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L掀起熱潮 只憑熱血拚勁?
HBL掀起熱潮 只憑熱血拚勁?
陳咨諭 文 2017/10/15
每年三月一到,熱血沸騰的觀眾們魚貫進入比賽場館,爭先恐後地擠滿座位席,等待開幕的音樂聲響起。這不是國際巨星的演唱會,也不是政治人物的造勢活動,而是一年一度各大高中共襄盛舉的──高中籃球聯賽(HBL)。
籃球殿堂──HBL
HBL(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高中籃球聯賽,資格賽從每年十月開打,經過預賽、複賽再一路打到隔年三月,賽季長達半年,學生球員們儲備兩、三年就是為了全力以赴爭奪HBL的冠軍,近幾年也形成幾乎可以與美國NCAA(國家大學體育協會)大學籃球比賽「三月瘋」媲美的空前盛況。
除此之外,台灣的籃球運動賽事還有:JHBL(Junior High School Basketball League)國中籃球聯賽、UBA(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大專院校籃球運動聯賽,以及由原中華職籃轉換而成的SBL(Super Basketball League)超級籃球聯賽,互相依存、環環相扣。

105學年度HBL冠軍賽開場的聲光效果與3D投影介紹球員入場。(圖片來源/擷取自HBL 2017 男子組冠軍賽球員進場 投影)
2017年3月5日,HBL冠軍賽在台北小巨蛋開打,永仁、普門、南山與松山四支隊伍,無不動員全校師生與親朋好友,一同到場為球員們齊聲吶喊,無法到場的球迷也鎖定了電視轉播,無論網路、電視、新聞,都時時宣傳報導HBL賽事。今年除了國際賽等級的比賽場地與破萬的觀眾之外,更融合了創新與傳承兩項元素,同去年在NIKE的大力包裝之下,先是祭出了如同NBA等級的開場:3D的全場投影技術,把整面球場當成大螢幕,播放比賽的精采片段,以華麗的聲光效果打造高規格的開場秀,在燈光聚焦之下,介紹各校的球員與教練出場,而球員介紹的儀式,則是沿用去年溫馨的作風,大改過去認為球員應帥氣出場的想法,由一名家人陪同球員出場,也說明一路支持學生球員的最佳後盾即是家庭。
「catch and shoot!高國豪再拿下兩分! 」、「今年普門奪回去年痛失的冠軍獎盃!」代表松山高中的綠色彩帶與普門中學的紅色彩帶在比賽結束時擲入場中央,伴隨著球員們的歡呼、喜極而泣以及全場觀眾的沸騰情緒,在這個時刻,彷彿全台灣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獲勝的隊伍,同時也誕生了105學年度HBL的兩位MVP(最有價值球員)──男子組的高國豪與女子組的羅培甄,享受全場的掌聲。

普門中學奪下105學年度HBL冠軍的激動、喜悅。(圖片來源/中央通訊社)
SBL慘澹 不如高中籃球
HBL絕大部分的優秀球員都孕育自JHBL,許多球員從國中時期開始接受正規訓練,日積月累才有今日之成績,理所當然論強度、技術、團隊合作,JHBL都遠遠不及HBL,關注度也無法相提並論。然而,由各大UBA與SBL球隊去挑選畢業自HBL的傑出人才加入,SBL等級相對高於HBL,為何國人的參與感以及支持度卻沒有大於HBL?
在2015年HBL賽季,SBL同時在天母體育館開打,但有看轉播或在現場的觀眾們就會發現SBL的進場人數在小巨蛋之前簡直相形見絀。場上激昂地你攻我守,場下卻是一片死寂,仔細一瞧甚至還有許多空座位。根據教育部體育署運動統計的資料顯示,SBL從第六季至第十季,觀賽人數逐年下降,第十二季冠軍賽五場的平均進場人數只有5600名左右,再反觀105學年度HBL冠軍賽,觀眾場場破萬爆滿小巨蛋,此外,根據聯合新聞網的報導,FOX體育台的平均收視率更高達0.85,也不禁激起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SBL場上球員激昂歡呼對比場下觀眾席的冷清。(圖片來源/超級籃球聯賽臉書粉絲專頁)
熱血拚勁 尚有其他因素
關注籃球賽事多年的世新大學同學簡妤蓁表示:「一些之前覺得不錯的球員都跑去中國打了,薪水比較高,SBL就沒以前那麼好看了,倒不如看NBA。」另外也有松山高中的畢業生許桓瑄說:「HBL很熱血耶!我是松山畢業的,之前每年學校都會帶我們到現場幫他們加油,球員們都充滿拚勁,很喜歡那個現場感,很有感染力,到現在還是會看電視轉播。」由此看來,SBL球員能力與技術並沒有比HBL遜色,而是輸在其他方面。
從1995年起,NIKE成為HBL的贊助商至今,運用行銷包裝手法,將球隊商業化,有專屬的印有口號的隊服、周邊商品提供消費者購買,更為球員拍攝形象影片,還耗資打造總決賽時氣勢磅礡的籃球殿堂,成功塑造了「青春熱血」的形象,吸引許多支持者買單。也因為HBL散發出來的年輕氣息:看似生澀卻擁有比大人們還要堅定的決心與毅力,在這條籃球路上努力不懈地追逐夢想,不禁讓人為之動容,更是HBL的魅力所在。
除此之外,因為在球技上的不臻完美,球員的拚博就主宰了比賽的走向,勝負也不是光看球員數據就能決定,時常雙方你來我往、不相上下,甚至在第四節出現戲劇性的逆轉勝,像是98以及103學年度松山高中分別在總冠軍賽逆轉了能仁家商與泰山高中,如此令人血脈賁張的快節奏比賽,大大提升HBL的關注度。
說到松山高中,就不能不提到當家後衛──高國豪,他是史上第一位在HBL奪得兩次MVP的球員(分別在他高一與高三時),是隊上的得分主力,他炫麗的球技、純熟的控球,時常成為比賽中的焦點,在103到105學年度的比賽,比賽進場人數更因為資深球評王承文口中的「高國豪效應」而提升不少,其中的高潮是103學年度上演兄弟廝殺的總決賽:有著高國豪的松山高中對上他哥哥高國強的泰山高中,一邊是初試啼聲的弟弟,另一邊則是哥哥的畢業作,讓他們的母親幫誰加油都不是, 而最終靠著高國豪三分球的火燙手感逆轉泰山,成為年度MVP。

高國強(圖左)補防弟弟高國豪(圖右)上籃。(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人們看不到的是學校有系統性的制度、嚴密的規範,以及完善的訓練資源,這些造就了HBL許多傑出的球員,同時引發了訓練時間過長、顧及不了課業等等「學生球員職業化」的質疑,也難怪部分球員邁入大學階段反而開始進入懈怠期,只在HBL留下代表作。
基層到職業 全民挺運動
從紅葉少棒時代,棒球就被奉為國球,籃球一直不是發展重點。多年來隨著NBA的引進、戶外鬥牛場的普及與各級籃球聯盟的形成,籃球才漸漸成為國民休閒運動,而在HBL的純熟發展之下,更一躍成為熱門的運動項目。雖然看似成功推廣籃球運動,但在國際賽事上,不論什麼項目,台灣選手還是時常遭受國外不公平對待與事發後國內的冷漠心態。各個運動選手們都在自己的項目中辛苦揮汗、努力耕耘,等待發光發熱的那一天,但至今尚未受到對等的待遇以及回饋,這一路上的崎嶇難行,除了隊伍、贊助商、學校與家人的付出之外,更需要你與我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