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風電 白海豚陷入危機
離岸風電 白海豚陷入危機
巫尹文 報導 2017/11/05
風力發電對於東北季風強勁的台灣來說,是個很有潛力的再生能源。根據能源局的統計資料,到今年7月底,陸上共有28座風場在運行,達686.7MW(106瓦特)的生產量。但台灣山多地少、人口密度高,已經沒有足夠的陸地發展風力發電,加上風扇在運轉時的噪音、光影會影響到居民,因此政府打算推行離岸風電,將這些風力發電機架到海上,預計在2020年達到320MW的生產量,2025年提升至3000MW,約等於1.5座核二廠的發電量。
行政院〈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顯示,離岸風電每年能夠減少71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萬人次的就業機會、帶動6135億元的投資。然而這些離岸風電會造成海洋、候鳥的生態問題,另外,能不能抵抗颱風、鹽風,以及漁業的損失,都是必須克服的難關。但更為棘手的是,這些預計架設離岸風電的位置,就在白海豚們的棲地周圍。
白海豚 岌岌可危的物種
白海豚是中華白海豚(學名:Sousa chinensis)的簡稱,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物種,而台灣海峽東邊的這個族群,已經在2008年被列為極危物種,只比在野外滅絕好上一個等級。
牠們主要棲息在水深不到三十公尺、離岸六公里以內的淺海、河口,但是隨著海岸的開發,這些地方進行了港口水泥化、六輕等各式各樣的人為破壞。中華鯨豚協會副秘書長張豈銘提到,「現在看到很多照片,前面是白海豚、後面是煙囪,他們原先居住的地方都已經被水泥取代。住的地方變少了、吃的東西變少了,自然數量就變少了。」公視節目《我們的島》,在今年五月〈當白海豚遇上風機〉中的研究更是指出:目前臺灣白海豚的數量剩下六十到六十六隻。

白海豚生存的環境相當接近陸地。(圖片來源/中華鯨豚協會)
離岸風電對白海豚的影響
在離岸風電建設時,船隻在白海豚生活的區域來來回回,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在〈當白海豚遇上風機〉中,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陳秉亨強調,「從香港填海造陸的研究案例來看,光是填海工程以及一些工程船的干擾,沒有打樁,白海豚就會退到十公里之外,而香港的白海豚十公里之外還可以到珠江口,但台灣的白海豚就沒有地方可以去了。」
至於最令環保團體擔心的打樁噪音,張豈銘表示,「這些離岸風機要打到一定的深度,需要打四千到五千下,時間維持好幾個小時。如果海豚剛好在附近,牠可能就耳聾或聽力性損傷,遠一點,牠們仍然會覺得這裡好吵,想要離開這個地方,而再遠一點,還是會有遮蔽效應,也就是要花更大的力氣溝通,可能因此小孩和媽媽分開。既使更遠,長久處在一個噪音的環境下,仍有可能得到慢性疾病或是免疫力下降。」
當未來離岸風機長時間的運轉,雖然屬於低頻噪音,對白海豚比較沒有直接性的影響,但低頻噪音會影響底棲性的魚類,而白海豚的食物——石首魚正是此類型的魚類,因此白海豚仍然會間接受到影響。
雖然白海豚已經面臨如此大的困境,但離岸風電的開發,卻因為經濟部能源局在2015年發布的〈離岸風力發電規劃場址申請作業要點〉要求開發商在2017年12月31日前取得環評初審會議「建議通過」或「有條件通過」,所以現階段還沒有長時間完整的調查,卻有許多案子已經在審查。也因此在審查的過程中,環評委員未能清楚地知道白海豚該如何保育,只以「喊價」的方式,在去年7月要求施工地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500公尺,接著又在去年12月,改成一公里。
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林育朱認為,「這些公里數是不是會對白海豚造成影響,都是推估值,沒有實際的測試,只以國外的作為前車之鑑。雖然移到其他地方,也有可能對其他海豚造成問題,但只能說白海豚的數量少,加上棲地就只有窄窄的一條,所以不太適合再有其他的人為活動,而且即便我們覺得夠遠了,海豚也不一定覺得夠了。」
再生能源與生態保育間的平衡
以大範圍、長遠來說,離岸風電對地球是有益的,但不當建設的話,卻可能馬上影響海洋、海鳥等生態。究竟離岸風電有沒有可能跟生態共存呢?
張豈銘利用數據提出了暫緩開發近岸的想法,「現在其實有超過二十幾件的申請案件,容量達到11GW(109瓦特)以上,而單彰化這個範圍就已經超過8GW,所以即使近岸都沒有風機,仍然能滿足政府的政策需求。而等到開發完遠岸、確定會造成什麼影響後,要往近岸開發,再往近岸,或是到時候工法成熟,甚至可以往更深海發展。」

張豈銘解釋暫緩開發近岸想法時使用的簡報。(圖片來源/巫尹文攝)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羅惟正則認為,「假如離岸風電的結構體,反而是可以給小海豚足夠的隱蔽空間,讓他們健康的成長、躲避掠食者的話,說不定還有助於恢復白海豚的數量,但前提是有很多學者投入,而且有確定研究成果。真的有這樣方式的話,那也不一定會有多負面的影響。」
林育朱也認為,「人應該跟自然和平共處,並不是說只要自然,但現在問題出在今年年底前一定要通過環評的政策,造成開發商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急就章地做那些調查,所以很多環評委員其實都會質疑這些只有調查一年的資料,是否能代表海豚的狀況。」
白海豚存亡 有賴各方共同努力
隨著越來越接近年底,九月多開始,陸續有案子取得「建議通過」,目前則已經約有一半過關。雖然仍然有著生態調查的時間、樣本數問題,但至少通過的案子多數有表態對於白海豚的保護,也紛紛表示願意繼續進行生態調查。
以10月17日通過的海峽離岸風力發電計畫(27 、28號風場)環境影響說明書為例,開發商承諾下午4點之後不設新樁,並且在打樁期間,全程使用氣泡幕、氣球幕等減噪技術,打樁外750公尺不超過SEL(噪音曝露位準)160dB,白海豚保護區周不超過140dB。
在打樁 750 公尺處、風場周圍及白海豚保護區邊界,都設有監測船及水下聲學監測,並配置3名海上鯨豚觀察員,在打樁前,至少進行30分鐘監看,在視線不佳時,則進行空中熱影像儀調查,承諾施工前的兩年到營運結束,每年進行四季白海豚 30 趟次調查。
不過,開發商未必會遵守承諾。〈當白海豚遇上風機〉中揭露,目前已經完成的兩架示範機組,在2016年9月3日,開發商於夜間施工,當時無法監測是否有白海豚在附近,違反環評規範。影片當中開發商解釋是因為工程時間比原本預計的久,加上擔心沒有把樁打進去會有安全上的問題,所以才在夜間施工,但不論原因為何,都暴露了開發商未遵守承諾,而且相關單位無法有效監控施工的問題。
但是,白海豚的存亡並不只能等待開發商自律或是相關單位監工,民眾也能夠一同監督這些施工的過程是否符合他們提出的承諾,才能確保白海豚的安危。另外,隨手關電、減少電量的消耗,也就有機會減少離岸風電的面積,為保護白海豚貢獻一份心力。讓這美麗的物種,繼續在臺灣海峽中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