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期

愛與淚交織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以溫柔的步調、和緩的節奏、動人的情感共織出一部《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對於跨性別、同性戀議題,教育意義濃厚的一部片。

愛與淚交織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

王貞懿 文  2017/10/15

今年五月,台灣甫釋憲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且隨著社會越來越多元開放,LGBTQ(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Queer)的話題已不再難以啟齒,反倒是有更多人站出來為他們發聲。而電影也是教育的媒介之一,《當他們認真編織時》導演兼編劇的荻上直子,透過這部片教育的不僅是成長中困惑的青少年,更是以溫和、不說教的方式讓成年人省思自身。

電影中三人一起認真編織時的畫面。(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溫柔編織 認真以對

《當他們認真編織時》講述一個渴求真正成為女性,並變性成功的凜子,與男友牧生以及其姪女小友,三人同住一個屋簷下,所展開的一段感人故事。沒有日本電影常有的純愛浪漫情景,但是卻能在溫馨風格的包裝之下,呈現出社會中須被正視的議題。在劇情安排上不同於《丹麥女孩》探索自我的過程,也不過多描寫變性的心路歷程,跳脫當事人視角,反而是以一個小女孩單純的角度看待這個嚴肅的話題,也讓整部電影頓時柔和起來。雖然沒有華麗的衣裳穿梭,也沒有浩蕩的場景變換,但是樸實之中,卻也有著大多日本電影一貫的溫馨感。

而電影名稱中的「編織」,也貫穿了整部片,除了凜子以編織108個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織物,最後燒毀它們,象徵除去人們所有的煩惱,就像是新年鐘聲敲響108下的儀式一般,也間接表達了凜子內心的自我解脫,能坦蕩蕩變成一個真正的女人,並且破除父權社會的枷鎖。而每當遭遇他人惡語相向時,選擇以編織這個平靜又溫柔的行為,對抗那些苛刻的流言蜚語,凜子不僅編織出生活之道,也賦予自己被愛、以及愛人的能力,唯有「認真」面對,才能讓心靈找到一個安穩的歸宿。

三人一起到海邊準備焚燒108個形似男性生殖器的織物。(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家庭價值觀 影響下一代

電影中,小友的同學小凱發現自己喜歡男生時,不敢對親近的家人訴說,因為知道自己的媽媽厭惡同性戀者的存在,也不斷地灌輸他這種觀念,當他的媽媽看到凜子時,甚至露出嫌惡的表情,並對小凱說:「那可不是普通人。」「普通是什麼意思?」小凱接著問道。然而回應卻是充滿小凱媽媽主觀意識的看法:「普通就是普通,沒有異常的意思。」對小凱媽媽來說,同性戀者、跨性別者是異常,她所認為的普通、正常,只不過是被社會中主流性向的屏蔽,沒有敞開心胸接納與自己不同的人,才認為他們皆是異常。在這樣的家庭價值觀影響之下,小凱無法坦誠自己的心意,也無法接受被媽媽發現是同性戀的事實,而導致他試圖吞藥自殺的悲劇。相比之下,凜子在向媽媽坦承想變成女性時,他的媽媽給予他的是接受、認同,甚至可以自豪地向別人說有一個很好的「女兒」,凜子在這樣的家庭成長之下,變得能大方地接受自己,並活出自我。

家庭是每個人社會化的第一步,其影響比學校或是社會可能都還要來得多,而給予下一代的價值觀,也會深植在他們心中,也許會造就一個人自卑地抬不起頭,或是坦蕩地不畏異樣眼光,希望下一代活成什麼樣子,先檢視自己是哪種人。

小凱吞藥後發現自殺沒有成功,便說:「為什麼我沒有死呢?媽媽說我罪孽深重……」媽媽強加的價值觀,已經壓得小凱喘不過氣,然而小友堅決地對他說:「你媽媽說得不一定是對的,而你絕對不是罪孽深重。」這話也讓小凱懸宕的心暫時地降落。而究竟「正常」或是「異常」的定義該由誰賦予?父母、學校同儕、社會,抑是自己?片中並無給予明確答案,而這答案也不見得那麼重要,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在開口回覆那個所謂的答案之前,是不是先該想到這極可能就此影響這個人的一生。

小孩視角 大人世界

以小友的視角看待這個充滿歧視的世界,無論是小凱媽媽的嫌惡、醫院不接受凜子住女性病房,小友的一句「我不甘心」,包含了對這個大環境的無力感,以及對凜子的心疼。一個小女孩心裡真實的感受,對比這些冷漠的大人臉孔,諷刺地表達人隨著年紀增長,受到世俗的影響,對待他人的眼光是否也因此改變,變得不再像以往純真善良,反而是隨波逐流。

而同樣以下一代角度來看待同性戀母親的《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在一次映後座談提到:「小孩時期比較單純,不會想太多,就是在乎那個人對你好不好,不會去管他的性別。」小友剛開始看到凜子雖然也是有著疑惑,但一起生活之後,發現凜子會幫他做卡通便當、編辮子,這些行為都是他的媽媽不曾替他做的,也感動了他的內心,察覺即使外表跟別人不同的凜子,內心是善良的,且對他來說是個重要的人,這樣就足夠了。

然而導演在最後於觀眾心裏拋下一個令人唏噓的震撼彈,即使凜子為小友做了眾多替代母職的事,甚至想要收養小友,但親情的羈絆仍血濃於水,無法被取代,在小友的母親任性地離家出走回來後,小友依舊選擇跟媽媽回家。抽離性別的標籤,要觀眾思考什麼是理想的母親,也是這部片牽涉到的議題之一。

嘆息聲之下 潛藏的無奈

電影聚焦在探討跨性別者處在社會中的歧視,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議題也能在片中看到,像是單親家庭的養育問題、同學間的惡意霸凌、母親角色的爭議,礙於電影片長無法一一深入剖析,實為可惜。另也有些配角淪為娛樂性質,且性格刻劃不夠飽滿,亦對劇情推進無太大幫助。不過男主角以當紅明星擔當的決定,成功引起主流圈的關注,讓許多本不注視此議題的人們,也為目睹偶像風采,而進戲院一探究竟,達成良好宣傳效果。

日本官方宣傳海報。凜子一角由人氣明星生田斗真飾演。(圖片來源/豆瓣電影

但這部片的台灣代理片商—絕色國際在臉書PO文道,起初這部片於台灣上映宣傳時期,因廣告內容有著「多元成家」、「這樣教小孩」的字詞,而被台北捷運拒絕刊登,理由是擔心反同人士的投訴。這樣的阻擋行為,也引起許多網友的撻伐與不解,但也有人認為電影在宣傳上應該使用較中性的字眼,才不至於加深對立情形。然無論如何,重要的是這部片想傳達給觀眾的理念,還是需要觀者自己去體會、理解。

「就如同我的手掌大小,有的事無論我怎麼努力,靠我自己的力量怎麼也做不到。」凜子看著自己的雙手,以輕柔的語氣向小友訴說,也隱含了許多無奈。LGBTQ族群在社會上所遭受的敵視,必定是難以言喻的傷痛,不只外在的壓力,內在自我的掙扎也是如此,能不能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能不能被社會認可、能不能真正成為母親或父親的角色,這些問題需要大眾的努力,光憑個人確實難以改變,而社會的尊重包容即是友善的第一步,也是開啟變化的金鑰。

記者 王貞懿
需要點時間沉澱,沉澱需要點時間。
編輯 甘愷璇
想隱居深山
記者 王貞懿
編輯 甘愷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