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慢了時間 心靈更富有
走慢了時間 心靈更富有
黃珮瑄 文 2017/10/22
「旅人要在每個生人門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門,人要在外面到處漂流,最後才能走到最深的內殿。」──泰戈爾
二○一六年秋天,經營故事貿易的作者張西靠著一股衝勁,離開台北不夜城,踏上歷時30天的環台冒險,寫出第二本著作《你走慢了我的時間》。每一夜輕叩一個陌生人的家門,與一個陌生人貿易一個故事,每一夜從陌生人身上得到成長,每一夜心底都更加富有。

《你走慢了我的時間》。(圖片來源/黃珮瑄攝)
相遇 貿易 離去
「每個傷痕累累的人身上,應該都有著別人的答案,也許這就是我們相遇的原因。」
23歲的張西幾年前嘗試遠離網路世界的喧囂,以一份甜點跟一個陌生人相遇,面對面貿易一個故事,並將這些眼淚或是大笑中傾吐的心聲,集結成一篇篇札記,緣分讓每一場相遇都像是上天做好的安排,又像是一連串的驚喜。
二○一六年秋天,張西再次展開故事貿易。這次,她用一個故事換一夜的住宿,30個夜晚,走進30個小房東的房門, 在30個不同的故事中看見30種情緒,就像是30面鏡子,她從故事中聽見他人的故事,同時也看見自己的答案。
短短一夜過後,張西與房東的人生回歸平行,緣分看似不存在的痕跡,其實卻重重刻在心上,得到的收穫遠比想像中更豐富,「我們經過彼此的人生,此生或許再也不見,卻也不遺不憾。」
步出舒適圈 遇見更美的風景
繁華的台北真的讓人享受富裕嗎?每一天走著千篇一律的步伐,快速穿梭捷運站之間,時間從容消逝,人們漸漸安於現狀,似乎不是什麼壞事。然而,在這些習以為常裡,逐漸失去最初追尋夢想的動力,也失去了最單純的自己。
現代人常以為擁有金錢就代表富裕,卻忽略了心靈的真實感受,失去挑戰自我的勇氣。麻木的舒適圈生活,讓人覺得被狠狠困住,「日子好像變成一條細細的繩,緩緩地,把自己勒緊,甚至就要窒息。」
於是張西收拾起行囊離開了台北不夜城,踏出舒適圈,走訪台灣的各個城市,挑戰從未嘗試過的事,扎扎實實的感受到自己正努力活著,唯有慢慢走好每一個步伐,才能看見原本狹隘的眼光裡容不下的那片藍天。
此外,從心靈得到富足,遠比金錢上的富有更加有意義。本書以用全新的目光看待各個城市,不同於一般環島遊記的書籍,介紹各地的美食和觀光景點,張西著重於生活中的小細節。用簡單而細膩的觀察,將埔里一扇普通的黃色大門寫得如臨眼前、或感受員林大道上極致優雅的微風,使讀者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待身邊的事物,走進心靈滿足的質感生活。
但也因為她起初並非為了出書而踏上旅程,純粹想記錄日常記事,因此整本書既不是遊記或散文,顯得像是張西個人的日記,文字中飽含著張西自身的情緒,或忽然湧上心頭的記憶,片段而零亂,也較容易使讀者站在張西的角度觀看這些故事,而非客觀的第三者角度。
文字細膩 砥礪人心
張西在本書中的文字有兩個特色,其一是極其細膩,乃至於講入心坎裡;其二是正面能量,砥礪人心。
張西擅於傾聽,以細膩的心思將故事中的情緒化作文字,雖平易近人,卻準確的表達常人無法言喻的複雜心情。當自己的悲傷和憤怒被理解,能夠對過去釋懷,也在心靈上獲得治癒。「有時候會覺得自己背負著很多快樂,卻活得很辛苦,夜深人靜的時候仍會為此受傷。」即用「背負」和「快樂」兩個詞,堆疊出心底的矛盾,一字一句如敲在心上般深刻。
雖然年僅23歲,字裡行間卻有種淡淡的成熟感,家庭變故和感情經歷,使她更能夠理解不同角色中的煩惱和憂愁,比起單純只有語錄的書籍,更加有說服力。如在〈可以跟宇宙對話的人〉中「那些有哭有笑的曾經,在自己心底,都是有重量的雲淡風輕。」家庭狀況使張西理解旅途中一位35歲單親母親的情感拉扯,為了孩子的快樂而犧牲自己的幸福,看似輕如浮雲的選擇,實則為母親最艱難的決定。
同時,張西的文字也傳遞著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老天爺是很有智慧的分配每一個人的快樂和痛苦,給了我們的關卡,是因為知道我們過得去。」每個人都有著無盡的煩惱和徬徨,誰都會困惑,也會躊躇不前,但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踏實面對挑戰,艱辛的每一步都將會是未來的墊腳石。同樣的意念也反映在她的文字裡,不期許改變世界,而盼自己成為更有能量的人。
經常短短的幾行字,就能夠砥礪人心,或以「我」、「可以」等字眼,表達正面積極的力量;或以譬喻手法讓文句更貼近人心,例如「城市裡的人們都是掉在地上的星星,活得一閃一閃,多遠看都亮晃晃地擁有著光明。」以地上的星星為喻,鼓勵讀者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可能。
用故事看見人生 深刻而雋永
「故事是認識一個人最溫柔的方式。」
張西以故事貿易著名,但不同於第一本著作《把你的名字曬一曬》,將56則故事區分成愛、夢想、家三大主題,《你走慢了我的時間》以旅程的「順序」紀錄每一個故事。雖然是真實的紀錄下每一晚遇見的小房東與他們的故事,但因為沒有固定的分類,有時會造成情緒起伏不連接,或敘事過於片段,難以構成完整的故事情節。當上一篇故事讓讀者沉浸在父母離異的缺憾中,下一則故事卻又充斥著太大的樂觀。
然而,每每讀起張西的文章,深刻的情緒書寫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總覺自己好似她文字中刻劃的主角。進入旅程裡的人們,成為了張西生活的一部份,而張西的文字,又成為了讀者生活的一部份。
更特殊的是,張西為每一篇故事下的標題都極具特色,例如:「聖誕老人的後裔」、「橙花」、「我也想做一隻燈籠魚」等,或許是當晚偶然提及的一句話,又或許只是記錄故事時靈光乍現,但這些意象卻能夠帶著讀者更貼近每一篇故事,好似自己也是那聖誕老人的後裔,帶著禮物來到世界,也從世界得到禮物;又或是像那隻燈籠魚,帶著自己的一盞燈,為自己照明、引領自己向夢想走去。張西獨特的標題命名,使讀者對故事更有印象,也讓每個故事都顯得更具意義。
30個夜晚,在人的一生中或許微不足道,但每個晚上的平凡,卻讓張西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她細膩的心思點亮了這些小房東的房間,而這些來自陌生人的故事也點亮了張西原本對生活的絕望。
緩慢卻燦爛耀眼的日子,讓這段時光被不同的故事定格再放大,讓讀者跟著張西一起走慢每天的步伐,眼光變得清楚而明朗。用心觀察身邊的每一點美好,珍惜每一次相遇,張西貿易的每一段故事,都深刻而雋永,其背後的涵義都值得成為心靈的財富,一輩子靜靜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