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期

運動電影 離社會多遠 

淺談運動電影獨特的題材與背後價值。

運動電影 離社會多遠 

記者 卓業軒 文  2017/06/04

2011年,台灣劇情片「翻滾吧,阿信」,改編真人真事,描述前體操國手林育信,從一名迷失自我的叛逆青年,經過蛻變重拾體操夢想的故事,感動觀眾,創造新台幣八千萬的票房。而飾演男主角的彭于晏,以電影賦予其努力不懈的形象迅速走紅,晉升為演藝圈中的一線男星,獲得今日許多影迷觀眾口中「理想男神」的肯定。之後陸續出演「激戰」與「破風」等等電影中,飾演拳擊手、和自行車手的重要角色,為我國運動類電影的成功案例。

回顧電影產業,討論電影題材的本質,以運動、體育為主題的電影著實不少,在廣大的電影種類領域中獨樹一幟。有別於一般劇情創作型電影,運動類題材基本架構下的元素,所帶來的緊張、刺激感是其先天優勢。扣除掉一般動畫片對於特效上的需求,血脈噴張感更甚真實,也純粹的多。每個汗水落下的時刻,與每道執著目標不放棄的目光,除了主角本身的明星光芒外,獨特的人生態度和勵志精神,通常最平凡也最能打動人心。


藝人彭于晏在電影中飾演曾經叛逆的體操選手阿信。(圖片來源/痞客邦

 

針砭社會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中,吉塔(Geeta)將對手後仰空摔,在最後一秒搶下五分,以戲劇性的方式贏得比賽,在全場觀眾驚呼中印度國歌在場內響起。吉塔接過大英國協運動會的金牌,在鎂光燈下與父親相擁而泣,感謝父親不辭辛勞的教導與提拔。這一幕,場內的震撼與感動蔓延至場外,使觀眾彷彿置身歷史,贏得不少人的熱淚。以金牌摔角選手之姿接受眾人喝采,吉塔一路走來的阻礙不是身為一名女性所欠缺的體能,而是其獨特的生長環境。一個對於女性地位極度打壓的社會,伴隨不允許女性從事家事外活動的輿論,使吉塔的成功,顯得更為艱苦與難得。而電影本身,除了體育賽事外,也默默地在這個事實上做了不少著墨。


電影中,吉塔在眾人前與男生比賽摔角,實為挑戰社會的性別意識。(圖片來源/指傳媒

今年度上映的「我和我的冠軍女兒」,可說是一部非常催淚的電影。有別於一般運動片對於體競賽的該有的鋪陳外,電影片長兩小時四十分中,並無拖泥帶水,沒有贅述多餘練習畫面,將故事建構在運動電影的基本共同標語「只要努力,便有一片天」下敘事,並直指印度社會的敏感議題——性別歧視。

年輕時因為生活環境與家庭壓力因素,放棄夢想而懷抱遺憾的瑪哈維亞(Mahavir Omprakash),以嚴父的形象,代表社會革命的先鋒。儘管眾人反對,父親仍鼓勵女兒投入摔角運動。他告訴女兒不必做家事,只需專注練習,過程中甚至有斥責女兒為現實低頭而放棄的橋段,表達出運動員對於目標該有的堅持,更為企圖抵抗父權主義高牆的藍圖。父親認為,自己對女兒的期待與男人沒有分別,自己的女兒可以透過努力獲得成功,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因為他不希望女兒困於貧窮和歧視,而被社會埋沒。故事改編真實事件,瑪哈維亞將女兒的未來,寄託於練習專屬男性的摔角運動,並以最後的成功,激盪出觀眾對於社會價值,和性別歧視議題的許多反思。
 

