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的牢籠 同溫層現象
隱形的牢籠 同溫層現象
記者 王貞懿 文 2017/09/24
同溫層,本來在氣象學中的定義為隨著高度升高而溫度變高,氣流大致上以水平流動,相當穩定的一層。但如今大多改稱為平流層。而這個舊時代用語,在這一兩年中,又重回人們的視線當中,不過卻引申出了另一種意思。
為什麼同溫層會出現 演算法從中作梗
「同溫層」在如今的網路時代中,被賦予的意思是指人們只接收站在自己原先立場那方的資訊,對於不同觀點的事物,選擇性地忽略,進而促成一個封閉的同溫層。像是本來氣象學中定義的:水平流動而穩定,但其實這種穩定的現象,只是自己製造出的假象,將那些與自己意見相左的看法拒之於門外,彼此在同溫層內互相取暖。

同溫層又稱為過濾氣泡(The Filter Bubble)。(圖片來源/TED Talk:Eli Pariser)
同溫層的出現,也不僅僅是個人因素而產生,網路個人化的演算法,也增加同溫層的厚度。臉書(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說過:「一隻松鼠正死在你的前院,對你來說可能會比非洲有人正在死亡,更有關切性。」不可否認人們對於貼近自身生活的事物會較感興趣。Facebook官方也在2016年6月表示,朋友的貼文在動態消息中會優先顯示。而Facebook動態消息的演算法也是根據「關切性」此原則來運行,Facebook會觀察你曾經按讚、留言、分享,或是點進貼文中的連結來判斷,什麼樣的內容會是你感興趣,並且與其產生互動,而在之後不斷的演算中,你的動態消息上顯示的內容多半都是你曾經與其產生互動的。
試想有時候是否覺得自己的動態消息上,會出現的專頁大概就那幾個,但是再回頭查找,其實自己按讚過許多專頁,甚至早已忘記按讚過某些專頁,點進那些不常在動態消息上出現的專頁,發現不是該專頁的小編偷懶不發布新貼文,有時甚至半小時前才剛更新過,但卻沒有出現在你的動態消息上,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你有密切互動的那些專頁貼文,而這些貼文發布的時間可能不只半小時前!這些都是Facebook演算法搞的鬼,讓你陷入一個越來越侷限的同溫層之中。
假新聞的溫床 同溫層內的惡性循環
現今網路如此蓬勃發展的時代裡,人們習慣依賴網路,而社群網站的存在,更是大多數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目前用戶人數居冠的Facebook,更在今年(2017)六月宣布每月活躍用戶數突破二十億,相對於全球七十五億多的人口來說,約莫每四個人中即有一個在使用Facebook。隨著Facebook在生活中的影響力節節攀升,人們得知新聞的主要管道,從傳統的報章雜誌,以及電視新聞,到現在的Facebook。然而,Facebook上有時卻充斥著假新聞,以2016年美國的總統大選來說,最後川普的當選,被許多人質疑是假新聞在背後操作的結果。連川普都曾說:「我認為社群媒體的力量,比廣告花的錢更有效,我想我的勝選就是個證明。」
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17年9月發布的一篇關於社交媒體平台上新聞的使用調查,當中提到2017年有67%的美國成年人從社交媒體獲得新聞資訊,而2016年則是62%,有增加的現象。其中又以社交媒體的龍頭Facebook為主要的新聞接收來源,可想而知如果假新聞漫布於Facebook上,而人們又不經思考地片面接受,甚至不斷分享給自己身邊的親友,以假亂真到後來的結果將一發不可收拾。

2017年有67%的美國成年人透過社交媒體獲知新聞,相當於三分之二的數目。而2016年則是62%。其中從社交媒體獲取新聞的頻率又可分為很少、有時候、經常三種程度。(圖片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

有66%美國成年人使用Facebook,而其中有45%會從中接收新聞資訊,與其他社交媒體相比較,Facebook為主要的新聞接收途徑。(圖片來源/Pew Research Center)
而假新聞與同溫層之間的連結,也能在這次的選舉中看見端倪。支持另外一位候選人希拉蕊的群眾,在Facebook上只會關注有利於希拉蕊的新聞報導,不論消息是真是假,只要符合他們的立場,就會選擇相信,但是也因此困在一個民意單一的同溫層當中,以致於後來川普當選,卻無法相信這個事實,因為他們共處在同溫層內,認為自己的選擇才是合理、正確的,看不見也聽不到那些支持川普民眾的意見,甚至是忽略他們的存在,進而產生「根本沒有人會投票給川普」的想法。假新聞滲入到某個同溫層中,將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假新聞產生、人們轉發、假新聞擴散、更多假新聞產生。如此情況之下,對於同一個同溫層內的人,只不過是把情緒越發加溫,讓立場更加極端,並且與同溫層外、信念不同的人,形成兩極化的對立,但卻不自知。
如何擺脫同溫層無形的枷鎖
首先,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是否正處在某個同溫層之中,無論是關於政治立場、意識形態,或甚至只是對於生活上的一些小事。一旦你毫無察覺自己身在其中,那麼,你將有可能繼續被牽著鼻子走,然後步入同溫層的陷阱,並且越陷越深。除了發覺之外,還必須主動出擊,突破同溫層的隔閡。與其他和自己想法有差異或是不同領域的人做朋友,並且適當交流,不應因意見相異而爭吵,該做的是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傾聽對方的看法,從中了解自己原先的同溫層中,那些被屏蔽掉的意見。
而平時也多方獲取資訊,擴展自己獲得資訊的管道,透過不同觀點來看待同一件事情,此外也能檢驗其中是否藏匿假新聞,以免落入同溫層中的惡性循環。也不要太過著急地為某件事下定論,有時候事情往往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在結果尚未明朗化之前,應聽取各方意見,並且進行自我思考。
同溫層的影響力不容輕忽
網路無遠弗屆的現代社會,本應是使得各地人們互相交流,而不是把自己困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同溫層內,並且不聞不問同溫層外的世界,或是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存在的,只奉自己的同溫層為圭臬。
此外,同溫層也會造成假新聞的滋生,扮演著培養皿的角色,而假新聞的影響力,在民意選舉時,能左右民眾的看法,此時同溫層扮演的角色是催化劑,使得同溫層內的人們,對於某一立場更加偏執,環環相扣之下,影響到最終選舉的結果,以及選民們未來的日子。
因此,我們應慎重看待同溫層此一議題,現今Facebook也已重視演算法所帶來的衍生問題,並試圖解決。不過,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能不能跳脫同溫層的框架,畢竟看或不看的選擇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