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期

堅持對的事 呂植的保育之路

呂植為「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辦人,早期因保育熊貓而聞名,現在將視野擴大到保育其他物種。

堅持對的事 呂植的保育之路

葉宜瑩 報導  2017/11/19

呂植為中國非政府組織「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創辦人、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早期以研究熊貓聞名,被《紐約時報》譽為「未來中國值得關注的六位青年人物」之一。而今不只是保育熊貓,呂植更將視野拓展到其他物種,致力於尋找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平衡點。

呂植致力於尋找人與野生動物共存的平衡點。(圖片來源/葉宜瑩攝)

初入研究熊貓行列 險遇危機

1985年,生態保育這個詞在中國還不太為人所知時,呂植就跟隨著教授在秦嶺進行熊貓研究。當初選擇投入研究並不是懷抱著遠大的夢想,呂植笑笑地說,純粹是因為不喜歡實驗室的工作,覺得能到外頭闖闖比較好玩。就是如此簡單的念頭,開啟了呂植為生態保育奔走的一生。

熊貓看起來相當討喜,但具有不可忽視的攻擊性。在初期研究熊貓時,呂植就曾面臨與熊貓正面對峙的危機。當時她正在追蹤一隻名為嬌嬌的母熊貓,嬌嬌正值生完第一胎,對人相當警戒。而呂植為了研究,站在嬌嬌的石洞上等候牠歸來。等待期間接收到戴在嬌嬌脖子上的追蹤項圈回傳的信號,得知牠就在不遠處。就這樣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遲遲等不到嬌嬌的呂植打算離開,而沒想到其實一直都待在石洞中的嬌嬌也終於不耐煩,從呂植腳下衝了出來,人熊之間的距離僅有2公尺。嚇得想轉身逃跑的呂植,想起在猛獸面前不能背對著逃跑,她只得強裝鎮定地面對嬌嬌,此時往呂植衝的嬌嬌停了下來,最後抓了呂植面前的朽木咬得破碎後轉身離開。「當時我回頭尋找身後的兩位助手,原來他們早就跑得老遠。」她笑了出來。

追蹤熊貓已久的呂植終於得到熊貓的信任,圖中為嬌嬌的第三胎「老三」正與呂植玩耍。(圖片來源/呂植提供)

人和熊貓共存破滅 熊貓蜂蜜成解方

在呂植與研究團隊仔細考證之後,1987年出版了《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書中描述了團隊研究的成果,導出人與熊貓可以共存的結論。沒想到,這個結論很快地就被人類自私的行為推翻。由於人們無節制地砍伐,嚴重影響熊貓的生存範圍。呂植每天跑到山中看著一棵棵樹木倒下,心中越來越焦慮,想著嬌嬌要築巢生產的地方又被砍了樹,忍不住前往林業局去為嬌嬌說情。

呂植說,「去講情的那種心情跟幫家人講情是一樣的感覺。」而那次的說情林業局接受了。但是除了嬌嬌,還有其他熊貓也正面臨這些困境,呂植四處奔走,試圖說服高層,卻只換來一句「科學家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懂柴米油鹽的辛苦。」

而不放棄的呂植和教授及多位科學家們進而寄陳情書到了中國政府,裡頭描述了熊貓面臨的困境。最後政府批准了此信件,建立自然保護區。但政府的處理方式讓呂植永遠背負著罪惡感。政府撥了一大筆錢將林業局轉產,每個失業的林業局人員都獲得幾萬人民幣的補償,這些人帶著資金轉而加入其他企業。而後呂植才知道,這些企業之後大多破產,那些人們又再次失業。當一年之後呂植再次踏入已經成為自然保護區的秦嶺時,看見黑板上寫著「此地禁止科學研究」。「我知道他們表達對我們的不滿,當時只為熊貓想,沒考慮到人。我也在想當初有沒有更好的方式解決,可惜也不能補救了。」

這件事深深地烙印在呂植心中,也體悟到如果想要保育熊貓,必須讓當地人成為最主要的力量,達到人與環境互利互助的狀態。而為了讓村民主動加入保育行列,呂植所在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想出了「熊貓蜂蜜」這個方式。透過收購當地的蜂蜜,並將販賣這些蜂蜜的收入再回饋給當地保育熊貓小組。保育和經濟兼顧的循環,也促成當地的年輕人回村加入保育行列,有了這些年輕人的注入使保育行動變得相當活絡。「還曾有一位年輕人這麼告訴我,雖然在城裡的收入高一點,但那是在為別人做事,而他現在是在為自己、為家鄉做事」,呂植言談間透露著欣喜,「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效益」。

年輕人回村加入保育行動。(圖片來源/呂植提供)

環保終究會輸 到藏區後轉念

呂植除了保育熊貓,也將目標擴大到青藏高原的動物,如雪豹、棕熊等。到藏區之前,呂植對生態保育一直抱持著悲觀的心態。她說,「雖然我每天做環保,但我心裡相信環保總有一天會失敗、會輸。我堅持做下去是因為我認為環保是對的事情,只是最後輸了我會很不甘心。」

已成瀕危物種的雪豹,只生活在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圖片來源/呂植提供)

在秦嶺保育熊貓時,村民會問呂植為什麼要保育熊貓。但是到了藏區沒人問這個問題,好像保護野生動物是理所當然的事。「青藏的野生動物是我看過最不怕人的,站在河裡魚會主動跑過來,是可以隨便抓起來研究一下再扔回去的。」呂植比手畫腳地說著。沒有被偷獵者嚇壞的野生動物,讓呂植看見人和動物和平共處的理想實踐。

在呂植到達藏區之前,村民本身已經組織了保育小組,這也使呂植在藏區的保育行動執行地很順利。她領導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和當地的保育小組開始進行監測野生動物,拍下了許多珍貴的動物照片和影片,再從這些監測資料當中分析動物的行為和數量的波動。發現有減少的趨勢時,將會立即展開調查及調整保育方針。而這些照片的出現,除了用於研究和保育,也使大眾開始將注意力從熊貓身上投射到其他物種上。「到藏區後,我不再認為環保一定會輸。」

交棒給年輕人 反思對世界的貢獻

「在一個愛造英雄的社會,我們做的事情真的為世界貢獻了嗎?」呂植問著自己。

已為生態保育奔走三十多年的呂植,正著手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交接給年輕人。「很多時候我們就咚咚咚地一直往前走,很少有機會能回頭看看。」呂植認為是時候該停下腳步回首檢視此生的作為。

在這個愛造英雄的社會當中,很多人會說她做得很棒、很羨慕她能有今日的成就等等。但是人類自得其樂地辦了許多活動和行動,真正對世界的價值又是什麼?她強調,「接下來想要反思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亦或是當初選擇不做的事情,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和貢獻。」這些反思不僅僅是統整呂植一生的作為,更期望這些經驗能給生態保育領域的夥伴們在做決策時有所幫助。

記者 葉宜瑩
消化系統異常好的瘦女孩。
編輯 蔡翔宇
騎著一台經典車款,聽著90年代的嘻哈音樂,奔馳在鄉間小路之中。 這才是人生啊,酷吧,冰塊庫巴。
記者 葉宜瑩
編輯 蔡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