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期

做工的人 鋼筋水泥裡的情

有人說這是本勞動書寫、勞工紀實、底層勞動者的生命故事。工地主任林立青,用簡潔有力的筆觸帶讀者深入了解勞動者的酸甜苦辣。

做工的人 鋼筋水泥裡的情

記者 洪于婷 文  2017/05/14

「如果我們的社會再對弱者加上標籤,那無疑是將他們推往這個社會的更邊緣處。」「他們只能無奈認命,這世界卻不能棄之不顧。」

在「做工的人」一書中,作者林立青講到國家和政府官員時,總是毫不保留的寫出他的深惡痛絕,但當他將眼光投向他身旁那群「做工的人」,文字裡溢出的溫柔,卻足以將社會上的歧視者殺死。這是一位工地監工在工地現場的勞動紀實,也是他對台灣社會的血淚控訴。


林立青 水泥地裡的主任作家

林立青,擔任工地監工(又稱工地主任)長達十餘年,剛踏入這行的他,面對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老師傅,為了如期完成工程進度同時和工人打好關係,要學會如何連哄帶騙的讓工人乖乖上工,學會指正工人要用「虧」的,學會「說做工的語言」。工地主任,介於包商與工人之間,讓他得以站在絕佳的觀察位置,既疏離又深刻的描寫工人的故事。


林立青外型年輕,但不難看出十年的工地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跡。(圖片來源/BIOS Monthly

寫作緣起於一篇他對「八嘎囧」世代(泛指台灣有參與廟會陣頭的年輕人)的觀察,寫出工地裡陣頭少年的愛恨情仇。他們騎改裝過的漂亮機車,穿破舊衣服來,下工之後從機車裡拿出平常穿的流行服飾換上,再騎車去約會、參與廟會活動。沒有外界對他們逞兇鬥狠的刻板印象,林立青反而看到他們會因為同情而將寶特瓶壓扁,方便拾荒者回收。基於理解而出發的寫作觀點,讓林立青的文字獲得迴響,因而開啟他的寫作之路。
 

俄國文學造就批判寫實文風

如果硬要追究林立青的寫實風格和文學淵源,文藝青年的養成與他沾不上邊。他不愛上課,但卻讀完托爾斯泰的全部著作和其他俄國寫實文學,讀黃春明的基層人物描寫,也讀金庸、愛看漫畫。

或許俄國文學真的影響了林立青的寫作風格,但他其實沒有想那麼多:「希望自己的文章是所有人都看得懂的。......寫文章就是想讓工人看了有共鳴,第二是讓他們家人更理解工人。」他在接受訪問時如此說道。


工地人間 紀實工人群像

在水泥地裡打滾的十年,林立青和工人搏感情,一起喝保力達B調酒,一起上小吃部和小姐聊天,儼然被工人視為工地大家庭的一份子。十年的情感堆疊,讓林立青用做工人的溫柔,塑造他筆下的鮮活人物。他用兩個月的時間將這些人物集結成一冊台灣工地社群寫真,出版「做工的人」一書。


單刀直入的書名,正也反映工人的率直真誠。(圖片來源/明潮

書一攤開,「工地人間」四個大字赫然映入眼簾,接著可以看到工地裡的人物一一現身:先是「八嘎囧」年輕陣頭少年,講他們從小工做到師傅,如何撐起整個工地、宮廟、甚至地方的文化社群;「工地大嫂」講師傅的妻子「喊水會結凍、喊米變肉粽」的能力,靠一支電話指揮調度工程,是工地裡不可或缺的存在;「工地外勞」講外籍移工在台灣的生存困境,逃去工地工作是因為「比較自由」。

再來是「呷藥仔」、「工地調酒」說工地師傅在疾病發作時,因為擔憂醫生給出休息的處方,而選擇吃自己準備的成藥,和以保力達B為基酒,用來禦寒、提神、甚至人情交關的多功用調酒。林立青將人物化為文字,用溫柔的理解和包容包裝,讀來彷彿一本有人情味的工地速寫,一一打破媒體給工人「酗酒」、「凶惡」等等的標籤,不著痕跡的拉近讀者與工人間的距離。


