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心 如何穿越風暴
麻醉的心 如何穿越風暴
陳品文 文 2017/11/12
《麻醉風暴》在2016年第50屆金鐘獎獲得四座獎項,堪稱當年迷你劇集最大贏家,承襲這道光環,瀚草影視及公共電視台於今年推出續集《麻醉風暴2》。《麻醉風暴》以麻醉醫師捲入醫療糾紛為開端,在追尋元兇的過程中,逐步帶領觀眾了解醫療制度問題,如醫師過勞、醫療糾紛、醫療人球等;《麻醉風暴2》延續其精神,更探討台灣健保制度、醫院評鑑等問題,除了醫療也談到媒體以及公部門,帶領觀眾面對社會以及人性的黑暗。

惡性循環的醫療體系,醫師該如何穿越這場風暴?(圖片來源/麻醉風暴粉絲專頁)
制度可以救人 也能殺人
故事從一位年輕醫師——熊崽開始說起,白天他是一名外科醫師,晚上則變成饒舌歌手,用rap諷刺醫療體制。因爲他本身也是體制下的受害者,爸爸因車禍重傷,卻被醫院拒收當成人球踢來踢去,最終來不及搶救而在救護車上過世。從此熊崽立志要當一位好醫師,盡力救治每個病人,再也不要有人球案的發生,然而制度卻讓醫生不能單純地救人,也陷入一場政治風暴。
人球案的發生源自於全民健康保險,當健保實施造成醫療支出大幅增加時,健保署推出了健保總額支付制度。簡單來說健保署不會再全額買醫院的單,每個醫院會根據層級分配支付總額,如果醫院支出低於分配總額,健保署全額買單;反之則按比例給付,這樣的制度導致醫院為了控制預算,將重症病患當人球踢,2005年的邱小妹事件,便是制度殺人的慘痛案例。
劇中熊崽服務的醫院,為了在評鑑時不被降級為地區醫院,減少健保的分配總額,做出許多努力。原本醫院評鑑的用意是維護醫療服務品質,如今卻淪為表面工夫,這些形式對醫師們造成負擔,為了降低成本而減少人力,也導致醫師過勞,原本救人的場域,處處與錢過不去,從熊崽常說的:「多的費用我來出!」可以看出健保制度的不足,以及醫療人員的心酸。

除了醫療體系的問題,醫師和一般人一樣,面臨死亡不知所措。(圖片來源/麻醉風暴粉絲專頁)
覺醒的世代 如何衝撞體制
導演蕭力修在官網提到:「畢竟最恐懼的,不是知曉這個世界正在麻醉,而是欺騙自己我是清醒的。」第一部的《麻醉風暴》強調的是「Wake up」,從內部醫生的角度,帶領觀眾了解哪些制度是不公平的。第二部延續「醒來」的精神,強調清醒過後該做什事,是慢慢等待體制被改變?還是勇敢衝撞這世界?選擇成為一道難題,在每個角色中慢慢發酵。
特別的是,第二部加入記者沈柔伊的角色,她代表著從外部看醫院體系的觀點,並且將觀察場域從醫院放大到整個社會,劇中台詞:「每個行業都有每個行業的黑暗。」明指這場風暴無人能抽離,其主題「Never give up」便告訴觀眾,要改變體制,必須先有行動,要相信對的事情會有人來接手。
第一部的角色也在續集中都從醫師升到了主任或是管理階層,並且新加入許多年輕的角色,有傳承的意味。不管是中生代還是新生代,都不斷地挑戰體制,世代交替的時代,體制是否會有所改變?片頭曲〈爛泥〉便道出這世代的心聲:「我想要的公平都是不公們虛構的」,描述年輕人想有所作為,但是不公平虛構的世界裡,那一顆徬徨的心,是該往前還是停止呢?沈柔伊工作的媒體名為「醒世代傳媒」,像是一個宣告:這是一個清醒的世代,不該逃避或是漠視所有問題,當前人們離去時,改變體制的責任掌握在我們手裡。

