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為你而唱 《漢密爾頓》
當美國為你而唱 《漢密爾頓》
記者 郭庭芸 文 2017/09/24
「一個混蛋、孤兒、妓女和蘇格蘭人的孩子、在普羅維登斯加勒比地區求生的窮鬼,是如何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歷史英雄和學者?」2009年,受邀到白宮表演的作曲兼劇作家林・曼努爾・米蘭達,以饒舌音樂直白又犀利的歌詞,概括了美國開國元勛之一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的人生。當米蘭達宣布他正在為漢密爾頓量身打造一張嘻哈專輯時,台下響起了一陣不可置信的笑聲。然而事隔多年,《漢密爾頓》躍上百老匯舞台,成爲美國音樂劇史上最一票難求的爆紅劇碼。

《漢密爾頓》劇照: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與美國革命軍。(圖片來源/PublicTheater)
嘻哈即是革命的語言
大多數的百老匯音樂劇,劇中插曲不乏交響樂、搖滾樂、爵士樂等等,近年也漸漸融入大眾流行音樂曲風。但說到屬於街頭次文化的嘻哈,常被貼上不登大雅之堂的標籤,在藝術類別中經常被刻意邊緣化,很難想像它會成為貫徹一齣賣座劇碼的靈魂角色。但是米蘭達卻堅持,《漢密爾頓》的故事必須用這樣的形式詮釋。
漢密爾頓自幼喪親,爾後移民至美國,努力從生不如死的谷底往上爬。「我和我的國家一樣,我年輕、我好鬥、我充滿野望!」曲目《My Shot》中不斷重複的歌詞,完美地貫徹了漢密爾頓的意志。他成為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的左右手,加入獨立戰爭贏得自由;他就任財政部長,筆不離手地構築國家政策根基。他龐大的野心為自己帶來輝煌的歷史成就,同時卻也因為傲氣樹敵以及性醜聞而招致毀滅。
開國元勛高潮迭起的人生,正是美國革命史的最佳寫照,而嘻哈本身即是對於音樂型態的一種革命。嘻哈音樂富含能量,長篇幅的歌詞具備良好敘述性,也許真的是最適合拿來唱音樂劇的一種形式。如果以傳統音樂劇編排曲目和演戲的方式,這則史劇很容易過長,影響觀影體驗。但靠著嘻哈的特性,全劇以說唱貫穿,省去曲與戲的分別,《漢密爾頓》在不到三小時內為觀眾提供了詳盡而精采的故事。雖然曲風會使非英語系國家接觸《漢密爾頓》的門檻提高許多,但嘻哈與戲劇這種嶄新的組合,也成功吸引年輕人主動步入劇場,為百老匯注入新的活力。
歷史課沒教 從戲中看現代社會
除了出色的音樂與題材之外,劇情中還有許多可看的亮點,這些亮點會不知不覺地讓觀眾聯想到現實世界,也是這齣音樂劇話題性不斷的原因。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漢密爾頓》的選角標準。打破百老匯白種人霸權的慣例,採用大量拉丁裔、非裔的演員。許多觀眾都不解,怎麼會讓黑人飾演一個在歷史上應該是白人的角色?這也是米蘭達的點子。他認為創作者的義務之一是消弭觀眾和故事之間的所有隔閡,因此他靈機一動,「為何不讓我們的開國先驅,長得像現代社會的面貌?」移民是美國歷史的一部分,膚色多樣性已經是常態,然而在文化媒體上仍是白人優先。米蘭達這個大膽的創舉招致許多極端評論,但這片鼓勵觀眾正視種族議題的心意,也為戲劇本身添增了一點人文關懷。

《漢密爾頓》劇照: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和湯瑪斯・傑佛遜的饒舌辯論對決。(圖片來源/作者官網linmanuel)
「你就是搶不到選票,哈哈哈哈!」在劇中,漢密爾頓與政敵湯瑪斯・傑佛遜的政見辯論被包裝成年輕世代最熟悉的饒舌對戰,把原本嚴肅的政辯變成像小孩吵架一樣的好笑情節,但同時也沒忘給足歷史資訊。漢密爾頓與傑佛遜放肆地互相攻擊、嘲諷,場面難看又滑稽,讓人不禁聯想到現代政客浮誇的嘴臉,會心一笑。戲中又有這麼一句台詞:「我們是移民,我們搞定一切。」直接打臉總統川普的歧視移民政策,雖然劇本早在大選前上演,打臉只是偶然,但犀利的發言仍然在網路掀起一股熱潮。
針對國家議題做最直白、口語的詮釋,把沉重的歷史輕量化、人性化,是《漢密爾頓》劇本最大的優點。因為親民、因為充滿人性,所以才深深吸引人心。劇中的歌詞和台詞甚至成為美國高中生之間流行的背誦法,網路上充斥著學生在課堂上的翻唱表演,引起話題,畢竟沒有一本歷史課本會告訴你漢密爾頓的野心有多強烈、對於外遇醜聞有多麽後悔又不知所措、政敵亞倫・布爾對他的心結有多深以致失手殺人。
步出戲院 走向街頭
雖然贏得了無數獎座、票價水漲船高,《漢密爾頓》並沒有因此昇華為難以親近的「高尚」作品。《漢密爾頓》劇組決定將嘻哈還給街頭,在劇院外的馬路上舉行名為Ham4Ham的活動。第一個Ham意指印有漢密爾頓頭像的十元美鈔,以十元作賭注購買Ham4Ham樂透,讓大眾有機會以便宜數十倍的價格取得戲票。同時也不會讓聚集的粉絲閒著,劇組人馬親自上陣做劇中曲目的即興演出,讓戲院包圍著嘻哈帶來的活力與歡樂。
去售票亭靠運氣排比原價更便宜的戲票,降低大眾對於藝文活動的門檻,是歐美國家行之有年的做法。但Ham4Ham提供的價格比其他劇碼還要低,而且街頭即興演出的高度互動性也是很少看到的。不得不說這是維持話題熱度的極佳行銷手法,同時也是《漢密爾頓》劇組戲裡戲外都貫徹「屬於美國人的音樂劇」的精神,充滿對美國國民的熱愛與關懷。此外,《漢密爾頓》劇組還發起了募資活動Ham4All協助移民組織,將嘻哈精神一路蔓延至舞台下。

《漢密爾頓》專輯封面。(圖片來源/itunes)
當美國為你而唱
「誰將活著、誰將死去、誰將傳唱你的故事?」《漢密爾頓》劇末,全員輕聲合唱著這句歌詞,暗幕的瞬間彷彿將觀眾拉入歷史的洪流,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在世界之前的渺小。而歌詞中無盡惆悵的疑問,也許正是讓米蘭達義無反顧提筆創造這齣音樂劇的原因。
《漢密爾頓》一直以「屬於美國人的音樂劇」自居,希望透過詮釋漢密爾頓的傳記,傳唱屬於美國本土的故事。它吸引了前總統歐巴馬攜家帶眷,前往戲院觀賞兩次;它的曲目《Wait For It》登上國慶表演,在革命成功多年後再次唱著「人人生而平等」;它從邊緣次文化的嘻哈,一路向上爬,最終為百老匯創造各種新歷史。《漢密爾頓》本身的表現如同它的主角一樣,唱出了一場精彩的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