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期

張馥 從零追求藝術的女孩

一顆沉睡已久的心如何甦醒,一步步帶領張馥走向藝術的殿堂。

張馥 從零追求藝術的女孩

陳品文 報導  2017/10/22

今年24歲的張馥,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後於紐約大學取得商業行銷碩士學位,現居紐約擔任台灣典藏藝術評論家,以及Maria Canale 珠寶品牌顧問一職。看似華麗的成績單,是許多年輕人追求的目標,但這份光環背後卻是許多嘗試的累積。

從事藝術的張馥,提到藝術充滿熱忱。(圖片來源/陳品文攝)

教育體制下沉睡的心

台灣的教育體制下,高中生透過學測或是指考的成績選擇大學科系,而大學不單只是一張畢業證書,更與未來的工作息息相關。可是透過五大科目的成績所選擇的科系,卻不一定是我們所喜歡的,只是我們比較擅長的,因此大學生在遇到「你未來要做什麼?」的問題時,總感到不知所措。當時張馥正因為英文比較出色,所以選擇英文系,但大學生活卻也因此很迷茫,不過秉持著「做了就知道自己有沒有興趣」的信念,她踏出舒適圈並勇於嘗試,終於找到心之所向。

從小愛美的張馥會主動追求美的事物,大學時便開始經營自己的「品牌」,回想那段時光她說:「不管是早八還是正中午,我都會打扮。別人怎麼看我不重要,但我希望別人想起我是誰時,我希望那是一個品牌。」,也因此在大二暑假時,她到倫敦藝術大學研修時尚採購(Fashion Merchandising)。

現在的張馥對穿搭有一套的嚴格標準,不能看起來很一般,必須要有一個地方「怪」才能讓她滿意。(圖片來源/張馥提供)

倫敦是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城市,其中一間小小的博物館,像是一把鑰匙,讓張馥沉睡已久的心再次有了感覺。「那時我開始思考如何做一個展覽,因為它可以完全影響到人們對這位藝術家的看法。」從那之後張馥開始主動去認識藝術,倫敦之行成為她追求藝術的起點。

喜歡你 卻無法擁抱你

申請研究所時,張馥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行銷或是藝術。大學四年的時間裡,張馥累積許多經驗,從新創電影公司的美術指導、松山文創園區的志工,甚至是飾品店打工,都讓張馥慢慢成長。其中電影公司製作廣告時,透過與顧客溝通品牌形象,進而影響影片的美術設計,這一切的行銷經歷,讓張馥申請行銷系時有豐富的自傳與履歷;相反的,申請藝術相關科系時,張馥的履歷是一片空白,但是當看到藝術科系的課綱時,她表示:「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興奮感,這種興奮感不常見,我非常好奇這份興奮感可以帶我去哪裡。」

在申請商業藝術的面試時,張馥對於教授問的每個問題一概不知,那時的她明白:藝術史是進入藝術領域最基本的門檻,她必須補足。即使申請的藝術科系都被狠狠地刷掉,張馥憑著一股鬥志告訴自己:「沒關係,至少我終於找到真的真的很想做的事情,只要我一直喜歡它,有一天我一定會做到!」

灰心引力

來到紐約只讀了一學期的行銷,張馥還是不想放棄藝術,又再次申請藝術科系,再次的失敗讓她開始質疑:沒有背景憑什麼認為自己可以踏進藝術領域?她也描述起當家人覺得藝術吃不飽,沒有給予支持時的心情:「我不知自己在幹嘛,甚至在二年級時,想說那就繼續走行銷,而且要數據行銷,最賺錢的那種。」對藝術的熱忱,隨著現實社會不斷地打擊,漸漸蒙上一層灰。

即便灰心,想放棄卻又放棄不了。行銷研究所需要寫許多文章評論時事,張馥還是不知不覺地以藝術為主題,熱愛的東西總有一股抵擋不了的吸引力,好像沒辦法碰到,卻又一直向它靠攏,「即使邊走邊碰壁,但我還是無法對藝術放手」張馥感慨。

熱愛藝術的張馥,會固定在星期四紐約畫廊開幕時,用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完二十家畫廊;也會幫忙需要的人策展或是寫藝術評論,每一次的機會都把自己份內的工作做到最好,漸漸地張馥身邊充滿了喜愛藝術的朋友,他們被張馥的熱忱所感動,在張馥灰心時給予許多幫助,只要有藝術活動都會請她幫忙,讓她有更多曝光的機會。慢慢地原本看似封閉的藝術之路,在朋友的幫助下再度向她顯現。

張馥和朋友一同辦展覽,並擔任公關與客座藝術評論。(圖片來源/張馥提供)

愛與現實的平衡                

透過朋友的輾轉介紹,張馥得到為台灣《典藏.藝術投資》雜誌寫藝術評論的機會,平常就很喜歡看展的張馥,第一次以藝術評論家身份踏進畫廊時,卻感到十分焦慮。有別於平常當作興趣,只是走馬看花,張馥表示:「最近要寫一個中國當代展,裡面有71個藝術家和143件藝術品,展區有七樓,我在那裡花了五個小時,真的很累!」

在此同時張馥也擔任Maria Canale珠寶品牌顧問一職。在行銷機構實習時,張馥便陪著品牌一起成長,現已成為全球品牌。該品牌的創辦人Maria Canale,是一位義大利珠寶設計師,擔任Tiffany&co首席設計師25年,如今想做自己的品牌。珠寶顧問的工作對張馥來說,就像一條安全道路,運用本身行銷的專業,支撐自己一路到現在。

雖然蘇格拉底曾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但是當理想不能與現實重疊,我們該怎麼選擇?是一無反顧地追夢,還是為了麵包放棄理想?張馥表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珠寶工作就是我現實生活的尺,它讓我很穩定地往前走,因為我相信如果今天我有經濟的壓力,藝術這條路是無法走遠的」。

珠寶工作雖只是一條安全道路,張馥卻依然很享受,她說:「每天都在看美麗的珠寶,美的讓人心醉!」(圖片來源/張馥提供)

兩份工作分別代表夢想與現實,張馥用她的方式,為自己所愛和所長找到一個平衡點。張馥說:「我無法想像自己24小時投入藝術,我會怕!」因為穩定的工作讓她能繼續在藝術上跌跌撞撞,即使完全沒有藝術背景的她,寫一篇藝術評論比別人多花了好幾倍的時間,她卻因為可以一邊做一邊學、一片一片補齊藝術史的空缺,而感到很滿足。      

準備登山

一路走來,藝術領域浩瀚無邊,張馥以藝術評論家的方式與它接軌,最大的成就感來自於第一次的出刊,媽媽親自到誠品買了有著張馥作品的雜誌,張馥形容:「看到自己的作品刊登在雜誌上,那時候覺得自己好像達成了什麼事情,卻又說不上來」。那一刻她終於可以向父母證明,藝術之路就是她選擇的路,並且獲得他們的認同與支持。

回首走過的路,張馥說:「其實在藝術的路上,我才在登山口準備上山而已」,即使很辛苦,她相信藝術會帶領她一直往前走,路上或許有時跌跌撞撞,卻相信有一天能親眼看見山頂的美景。

登山過程儘管又是一波三折,但只要有藝術,張馥便能開心地笑著。(圖片來源/張馥提供)

記者 陳品文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
編輯 巫尹文
希望每天都可以開心地活著。
記者 陳品文
編輯 巫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