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期

紀物書館 記下不凡的時尚夢

「希望能在台灣做點有趣的事。」一對姐妹創立「紀物書館」的故事,分享她們眼中的時尚世界。

紀物書館 記下不凡的時尚夢

蔡璨竹 報導  2017/10/29

綿綿細雨的台北午後,隱身在老屋之中的「紀物書館」以和煦的黃光點亮了灰暗的巷弄。一間小小的書店,孕育著一對姐妹對時尚、人形玩偶的夢想。

紀物書館創立人管理員傳榆(左)與瑞子(右)。(照片來源/蔡璨竹攝)

紀物書館 為台灣做點有趣的事

「最早是因為想為台灣做一點事。」管理員傳榆在網站上這樣寫著。一開始姊姊傳榆設立了「+Fashion DOCUMENTARY+」,而妹妹瑞子則經營「*Crazy About My Doll*」、「霍夫曼的玩具箱」平台,專注在以文字、圖片紀錄她們所見所聞的時尚及人形玩偶世界。直到2016年兩人決定一了猶豫已久的心願,開設一家屬於她們的「紀物書館」。「紀物」源自於DOCUMENTARY一字,有著「紀錄」的意涵,希望能紀錄下她們所看見的時尚及文化。紀物書館根據兩個人的興趣分成兩個主軸,傳榆專營時尚主題書籍,而瑞子本身是一位球體關節人形手作者,在店內負責玩偶方面的活動與販售,希望能透過實體書店及網路平台推廣她們眼中的時尚及人形玩偶。

如果走進一間連鎖大型書店要尋找時尚相關書籍,找到的書櫃通常是雜亂的,可能會在「美妝部落客教你的一百天穿搭」隔壁看見「CHANEL的品牌回顧」,可以發現書目是沒有被整理過的,人們很難在其中找到需要的專業書籍,而她們發現了這塊鮮少人注意到的問題,希望能建立一間對時尚人友善的書店。紀物書館同時也提供一個讓喜歡娃娃的朋友能聚會的空間。瑞子說道,不像是日本、韓國,台灣比較少以人形玩偶為主題的咖啡廳及聚會場所,她希望能營造一個空間讓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一起交流;也因為本身是人型手作者,主要在製作人形玩偶周邊的配件,因此會不定期在店內一角佈置一個能讓玩偶收藏者拍照的精緻空間。

最讓她們引以為傲的是不定期舉辦的特色講座及活動,例如為時尚畢業生辦的講座,希望能去思考在現今產業裡面,在學的設計系學生及剛畢業正在找工作的人們,有什麼樣的需求,而她們及講者能提供什麼樣的知識及幫助;在人形玩偶方面,會因應節慶舉辦茶會或是手作工作坊等活動,讓人們也能動手製作玩偶周邊小物。不時也會與設計朋友們串聯,一起舉辦獨特的活動,希望能像英國、日本學習,辦些與工藝相關且風格精緻獨特的市集,讓人們能一看到就快速了解主辦單位、設計者的風格,例如以恐怖童話傳說——坎普斯作為主題的市集,跳脫以往台灣平凡溫馨的風格,走較獵奇的路線。

因應萬聖節主題所陳設的人形攝影佈景。(照片來源/蔡璨竹攝)

時尚不應只是膚淺的流行

傳榆在大學時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畢業後前往英國攻讀時尚碩士並進入當地的精品業工作。待在英國的期間,帶給她很大的文化衝擊,「剛從英國搬回來,突然發現很多在倫敦會覺得理所當然的知識、經驗,在台灣其實沒有什麼人知道。」她說道,倫敦是個每天都有新藝術家或設計師誕生的地方,每天都有新的活動、好玩的事情發生;但在台灣,卻看不到這些創新的元素。

「時尚不應只是膚淺的流行,它不是只單純關於衣服、服飾產業。」在台灣,大家常把時尚局限於一個人所穿的衣服,當人們盲目地穿上時下最流行的服飾就說他很「潮」;而傳榆在英國看見的情況與台灣大不同,「在倫敦,穿得像一個瘋子也沒人會理你。」這並不是代表他們喜歡你或討厭你,他們不會主動對你做出有攻擊性或貼標籤的行為;但在台灣,一旦穿上的衣服不符合人們的期待,人們習慣將自己的價值觀套用在他人身上,穿著奇裝異服走在路上,台灣人往往會習慣性地上下打量他,並將其定義為「奇怪的人」。她認為台灣並沒有比倫敦差,但明明有許多有趣的人,卻無法在較拘謹的社會下表現出來,又或者是做出了有趣的事情卻鮮少人知道。

「從接受度來看,台灣人幫自己設限的框框比較重,可能會在看到新東西出現時做出防衛。」於是她們開始從網路平台、粉專、網站做起,希望能分享一些有趣的東西、不同的時尚觀,開始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挑戰大家的接受度。

書櫃上陳列著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時尚書籍。(照片來源/蔡璨竹攝)

人形玩偶 一位女孩對娃的熱情

球體關節人形玩偶(Ball-Jointed Doll,一般玩家習慣簡稱BJD),泛指以球形(圓球體)作為關節的人偶,因為有這些用球形裝置連結的軀幹,讓BJD能做出類似真人的各種姿勢。瑞子從小就喜歡動手製作小包包、衣服,這讓她開始對人形玩偶情有獨鍾,並開始在網路平台上分享她自製的作品,並不時參加國內外的娃場擺攤,讓更多人接觸人形玩偶這個領域。

而她們在推廣人形玩偶方面,也挑戰了與以往不同的模式。在過去,與玩偶相關的擺設、販賣通常是以一格一格租借給創作者的方式,例如台北車站會出現的「格子趣」;然而,這樣子的展示方式由於未被分類、整理,使有獨特風格的人形玩偶顯得廉價、不起眼,於是她們選擇自行去尋找適合店內風格的創作者,主動邀請他們將作品展示在書館中,這種模式不僅增加作品的曝光度,也豐富了店內的風格。

店內陳設的人形玩偶及配件。(照片來源/蔡璨竹攝)

突破限制 實現時尚夢

「超難的呀,每天都是困難,常常開玩笑講說何不把書店收起來,一起去夜市賣雞排。」開店以來,兩個人就常為了理念上的不同而吵架,因為彼此有各自擅長之處,時而會對彼此的領域不了解或是在經營方針上產生歧見,但她們認為這都是創業初期會遇到的困難,只要多加溝通,就能想到辦法將兩個不同風格的領域融合在一家店中;另外,最大的困難是,現今大多數人傾向於在實體店面逛完後,再藉由上網找尋較便宜的線上管道購入,於是她們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與客人解釋為何會有這樣的價格限制,要想辦法讓人們體會在實體店面翻書、與志同道合的人們實際交流的溫度。

「在一開始,紀物書館沒甚麼偉大的動機,就是做了一件猶豫再三的事。」一對姐妹希望盡力做自己能力可以完成的事,分享她們熟悉的資訊、傳達對時尚的想法。同時也期望讓人們不僅能經由網路平台與志同道合的人甚或不了解這個領域的人討論、交流,還能透過實體的書館空間及講座傳達她們的信念,讓更多人關注到時尚這個產業。

記者 蔡璨竹
蔡璨竹之武退秦師。
編輯 戴葦婷
I fought my way through life.
記者 蔡璨竹
編輯 戴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