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期

雄心壯志 邁向國際的取與捨

日本搖滾樂團ONE OK ROCK在2017年一月發行了最新專輯《Ambitions》(台譯《雄心壯志》),引發了兩極的評價。

雄心壯志 邁向國際的取與捨

朱珈漪 文  2017/10/01

日本搖滾樂團ONE OK ROCK在2017年一月發行了最新專輯《Ambitions》(台譯《雄心壯志》),宣告他們睽違兩年的回歸,令歌迷相當期待。這次也如同2015年發行的《35XXXV》專輯一樣,ONE OK ROCK推出了國際版與日本限定版,引發了兩極的評價。

《Ambitions》國際版專輯外觀。(照片來源/朱珈漪)

說到東、西洋搖滾的融合很多人一定會想到ONE OK ROCK,他們在很多玩過樂團的人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幾乎沒有人能否定他們在日本樂壇上的地位,我也不例外。在我高一的時候ONE OK ROCK剛出了新單曲〈Deeper Deeper〉,當時的我立刻被其獨特的編曲和晦暗的MV吸引,從此成為粉絲。身為全球最火紅的日本樂團之一,其實ONE OK ROCK剛開始的曲風並不如大家現在聽到的充滿許多不同的元素。

獨有魅力 席捲海內外

在2005年成團之初,ONE OK ROCK的成員們都還是17、18歲的年輕小夥子,主唱Taka(森田貴寬)本來是日本知名經濟公司傑尼斯事務所旗下的一員,為了學業因素退出事務所之後,在現任吉他手Toru(山下亨)的邀請下加入了ONE OK ROCK,他獨特且高亢的聲線以及標準的英文咬字,很快就成為這個樂團的招牌之一。當時Taka的聲音仍有些稚嫩,整體的曲風也還是偏向純正的日式搖滾,但做為一隻實力派樂團,他們的出道立刻就受到大家的注目。除了曲風之外,ONE OK ROCK歌詞經常也具有鼓勵人奮發向上、勇不放棄的意涵,這更是讓他們成為青少年瘋狂的偶像之一,之後發行的專輯像是《Niche Syndrome》、《殘響Reference》,ONE OK ROCK完美的在日系與歐美曲風之間抓到了平衡,讓他們成為無可取代的存在。

ONE OK ROCK成員Ryota、Taka、Toru和Tomoya。(照片來源/官方臉書

此時的ONE OK ROCK還未有海外專輯代理商,所以在日本以外的地區是買不到他們專輯的,但他們仍累積一票海外的粉絲,這都要歸功於東西合併的曲風,另外,不同於一般對日本人英文發音怪異的刻板印象,ONE OK ROCK不避諱在歌詞裡使用大量的英文,加上主唱Taka標準的咬字,讓海外歌迷在理解歌詞意涵上變得更輕鬆,更加速了歌曲的傳播。這樣的條件下他們四度來台開唱,在沒有廣告的情況下場場秒殺,人氣可見一斑。

兩版差異 各有千秋

前面有提到專輯分為日本限定版與國際版。顧名思義,日版收入的歌曲多為日語歌詞,國際版則是將日語的部分以英文改寫,兩者收入的歌曲也有些許差異,整張專輯在編曲上更大膽,勇於去嘗試弦樂、電子等元素。當第一波主打的《Taking off》在影音平台YouTube上發布時,立刻引起歌迷的軒然大波。Taka雖收斂了Emo式的嘶吼,但他將自己清亮高亢的嗓音發揮得淋漓盡致,搭配上略為迷幻的音樂,讓人看到不同於以往的ONE OK ROCK。

此次專輯的首波主打《Taking off》MV。(影片來源/YouTube

仔細比較國際版與日版收入歌曲的差異,可以發現日語版裡ONE OK ROCK仍盡力保留一些日本味。像是《20/20》這首歌,可以說是整張專輯中最有以往ONE OK ROCK樣子的一首歌,用零碎鼓點填滿快節奏樂句的手法讓人聽了就很「燃」,然而在其他地方卻又聽得出新意;另外一首《Lost in Tonight》,雖然整首歌聽下來稍嫌平淡,但仍有他們舊有的影子。

