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期

譜出銅鑼產業美麗樂章 林烈旗

林午鐵工廠第二代傳人林烈旗,懷抱著對銅鑼的熱忱,致力於發揚台灣傳統產業。

譜出銅鑼產業美麗樂章 林烈旗

馮瑜庭 報導  2017/11/12

走進位於宜蘭市鬧區的林午鐵工廠,牆邊佈滿的機械和高掛的匾額映入眼簾,濃濃的金屬味撲鼻而來,焊接的火光不停閃爍,伴隨著敲敲打打的響亮聲音。這裡沒有豪華的廠房,也沒有顯著的招牌,卻承載著第二代傳人林烈旗投注五十年歲月的銅鑼技藝。

自幼耳濡目染 敲響銅鑼半世紀

「銅鑼」,是我國傳統打擊樂器,無論在廟會活動或是戲曲演奏,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產業沒落,林烈旗是台灣少數仍致力於傳承這項「國寶級技術」的師傅之一。

林烈旗從小就和兄弟在工廠裡玩耍、學習,久而久之便產生對銅鑼的興趣,14歲起他正式向父親林午學藝。雖然年輕時曾想過要到外地闖蕩,但他發現父親已年邁,體力無法負荷大量工作,若沒有人接手工廠,這項傳統產業將會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遂決定留下來繼承家業。

提到對銅鑼的堅持,林烈旗眼神堅定:「一個好的銅鑼,最重要的是材料,再來才是技術。」他表示至今仍選擇手工打造銅鑼的原因,是為了讓聲音發揮到極致,因為機器壓出來的銅鑼並不像手工製造的有特殊紋路,敲擊時也就不會有漂亮的音色。或許是這種手作的溫度,客戶們才會一買成主顧。
 

林午鐵工廠第二代傳人林烈旗,言詞間透露對銅鑼的用心。(圖片來源/馮瑜庭攝)

技術傳入第三代 為客戶堅持品質

從事銅鑼產業五十年,林烈旗從沒想過要放棄。顧客拿到訂製的銅鑼後心滿意足的神情,是他最大的驕傲,更是他繼續奮鬥下去的動力。「品質」,是林烈旗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的環節,他說,保養好的話,這些銅鑼是能使用一甲子、一輩子的。「有一位先生年輕時買了一個銅鑼,等到有了孫子的時候,孫子才把銅鑼拿回來修。」他更開玩笑的說,賣了一個好銅鑼給客人,他們不需要頻繁的回廠修理,也就沒有收入了。但林烈旗認為,工廠要經營的長久,口碑才是最重要的,聽到客戶分享被他人詢問手上優質的銅鑼是哪家工廠製造的故事,讓他備感欣慰。

若是論這個行業最辛苦的地方,林烈旗表示體力跟不上工作有些困擾,附帶的職業病也讓他不堪負荷,例如巨大的敲擊聲使聽力受損、慣用右手導致胸膛不對稱等。所幸他的長子,林浩賢,已經做好接棒的準備,即將成為林午鐵工廠第三代傳人。對於有人繼承家中事業,林烈旗獲得很大的慰藉,因為兒子最初對銅鑼並沒有太多的興趣,甚至曾有從醫的志向,但最終仍因擔心傳統技藝失傳而開始跟著林烈旗邊做邊學。

廠內陳列著許多手工銅鑼,每個都富含了林烈旗的巧思。(圖片來源/馮瑜庭攝)

本土向下扎根 躍上國際舞台

為了讓銅鑼這項傳統產業被大眾看見,林烈旗致力於教育下一代。他不僅受邀到宜蘭縣諸多國中擔任工藝教師,更經常有學生來工廠校外教學並體驗銅鑼製作,也因此他入選了2016年台灣芳草人物,獲得宜蘭市政府頒發的「芳草堪親」匾額。「最開始跟我爸爸學習的時候不是為了要得什麼獎,就是誤打誤撞。」林烈旗謙虛的說。同時,他也投注心力於開發新產品跟跨領域的合作,像是提供小銅鑼吊飾DIY的活動讓大人、小孩都能參與,另外也和宜蘭傳統藝術中心以及台北華山文創園區共同策劃展覽。

背負著發揚台灣傳統產業的使命,林烈旗多年來的努力使銅鑼逐漸被世界看見,他不僅讓林午銅鑼成為「朱宗慶打擊樂」之御用品牌,作品更曾在2011年登上米蘭工藝展。近年來,林午鐵工廠的銅鑼也開始銷往各國,像是印度、德國等,用途則非常廣泛,從朗誦經文的配樂到音波治療的工具,橫跨宗教、醫療等多元面向。他笑說,有些外國人來到工廠時會帶個小銅鑼回去當紀念品,因為這是台灣的特色之一,聲音更是其他樂器模仿不來的。這些特殊經歷對林烈旗而言,都是認真打拼後獲得的寶貴禮物。

工廠內的16音銅鑼,是林烈旗的得意之作,也是「鎮廠之寶」。(圖片來源/馮瑜庭攝)

承載著愛與歷練 延續台灣傳產薪火

「經驗」,是林烈旗注入每個銅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阮做這款物仔,毋通講全食一支喙。(我們做這種東西,不能全靠一張嘴。)」說到激動處,他忍不住真情流露,開始使用台語交談。「銅鑼調音時,隨時都會發生問題,每一片銅的純度不一定相同,聲音也都不同。」要讓所有作品發出悅耳的聲音,必須針對每一面鑼的狀況做不同的調整,考驗的是師傅的耐心和長期累積下來的技術。

林烈旗坦承,現今製作銅鑼的利潤不如以往豐厚,過去三、五天就有一次廟會,現在可能要隔好幾年才會舉辦,使用到銅鑼的機會自然減少許多。面對這個付出與所得不易成正比的行業,林烈旗一路走來都抱持著傳統技術不能失傳的想法,況且時間久了,和這份工作已培養出深厚的感情,若身體狀況允許,他想和父親一樣持續做到七十幾歲。他也惋惜的表示,曾有不少年輕人來工廠應徵,但過沒幾天便因為太辛苦而打道回府。「要肯吃苦耐勞」,是他給想進入傳統產業新鮮人的忠告。

採訪結束後,立刻回到工作崗位上的林烈旗。(圖片來源/馮瑜庭攝)

一般人對鐵工廠工作內容的印象不外乎是普通的鐵製品焊接、門窗維修等日常業務。然而,林烈旗選擇走出不平凡的路,懷著對銅鑼的愛,鑽研新技術,發展更多可能性,為的是讓現代人認識台灣傳統產業之美。他不僅僅是鐵工廠老闆,更是民俗工藝的傳承者,使銅鑼聲響貫徹後世,綿延不絕。

記者 馮瑜庭
想一起再走787年。厭世少女​(´・_・`)​  
編輯 楊佩臻
可遠觀,不可近看。 貓狗鼠都喜歡,只要有萌到我。
記者 馮瑜庭
編輯 楊佩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