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期

真人化改編 為誰而作

為什麼真人化改編不停推出,觀眾又都未看先噓?介紹製作公司和粉絲之間複雜的心理拉扯。

真人化改編 為誰而作

謝宛蓁 文  2017/10/15

日本動畫電影《你的名字》自上映後屢破票房紀錄,成績叫好又叫座,更於今年9月29日宣布將與好萊塢合作拍攝真人版電影。近年IP(Intellectual Property,直譯為智慧財產權)衍生產業逐漸發達,觀眾對真人化改編作品卻抱持猶疑態度,即使有強大卡司或原著參與背書,仍不敢寄予過高期望。面對如此的矛盾心理,製作公司推出真人化改編的熱情依舊絲毫未減。

越趨發達的IP產業

真人化改編並非近年才出現的現象,將原創小說、遊戲、漫畫或是動畫,進一步製作成真人演出的電視劇、電影,甚至是舞台劇,即是一般泛指的「真人化」。這些以原創作品為根基,延伸製作的多元娛樂事業,則可統稱為「IP產業」,不局限於真人化的範疇,週邊商品、音樂、圖書、主題咖啡廳等等,也都涵蓋在內。

IP產業的源頭必須持續供應內容,類型以文學、動漫畫為大宗。在中國,熱門電視劇大多改編自網路小說, 2015年的《盜墓筆記》靠著長久累積的人氣製作了電影與電視劇;在美國,由漫威打造的「漫威電影宇宙」觀眾已耳熟能詳;而在動漫大國日本,改編自動漫畫的日劇、電影更是數不勝數,前陣子蔚為話題的《月薪嬌妻》,更是帶起一股「戀舞」旋風。

日劇《月薪嬌妻》改編自同名漫畫作品,片尾曲招牌戀舞曾引發模仿風潮。(圖片來源/【公式】TBS「逃げるは恥だが役に立つ」

作為一個跨領域生產鏈,IP產業必須有強大的核心價值串聯。根據中國艾瑞諮詢2016年中國泛娛樂IP價值研究報告,粉絲是IP產業重要的動力來源,除了作為產品收益基礎,延伸作品為粉絲提供了參與感及互動性,也使粉絲數量規模化成為社群;而後,該作品逐漸成為可識別之品牌,粉絲會持續支持新的衍生產品、鞏固並擴大原有IP的變現價值。

粉絲能取得的產品多樣性提高、廠商獲益增加,如此看似良好的互動卻導致了奇怪的現象。在最普遍的影視改編作品中,與「真人化」相關的消息幾乎都會受到反彈,消息公布便會看見哀鴻遍野,甚至有粉絲以悲報相稱。

名留青史的真人化

同樣都是IP產業的一環,為什麼觀眾對「真人化」卻如此嚴苛?觀察過去的真人化改編作品或許能看出端倪。

2009年,改編自全球暢銷同名漫畫《七龍珠》的真人化電影《七龍珠:全新進化》(Dragonball Evolution),無論是媒體評論還是影迷評價皆慘不忍睹,根據影片網站niconico在2014年所做的調查,《七龍珠:全新進化》是網友票選十部最爛的真人化作品第一名。在IMDb的評價只有2.6,爛番茄的新鮮度比例也僅14%。甫上映時原作者鳥山明甚至建議觀眾以「不同次元的新七龍珠」去觀賞該作品。

觀眾普遍反應此作無論是在角色還原度還是特效上皆不盡人意,然而最大的問題在於改編劇本不良,不僅未交代故事來龍去脈,更隨意推翻原角色設定,缺乏邏輯的劇情令粉絲相當困惑,認為其失去了原本漫畫的精神。

好萊塢改編的《七龍珠:全新進化》,被認為隨意推翻原作設定、劇本拙劣。(圖片來源/IMDb

新舊粉絲 是核心也是矛盾的開始

如此看來,觀眾最在意的是真人化作品的還原度,抑或是改編劇本相對於原創的合理性?根據刊登於《現代視聽》的文章〈動畫片真人化的受眾策略〉,老粉絲與新粉絲對於作品的要求其實並不相同。老粉絲在觀看改編作品時的心理偏於「懷舊」、「評判」,新粉絲的心理則偏向「從眾」、「品牌認知」。

