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期

桃花源,遂迷不復得路

面對鬥爭時,該事件是否屬於政治議題,真的是我們該問的問題嗎?而我們每當看到新聞報導政治議題又應該大加撻伐嗎?

桃花源,遂迷不復得路

王毓楷 文  2017/11/05

一個多月前在國立台灣大學所舉辦的中國新歌聲音樂會引發軒然大波,雖然隨著事件的落幕,網路上的輿論與論戰也逐漸平息,但值得探討的是,這個事件所衍伸的諸多重要議題,以及這些議題背後潛藏的各種矛盾。在今日的台灣,任何公共議題,是否仍然難以擺脫統獨意識形態,而一旦涉及中國因素,群眾的情緒就容易失控,理性討論就變得不可能?這是否也隱含某些重要警訊呢?

一場受政治渲染的活動

今年9月24日在國立台灣大學所舉行的「2017中國新歌聲上海、台北音樂節演唱會」在該校體育場熱烈展開,沒想到活動甫開始就遭遇到部分學生以標語等方式抗議,雙方陣營衝突一觸即發。在表演開始後有部分學生不顧工作人員攔阻,突破防線,一舉衝上表演舞台。活動現場立刻陷入一片混亂,在震耳欲聾的汽笛聲下,是同學放聲的嘶吼,空氣夾雜著汗水、生雞蛋,與青草被踩踏蹂躪的氣息。主辦單位發現形勢不對,便決定宣布取消活動。

但衝突並沒有隨著活動的取消而平息,在活動散場後,部分台大學生在離開會場時,反遭到不知名黑衣男子襲擊,爆發肢體衝突,學生更因為頭頸部遭到重擊而當場血流如注,或許也是因為爆發口角才使得事件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事後經過警方追查發現其中一名施行暴力的男子是中華統一促進黨的成員。日前台北市警察局大安分局邱員警表示,本案件業已進入司法調查程序,並持續以傷害罪嫌持續偵辦中。

不過,後續的肢體衝突獲得媒體大量報導,台灣大學學生代表會也隨即在衝突隔日發表聲明力挺學生權益,表示大部分抗議學生乃因為校方場地租借程序失當,與自身受教權遭到危害而行動,其過程得到各社會團體聲援,也成功阻止音樂會順利舉行,會有這樣的成果也必須歸功於學生們主動的到場捍衛,免於自己的權益受損,根本無關乎統獨與政治。

舞台上的政治標籤

輿論的導向圍繞在暴力與統獨議題的同時,許多人忘了其他利益關係人的存在。台大橄欖球隊隊員施同學表示,他對於學校體育室出借場地並不意外,畢竟學校一向對於運動的重視程度有限,但卻也對學校的處理態度感到非常不解。他說,平時在雨天以擔心破壞場地為由禁止校隊練球,但卻又可以租借場地給其他廠商造成更大的破壞,不但學生在租借期間無法練習,事後場地復原和維修更是嚴重影響訓練進度。

事件發生後台大校方以行政疏失等相關說詞為這次的場地租間爭議辯護,不過對於事件的後續處理,與對學生利益受損的問題,並未提出補救方案。另一方面,校方似乎想要重申此次活動與統獨爭議並沒有那麼大的關聯,但在台灣社會中,統獨政治標籤似乎不是那麼容易消除。

在事件發生當時,抗議學生群起搖旗吶喊、汽笛聲四起,參加比賽的表演者應該是無辜的。抗議喧囂打斷了原本在舞台上的演出者,而其他來不及表演的個人與團體,也因為音樂會中止被迫喪失表演機會。但是這些人的控訴,卻又引來網友的一陣撻伐。

演出的成員當中不乏壓根不想捲入政治議題的表演者,他們只不過想透過海選一圓演出的夢想,但他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落入了圈套。舞台的資源,舉凡一切設備、場地、與工作人員乃至事前宣傳,往往無法自行負擔,因此一個舞台,對他們而言是如此難能可貴。但透過控制舞台,操控特定族群的思維似乎也時有所聞,畢竟意識形態長久以來都是政治力量可以操弄的範疇,想要刻意擺脫政治標籤並沒有那麼容易。

「乃不知有漢」真有可能?

有許多人秉持著不談政治的原則,但事實上現今大部份的媒體報導甚至網路言論一有機會便將事件貼上政治標籤。不過,批評政治標籤,倒也不一定就要與政治完全切割。畢竟,你不去找政治,政治還是會來找你,政治本應該是大家的事。唯有認識政治,對於特定媒體或言論的刻意操弄,閱聽人才有辨認和解讀的能力。

舞台上充斥著台獨旗幟,成為活動被貼上政治標籤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施同學提供)

在許多人眼裡,校園本應秉持著學術掛帥的超然與中立,豈可以容許政治權利的介入?身處台灣最高學術殿堂,一座單純的表演舞台竟上演起了意識形態鬥爭的戲碼,或許讓人難以接受,不過目前就讀台大的國民黨中常委劉昱佑也表示:「只要涉及權力和分配,便是政治的場域。」施同學也認為,該事件不僅僅是場地租借如此單純,「沒有活動是乾淨整齊的,不管是議題還是場地還是人。」

阻擋政治進入校園

台灣大學學生代表張閔喬等人當時在臉書上發起「中國新聲音 學生權被陰」的活動,試圖透過聚集不同訴求與動機的人們共同達成「立即停止舉辦活動」的目標。張閔喬也在事後發布個人動態質疑活動本身即帶有高度的政治性,他認為「這是一場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協辦,透過文化活動的形式,進行台北市政府與中國方面合作的活動」,在他看起來,而學生選擇以其主體身份,對校園所舉辦的政治活動,採取運動抗爭的手段,「無疑是在噤聲與沈默外,必然的選擇。」

回顧整體事件,劉昱佑也坦白說:「摒除校方的失策不論,我不認為獨派統派有對錯之分,這就是政治角力的展演。」

校園作為學習的場域,並不代表不能作為政治展演的舞台,畢竟學校本身與其學生作為整體社會的成員之一,依然無法屏除於社會的脈絡之外,我們不可能再繼續以為自己身處桃花源中,遺世而獨立。而且在台灣,因為國族認同的問題是如此焦慮和敏感,與其假裝其不存在,倒不如正面看待。

記者 王毓楷
長年為拖延症候群所苦 在此奉勸您莫浪費生命在一定會後悔的事物上。 例如讀完這句話即屬此類
編輯 李哲君
台南的孩子,足球是最美好的初戀,籃球是忘不記的心上人,羽球是一輩子的執著。
記者 王毓楷
編輯 李哲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