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第272期
- 那一夜 我們為藝術上街
那一夜 我們為藝術上街
白晝之夜,整個城市不睡,這是一場城市與人、音樂與光影的狂歡。
日本武士與巫女漫步在椰林大道上,是深夜限定的隱藏版展出。(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台電大樓也為這個夜晚妝點幾許光亮。(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現場提供紙本地圖和導覽,方便民眾尋找想看的作品和演出。(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牆上投影著「平行都市指標」的標語。(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身穿泳衣的人偶姿態慵懶,彷彿在海邊享受著日光浴,時間、地點錯置造成的奇景引起民眾圍觀拍照。(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民眾拍下的閃閃電光機器人,也曾在世大運閉幕式上演出。(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投影在地上的「白晝指標」,指引民眾各舞台的位置。(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白傘原本的意涵是反暴力並紀念受害者,但如今的設計已不在此限。圖中傘上的「沙卡手勢」,有打招呼和「祝你好運」的意思。(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在中央雜學講堂前,深夜展開「志向只想當個平凡人可取不可取?」的激辯。(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坐在漂浮著電光玻璃球的噴水池旁,與朋友一起欣賞照片。(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一對男女身上寫滿污辱的字眼,趴伏在螢光條貼成的魔毯廣場上拍照。(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旁邊花圃裡堆滿了棄置的瓶罐,幾乎要把燈光遮掩住了。(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路旁設有飲水站,供民眾免費取用。(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短短一個晚上就消耗了大量飲用水。追求藝術的同時,環保意識仍有待提升。(照片來源/范晨星攝)
Previous
Next
那一夜 我們為藝術上街
范晨星 報導 2017/10/29
「白晝之夜」起源於藝術之都巴黎,在每年十月的第一個周末舉辦,目的是要拉近一般民眾與藝術的距離。透過互動裝置、藝術投影、行為創作、音樂與馬戲,讓市民重新深入認識自己生活的城市,溫習舊時代的精神,並創造新的、屬於這一代市民的文化記憶。這個活動立意良好且內容豐富,如果參與者能在鏡頭之外更親自用眼睛記住些什麼,在熱鬧歡樂之餘靜心聆聽、體會展演的內涵,同時提升環保意識,想必這段屬於眾人的共同回憶會更豐富、更有價值。
編輯 馮瑜庭
想一起再走787年。厭世少女(´・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