國際版則可以很明顯看出差別,比起日版有更多歐美的風格,《Jaded》這首歌就使用了許多美國搖滾樂團中電吉他常用的重低音效果;更明顯的就是《American Girls》,從鼓的節奏到和弦、編曲和旋律,完完全全就是一首美式搖滾的歌曲。這些歌可能沒有以往ONE OK ROCK爆炸性風格的讓人一聽就驚艷,但重複聽個幾次後可以發覺其中的巧思,愈聽愈上耳。

至於兩版都有的歌曲,《We are》這首最吸引我,歌詞鼓勵剛成年的年輕人不要畏懼艱難,更要他們以自己身為世代的希望為傲。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電視台NHK在2016年11月推出的企畫「ONE OK ROCK 18祭」,邀請了全國一千名的青少年來講述他們的故事,《We are》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最後,ONE OK ROCK與這一千名年輕人一同完成了絕無僅有的《We are》現場版,澎湃激昂的情緒讓許多老歌迷回想起ONE OK ROCK獨有的魅力。

「ONE OK ROCK 18祭」現場。(照片來源/NHK 18祭官網

目標世界第一的改變與決心

在ONE OK ROCK與國際唱片大廠華納兄弟簽約後,接著製作的《35XXXV》專輯邀請了美籍製作人協力合作,也移到了美國進行錄音,整張專輯的風格便明顯的「美式」了起來,同時推出了全英文的國際版,正式進軍國際。但是這樣也意味著歌曲在編排上必須更符合大眾的口味,所以一些快速且重的節拍、以及Emo式嘶吼的唱腔比例就只能大幅降低,並且加入許多電子流行的元素,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老歌迷聽後的感想,畢竟在他們心目中,《NO SCARE》、《The Beginning》、《完全感覺Dreamer》這樣充滿爆發力且日搖味濃厚的歌曲才是他們眼中ONE OK ROCK該有的樣子。

收錄在專輯《人生×僕=》中的《The Beginning》。(影片來源/YouTube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35XXXV》之後的專輯他不會想聽了,因為那個記憶中的ONE OK ROCK已經消失,我想要反駁卻不知從何反駁起。《35XXXV》發行之後,的確,經過一家飲料店、或是參加某些活動的暖場音樂,都可以找到ONE OK ROCK歌曲的影子;當我在2016年去看他們《35XXXV》亞巡演唱會時,也可以看到許多非獨立音樂圈的人的身影,照理來說身為一個樂迷應該要為他們感到開心,但聽著一首又一首POP感十足的新歌,難免感到五味雜陳。

當《Ambitions》推出時,坦白說我和許多歌迷一樣,是失望的。擔心著熟悉的ONE OK ROCK即將要消失,也提不起任何慾望去買他們的專輯;就算意外從同學那拿到了一張,也是隔了一段時間才將其打開聆聽。直到看到了18祭的影片,接著又閱讀許多有關他們的專訪,才明白這四個大男生為了更崇高的目標,不惜冒著失去老歌迷的風險,也要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名字。身為樂迷,當然更該喜聞樂見他們力求進步的那份拚勁。

ONE OK ROCK就是一個這樣的樂團,正當你以為他們不復存在的時候,他們便會用各種方式來告訴你,他們其實還在,本質沒有不同。Taka曾在某個專訪裡說過:「希望 ONE OK ROCK 能夠向世界傳達來自亞洲的聲音,讓搖滾樂再度覺醒。」改變,不單單只是為了拓展市場,更是為了把ONE OK ROCK的搖滾精神傳得更遠更廣。

這,就是ONE OK ROCK的雄心壯志。

記者 朱珈漪
台中人,奉懶字為最高圭臬,喜歡吃鹽水雞,理組思想文組心。
編輯 姬正芳
努力突破現有狀況的人。  
記者 朱珈漪
編輯 姬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