了陳陣和蒙古女牧民嘎斯麥的愛情支線,以及顛覆原著觀點的收尾。陳陣的愛情戲充滿許多矛盾,在劇情中點時,陳陣向嘎斯麥告白,被以「你不屬於這裡,有天你會回到北京」為由拒絕。但在結尾時卻又心繫陳陣,而陳陣依然回到北京。劇情並沒有著墨於兩人的互動,造成觀眾難以理解角色之間情感的變化。但反過來以編劇的角度思考,若是描寫太多,又會造成主題偏離,畢竟「狼圖騰」是以陳陣對狼的愛貫穿全劇,再容納更多的情感只會造成偏題,因此這個劇情設計有如雞肋。
另外小說中描寫小狼為了自由而拚命逃脫,過程中弄壞了自己的牙齒。陳陣在逼不得已下,只好親手終結小狼的性命,成全小狼最後的尊嚴。而狼王則帶著剩餘的狼群,退向更貧瘠的土地。
電影裡陳陣收養的小狼最終則被放生回歸草原,而狼王和其他野狼則被消滅殆盡。以「狼圖騰」核心來看,狼性的本質是喜愛自由、高傲。自始至終,野狼們都保持著狼的尊嚴,即使拚到最後一口氣,也不願被人剝下身上的皮毛。但小狼則是完全相反,由陳陣撫養長大,不用打獵就有人餐餐伺候,自然也沒有所謂的「狼性」。
兩者的結尾一樣有倖存的狼,但寓意卻大不相同。電影最後雖然看似營造了小狼仍在,狼群就還有希望的情境,但沒有狼性的狼就像是沒有靈魂的人,只能漂泊在草原中,沒有復興狼群的可能。最後和陳陣的道別,更是稍嫌矯情。從兩部作品的迴響即可發現,觀眾們還是比較喜愛有著不屈態度的狼。正因為有著如此鮮明深刻的性格,狼性才會被人們歌頌千年,甚至成為了一些民族的精神象徵,「狼圖騰」的意義就在於此。
真狼演出 視覺震撼
導演尚-賈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過去就以拍攝動物出名,還曾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的榮耀。阿諾認為在「狼圖騰」中最好的演員是狼,因為這些狼並不是動畫模擬出來的,而是由馴獸師調教狼群三年,實景拍攝所得到的真實畫面,屬於電影史上的創舉。不管是準備狩獵時因為渴望而留出的唾液,又或者是跟伴侶訣別時的深情回眸,都表現得十分到位。僅有不到一成的狼是動畫,但也做得天衣無縫,讓人無法分辨。
電影裡狼準備獵殺時流出口水。(圖片來源/Youtube)
此外電影還搭配使用3D攝影機拍攝,蒙古大草原的遼闊以及狼群追逐獵物的緊張感都以最逼真手法呈現在觀眾眼前,因此「狼圖騰」得到了入圍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的肯定。
但相對來說在引導人類演員的部分,阿諾就沒有那麼出色。劇中人物的情感並不自然,轉折也有點生硬。以最後一場追殺狼王的戲為例,反派們駕車追趕狼王,企圖消耗狼王的體力好活捉牠。最終目的達成了,狼王疲憊而死,態度囂張的反派們卻又因陳陣的請求而輕易放棄原先的目的,這部分實在是難以說服觀眾。
反思 生命之間如何相處
作為一部生態電影,「狼圖騰」在人與生物之間的互動營造得很好,不少部分都在宣揚食物鏈平衡的重要性。觀眾透過畢利格可以先了解選擇「殺」與「不殺」的理由,進而認識一個真正生活在自然裡的人的心態;再由共產黨主任包順貴屠殺狼群的行為,去比較城鄉之間對於「害蟲」的認知差異。
畢利格在帶領部落遷徙到天鵝湖時,發現堪稱中國最後一塊的淨土也被開發;陳陣向醫師索取青黴素救人時,人命關天的情況下醫師依然要求陳陣要以狼爪、狼牙作為等價交換。這部分也象徵著人類的道德殞落,貪婪戰勝了良知和自然法則成為了主流,反映世界總是以利益為優先考量的真實面貌。
「狼圖騰」海報。(圖片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陳陣對於小狼的愛是天真、自私的,為了得到小狼而害死了牠全部的家人,但卻又自認為僕,細心的侍奉小狼。在電影中絕大多數的畫面陳陣都用手緊抓著小狼,不然就是以繩索拴著牠。令人窒息的愛加諸於小狼身上,而完全不考慮牠快樂與否,似乎也是現代人對待動物的通病之一。
有趣的是,這部算是對中國過去政策反思的電影,中國竟然一刀未剪就任其上映。也許是官方終於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想藉由此片推動民眾的環境意識,對擁有全球最多人口的國家來說,是個好的開始。
![]() |
記者 張博倫
人若沒有經歷伴隨痛苦的教訓,就不會學到任何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