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幕後的殺手 匿名平台使用者
螢幕後的殺手 匿名平台使用者
黃郁庭 文 2017/10/01
身處現在這個網路世代,各式網路平台日新月異,從前以社群交友和分享為主要目的的臉書、Instagram等,已經無法滿足網路使用者的需求,進而出現娛樂與八卦性質兼具的匿名平台,讓群眾能透過這些平台隨時隨地說出心裡話,在排解情緒的同時也能藉著瀏覽平台得知他人私事,滿足好奇之心。這樣的平台在網路世代的生活中所造成的影響及現象,值得反思探討。
匿名發文 抒發個人情緒
匿名平台之所以能夠迅速竄起,在年輕族群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有些人不敢在自己的社群網站批評他人以及對特定事件表達自己真正的看法,因此藉著匿名平台抒發自己的心情,也是一種傾洩自己情緒的途徑。但也因此養成不少人在生活上遇到不順遂之事便會到公開匿名平台抱怨一番的習慣。部分在匿名平台發表言論之人,甚至會用另一種形象發佈貼文,像是自稱小妹或是本魯等網路用語,以避免身分被識出。
除了抒發個人情緒的匿名抱怨平台外,有些匿名平台則是以娛樂性質為主,如:靠北工程師。發文者常常會在文字中夾雜笑點或是對工程師自嘲的言論,讓臉書用戶在看到文章時能夠會心一笑,也因此培養出廣大的人氣。也有部分平台不是以抱怨與娛樂性為主,而是為了透過匿名向他人表達愛慕之情,平常當面不敢說的話,透過告白平台能夠提升自己的勇氣,藉機傾吐自己的愛意。

靠北工程師臉書專頁。(圖片來源/靠北工程師)
而日前在Instagram竄紅的匿名私人訊息平台sayat.me則是透過網頁匿名表達自己對擁有連結者的想法、提問或悄悄話,部分Instagram用戶會在個人空間張貼Sayat.me連結讓他人能點進網頁匿名留下文字訊息,但由於此連結大部分都會被設成隱私,因此只有擁有連結者看得到。透過這個網站,擁有連結者能知道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也能得到鼓勵,擁有連結者便能藉此得到正面能量。
此外,許多網民也會透過這些平台的匿名性,舉發不為人知的軼事,在保護自己的人生安全之虞,讓大眾注意到躲藏在社會角落的陰暗面。
發文者不為文字負責 成網路霸凌推手
然而,也有人以匿名性作為前提,為了在公開平台譁眾取寵,發文時容易大放厥詞、不顧事實真相、故意誇大事實,甚至汙衊他人。而這些發文也會以言論自由作為擋箭牌,認為沒有什麼是不能說的,因此也養成不少不為自己的文字負責、恣意傷害他人名譽的使用者,也成了網路霸凌的推手之一。
匿名私人訊息的平台除了傳達正面的言語外,不免也有人會藉此向連結發佈者表達批評或不滿。當連結發佈者因此受傷時,發文者卻不需反省自己的文字所帶來的傷害,用自己是在「為他好」合理化自己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反過來責怪當事人「玻璃心」。正因為不用對匿名言論負責,而演變成以仗義執言之名,行辱罵嘲笑之實的霸凌留言日益增長。
平常把瀏覽匿名平台當作消遣的群眾不在少數,但群眾們鮮少審慎思考文章的真實性,甚至選擇性忽略事實,進而盲目跟風。在實情尚未揭露時,便跟著文章起舞,看到黑影就開槍,導致當事人在真相尚未定奪前就先在網路世界得到一大串罵名,而當事人也演變成網民霸凌的對象。
部分群眾對這些匿名平台抱持著看熱鬧的心態,不會去平台發文,但仍會對相關貼文按讚、分享以及轉發。而這些表達認同的行為,其實也算是在助長因匿名平台而衍生出的網路霸凌。
言語殺人 悲劇不斷上演
由匿名平台而衍生出的網路霸凌事件層出不窮,一開始的匿名文章可能只是為了抒發心中個人心情,但發文者卻時常忽略短短一篇文章極有可能引爆社群站上的論戰,讓事件猶如滾雪球般愈滾愈大。然而事件中遭匿名抹黑的受害人大部分都會對此默不吭聲,只能期盼事件風波趕快過去,只有極少數當事人會為自己發聲,卻仍難以避免落入網民的指責中。
而這類霸凌事件最讓國人遺憾的悲劇,即為兩年前一名網拍模特兒楊又穎因長期遭受匿名抹黑,甚至在某匿名平台當中就有數十篇針對她的霸凌文章,因此罹患憂鬱症,最後也因承受不起網路霸凌的壓力而選擇輕生。
而匿名私人訊息平台sayat.me在國外也發生了類似的悲劇。根據《太陽報》報導,一名平時待人親切、為人風趣的15歲英國男孩開始使用sayat.me後,收到不少負面的傷人留言,他也因承擔不起諸類的霸凌言論,同樣的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Sayat.me登入頁面(圖片來源/Sayat.me)
在替他們感到惋惜的同時,群眾也應該檢討在這類匿名平台發表言論的適當性。在網民為了抒發一己之快而選擇匿名抹黑他人時,諸多不實言論卻像一把把鋒利的刀子,狠狠地刺進當事人的心上,有人為此罹患憂鬱症、產生社交障礙,更甚至因霸凌言論而自殺。但真正該為受害者自殺者負責的人,不光只是發文者,其他跟風抹黑甚至冷漠旁觀的群眾也絕對無法置身事外。
透過版主審核 盼減少憾事
有些匿名平台希望能透過明確規範,減少網路霸凌的發生。以公眾人物匿名平台靠北Youtuber2.0為例,其版規表示攻擊性過高以及帶有偏激言詞的文章將不予上架。此外,由於此平台是對公眾人物進行匿名投稿,所以純粹謾罵的文章,名字將予以馬賽克處理;而建議性的文章將保留實名。版規中也指出若在短時間內收到大量攻擊相同人物的投稿,為了避免演變成網路霸凌,會選擇過濾這些投稿,只刊登部分文章。
匿名平台靠北Youtuber2.0的版主表示一開始創建此平台是因為先前的同系列的專頁素質過於糟糕,便創立一個較有品質的專頁給大家使用,雖然目前名氣不高,但他認為透過嚴謹的版規規範以及版主層層把關,能夠帶給大家一個有品質的抒發空間。
而版主希望藉由過濾文章,能夠將傷害降到最低,儘管相對較為麻煩,他也不願因一時疏忽鑄成無法挽回之錯。但並非每個專頁都有如此審核機制,因此還是得從發文者做起,避免過於激烈的言論,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
當事人不固定 應將心比心
在匿名平台上發文抱怨,能夠排解負面情緒,可能很新奇、很好玩。但正因人人都有發文的權力,曾發文攻擊他人的網民也會有變成被抨擊的對象的時候。因此匿名平台使用者都應該要有同理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避免任意抹黑謾罵。
而遭匿名平台抹黑攻擊的受害人也應調適心態,不該對網路上匿名文章過於認真。當作娛樂笑笑就好,切勿被匿名文章所束縛,更該避免為此黯然神傷。
最後,儘管有些匿名平台受害者可能真的犯了錯,但透過匿名言論真的有辦法評判他的是非嗎?除了匿名平台,是否還有更理性溝通的方式,值得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