籃球場上 態度決定勝負

十幾年前的台灣,收看超級籃球聯賽(SBL)風氣盛行,當時台灣啤酒隊為知名的球隊之一,擁有廣大球迷。然而,擁有連霸紀錄,在當時被許多球迷和記者稱為「綠色奇蹟」的這支球隊,其實在2003年也曾面臨解散,士氣低靡。經過三年的轉變,從低谷走向高峰,背後不為人知,和許多球場上看不到的故事,則由一部紀錄片「態度」娓娓道出。


台灣啤酒籃球隊,在2006到2008年間連續拿下SBL總冠軍,為許多球迷當時的回憶。
(圖片來源/
蘋果日報

當時藝人黑人(陳建州)擔任球團副領隊,隨團拍攝一系列記錄影片,最後出版成一部完整紀錄片,指出「態度」二字,才是球隊得以獲得聯盟冠軍的團隊精神指標。電影中以球員間的一言一行,傳達出每個人在團體中不言敗的精神。鏡頭凍結休息室內的一分一秒,透過訪談,述說球員場外的家庭故事,以及無數次球員間的爭執,與磨合共處的真實經歷,讓影迷們更深一層地認識一個球隊。電影中經典口號:「態度決定高度」,最後伴隨球隊走出低潮,邁向巔峰。電影中流露出每個籃球員背後的動人溫情,也說出了許多曾在低潮中掙扎的人們的心聲與精神態度。這是一部純粹的籃球電影,但卻意外地囊括一般人對於籃球理解之外,球員們對於人生的思考。
 

抓緊繩子 生命就有希望


電影「拔一條河」預告片。(影片來源/穀得電影

八月八號,天氣雨,大水來了。「抓住繩子,一定要抓緊,抓緊了,媽媽就會知道。這條河不能帶走一切。」由許多新移民之子組成的國小拔河隊,在水災的襲擊之下,缺乏資源更顯得弱勢。電影「拔一條河」,其實拔的是一條有生命的河,以甲仙國小內一群拔河的小孩為主軸,將拔河隊多次參賽、訓練,與日常生活的真實記錄串聯成一則動人的故事。

莫拉克颱風後,甲仙社區數百人喪失性命,生還者中有能力的人大多出走,剩下來的是一群老人、小孩,和一群東南亞媽媽們。「漂亮的都到都市去,剩下的就是我們了。」一段在工廠的訪談中,新移民媽媽們以樂觀的態度,訴說著甲仙地區面臨的困境與無奈。這些媽媽們離開家鄉,嫁到台灣之後生活不如預期,在災後的一片哀嚎中更困苦不堪,不敢向遠方家人訴說。然而他們卻也背起經濟重擔,帶著自己的小孩,慢慢地從挫折中站起。


「拔一條河」中,拔河隊榮譽返鄉,鼓勵社區的大人們一同勇敢站起來。(圖片來源/大紀元

「他們是一群不放棄的人,他們不能放棄,也不會放棄,因為他們就是媽媽。」「小孩都站起來了,那我們大人為什麼要放棄?」電影多次以「拔河」的概念作為象徵,透過小孩和對手拔河的畫面,講述甲仙災後重建中,一群不放棄的人們如何與逆境拔河。並以人口流失,和新移民議題等等,道出災後更多層面上的心靈重建。
 

運動電影 熱血過後的省思

勵志精神是站在感動人心基礎點上的附加價值,然而多數體育競賽的輸贏,不盡然是這類電影的意義。觀看電影史,有許多以體育為題材拍成的作品,意外地比好萊塢動作大片,留給觀眾更深的印象,和更意味長遠的思考。走出框架後,時下更有許多運動類電影以真實運動家精神出發,卻不偏不倚,且拳拳到肉的敲打著角落中的社會真實。周星馳在「少林足球」中說:「球,不是這麼踢的!」彷彿正告訴著觀眾,在這些習以為知的表面中,換個角度,到處都具備深層的意義等著去認識和探討。

記者 卓業軒
台中都市人,運動與攝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吃吃美食看看電影,喜歡到大自然走走看看,親近更多國內外不同人、事物與文化。  
記者 卓業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