不同的年代面對體制,有不一樣的看法,傳承的時候往往帶來許多衝突。(陳品文/重製)圖片來源:麻醉風暴粉絲專頁
醫療劇正夯 醫師也要談感情
近幾年韓劇也喜歡以醫療為主題,如《太陽的後裔》、《doctors》等等。《麻醉風暴2》第一集創下台灣首例到約旦取景,講述戰地醫師的人道精神,有網友表示根本效仿《太陽的後裔》,也有人覺得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太陽的後裔》運用外科醫師和戰地軍人兩大主角, 表達對職業的忠誠以及守護生命的信念,然而劇中醫療行為卻犯了許多錯誤,例如電擊片貼錯、X光片心臟卻在右邊等,新聞報導後網友卻紛紛在底下留言,認為大家不該太過重視細節。
韓劇《doctors》透過穿插許多小故事,藉由醫師的職業,描述人性的黑暗與死亡的議題,手術畫面也十分逼真,並且不把醫師能力誇大為神話,然而醫院卻如同伸展台, 主角的白袍下是華麗的衣服,不停變化的服裝、首飾、領帶、高跟鞋等,讓白袍像是裝飾品一樣淪為配角。
不管是從劇情、場景、新聞、網友反應,都可以發現《太陽的後裔》和《doctors》其實都是只是高規格的愛情劇。《麻醉風暴2》也有兩條愛情線,其中一條在看開頭時就可預期熊崽會和沈柔伊配對,然而這段戀情卻讓這個角色變得過於平面,探求新聞的初衷被模糊了焦點,沈柔伊扭轉觀眾對記者的印象,但是她挖掘真相的精神,在愛情開始萌芽後失去了純粹。第二條楊維愉和蕭政勳的感情線,延續第一部變得更加完整,楊惟愉因著母親自殺,在心中築起一道牆與人保持距離,深怕某一天自己愛的人又離開了,然而好不容易卸下的心防,當死亡來臨時,是不是該放手讓他走?生死的議題顯然為此劇打開深度。

跨越兩季的愛情將在本季開花結果,不同一般偶像劇的套路,柏拉圖式的愛情,讓觀眾對生命有更多體會。(圖片來源/麻醉風暴粉絲專頁)
用醫療包裝的懸疑劇
說到台灣代表性的醫療劇,不得不提到2006年的《白色巨塔》。這部劇描寫為了權力而迷失本心的醫師們之間的鬥爭,以及人性的貪婪,在當時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而《麻醉風暴2》不只聚焦在人性和權力,更帶領觀眾了解現今醫療的困境,也站在醫師的角度,破除所有光鮮亮麗的迷思;最重要的是,再次向觀眾證明,台劇仍然可以好看又有品質和深度。劇組花費許多時間注重醫療細節,手術儘管播出只有十五分鐘,卻花了十六個小時拍攝,醫療顧問緊盯每個細節,力求呈現最真實的樣貌。
第二部因為從第一部的6集擴大到13集,有更多的時間帶領觀眾不只看醫療也擴大到整個社會問題,不過也因此越來越像懸疑劇。利用一起又一起的爆炸案,沈柔伊尋找線索以及與反派的正面衝突,搭配緊湊的運鏡、配樂,將劇情推至最高潮。然而記者的角色在此時反而比較像是偵探或檢察官,推理和破案的過程卻讓醫療成為配角。

沈柔伊追求真相的過程,讓整部劇的調性邁向懸疑之路。(圖片來源/公視影音平台影片截圖)
醫療、媒體、公部門讓劇情變得複雜,層層堆疊的情緒,卻只用最後一集做收尾,太多條敘事線也使得結局收得倉促。就像一般懸疑劇的結局,壞人得到報應、正義得到伸張,因此不少網友批評爛尾,覺得第一部比較好看。不過第二步結局卻也讓不少人流下眼淚,制度如何改變沒有答案,只待觀眾們去思索並且付出行動、永不放棄。
《麻醉風暴2》是台灣戲劇的一大突破,在多家公司與平台合作的狀況下,更多的投資讓此劇達到一集有五百萬元的預算。台灣市場較小、資金較少的環境中,如何突破舊有的製作與發行模式,讓大家看見不一樣的台劇,是當前台劇產業的重要課題。《麻醉風暴2》不僅帶大家看見醫界和社會的風暴,也試圖推動一場台劇的復興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