「懷舊」情愫對老粉絲來說十分重要,他們在觀賞作品時會不自覺將自身情感轉移,喚醒過去觀看原作時曾激發的情感。「評判」則是一種消費文化產品的心理狀態,對老粉絲來說,觀看經驗等同於在心中刻下一條基準線,曾經付出的情感讓他們擁有較高的審美標準。可是真人化成品很少能完全符合想像,不被滿足的期待便令其他作品的粉絲也失去信心。

IP產業將作品品牌化,試圖擴大粉絲規模的同時,也跨越了新舊粉絲的門檻。新粉絲基於簡單的「從眾」心理觀看真人作品,轟動的真人化消息有可能是茶餘飯後的話題,為了跟上潮流,新粉絲會主動關注真人化。因為不像老粉絲一樣會將改編作與原著作做情感連結,也沒有期待落差的問題,所以即便老粉絲對改編作品的反應不佳,舊口碑建立的品牌認知仍會讓新粉絲認知該作屬於同一「品牌」而對作品有較好的評價。

無法辯解的僥倖心理

製作公司在提出企劃時,若是有已完成的腳本、像動漫畫一樣有現成的畫面可以供決策層和贊助商參考,企劃通過的機率會大幅增加。另外,原著作品的銷量能預測未來成品的票房或收視率,可以用來說服贊助商予以投資。最後由於給予原著作家的權利金比原創劇本便宜許多,改編作品可說是相當划算的選擇。

基於同等的商業理由,若經費充足,製作公司會優先選用人氣較高的演員,雖然也會盡量顧及角色還原度,卻也無法保證能獲得粉絲認同。相反的,若是一味追求角色還原,有時反而會矯枉過正,讓作品淪為空有其表的大型cosplay,即使在特效上下足了功夫,觀眾的觀感如何仍難以預料。

製作公司了解改編真人化的風險,仍不改其道而行;觀眾則因為真人化作品數量龐雜,無法分析製作公司的用心程度。也因此不論粉絲新舊,都還是會有人在作品上映後乖乖買單。

為粉絲也為故事本身

真人化普遍的現象,也能看作是當今影視業的一個重要警訊。因為篇篇皆改編自其他作品,缺少原創劇本,使得原創電影、電視劇彌足珍貴,大量的改編劇本,其實也壓縮了新劇本的生存空間。改編劇本可能被嫌棄、原創劇本大量缺乏,在製作方和觀眾兩者的拉扯中,劇本可說是中間糾結的因,也是惡性循環導致的果。

若只論改編過後的劇本,其該優先傳達的到底是精神還是還原度?2014年上映的《明日邊界》是一個將故事完全搬至美國也十分合理的成功例子,此作完整傳達了原著小說的精神,即使賦予故事一個完全不同的舞台,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才剛下片不久的《銀魂》真人版電影,則是在角色選擇、造型定裝都作出了最大努力。

前者保留了故事精神,後者則充分還原角色樣貌,兩者在票房上所獲得的成功,顯示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想像。也就是說,改編劇本最重要的並非追求某一特定公式,選擇正確的題材並在對的部份下足夠的功夫,才能既贏得市場口碑也收攏粉絲的心。而不論是新舊粉絲,都應該盡可能地以客觀方式去看待改編作品,將其當作一部獨立的電影、影集,更能評斷其優劣、品嚐箇中滋味。

《銀魂》真人版電影因為獨特的世界觀被認為難以真人化,製作公司仍端出了不錯的成績。(圖片來源/映画『銀魂』公式

記者 謝宛蓁
如果可以,我也想到達那個我永遠到不了的海洋。
編輯 蔡璨竹
蔡璨竹之武退秦師。
記者 謝宛蓁
編輯 蔡璨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