愛拼才能生活 底層勞工職災風險

才剛認識這些可愛又真性情的工人們,林立青筆鋒一轉,寫道工人有的因為喝了提神的藥酒酒駕被關,有的因為法律常識不足被當成替罪羔羊,有的因為行業不得已的苦衷,遭政府官員為求績效開鉅額罰單。面對政府,「基層勞工自然始終沒有幾個說自己愛國的,因為國家也不愛我。」

藉著林立青的文字,接連出現的工人們開始訴說被社會打壓的人生境遇:「走水路」一篇描述電焊工的高危險職業傷害,但伴隨的高薪,讓必須扛起家庭經濟責任的電焊師傅阿欽,為了養家糊口,不得不施打毒品才能上工,因為只有毒品才能讓他忽略職業傷害的疼痛,專注在精細的電焊工作上。阿欽一家人的結局,搭上林立青在文末的附註,令讀者心碎:「『走水路』其實就是靜脈注射,用在毒品非常快讓身體起作用,也非常快死。」


電焊工常因長期蹲坐、鐵屑飛入眼睛而失明或患有足底筋膜炎。(圖片來源/OpenBook


以同理心解構社會亂象 犀利筆風批評時政

對於這些人的遭遇,林立青將矛頭指向水泥圍籬外的政府和社會:「但我所知道的社會,是如此理所當然的忘卻弱者,崇拜成功。」「我們的社會有罪,因為我們讓他們犯罪。」他在「進修部」、「賊頭大人」等文中,提到政府必須對於結構性的勞工問題負責。因為他對工人的情感聯繫和鋪陳,使他對政府的憤恨、不信任更加合理。

即使林立青不斷地用嚴厲的語句指責政府,他仍然理性、甚至可以說是溫柔地,從警察制度的形成和追求績效的原因、司法行政體制缺陷、到社會對工人的歧視形成,一一解構分析,然後因為瞭解,所以才能寫道:「我永遠不會配合警察辦案抓外勞......我缺乏這種美德,而且不屑擁有。」
 

活著 勞工社會的情感連結

經過書中前面兩章「工地人生」、「愛拼」,林立青的筆帶領讀者與書中的工人們,一起感受討生活的無力和社會的現實,心情隨著他們的境遇起伏,彷彿被剝了一層又一層的皮,仍然無從找尋治癒的良方。

最後一章「活著」,呼應標題,著重描述作家自己在工地周圍遇到的其他底層勞工,如年老色衰的性工作者阿霞姐對他的多般照顧、茶室裡的大姐如何在討客人歡欣之於互相照顧彼此、又殘又跛的工人不分彼此的共同花用薪水。往往是愈弱勢的勞動者,他們彼此之間的情感連結愈是緊密。

看盡社會的殘酷無情之後,他最後只用「便利商店」裡工地師傅出於同理而非羞恥,不願將工地的泥土踩進便利商店裡的片段,附上老師傅的一句話:「做工的疼惜做工的。」作結。
 

勞動書寫 期待引起社會反思

正是因為這份對同是基層勞動人的惺惺相惜,促成林立青的創作。他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只用口語化的文字、寫實的文風,寫出勞工的真誠與辛苦。出書之後他接到許多採訪、拍攝邀約,也算是達成了他寫書的原始願望:「忠實呈現勞工生活面向、促成不同階級共同思考勞工處境」。他說:「我還是會待在工地;因工安意外受傷的人、陸配外配、在工地出現的輕度智能障礙者……我想寫的還有很多。」

從熱血講道義的陣頭少年、「只能」吸毒才有辦法工作的電焊師父阿欽、受建商打壓卻被工人階層憐憫的外勞、到小吃店的性工作者阿霞姐,「做工的人」儼然成為一座真人圖書館,收藏社會底層勞工的人生故事,林立青代他們撕心裂肺的訴說,只求社會能多一點點包容和理解,便已然足夠。

記者 洪于婷
一個文字寫作無能的寫手。ㄎㄅ
記者 洪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