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第275期
- 恐懼的年代
恐懼的年代
在景美人權文化園區走進那令人恐懼的年代。
白色恐佈時期仁愛樓看守所兼監獄,其上之標語「同仇敵愾 刻苦耐勞」顯示當時緊張局勢。水池上坐著一隻獬豸法獸,作為公正、忠貞的象徵。(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白色恐怖時期黨外雜誌興盛,內容以散播民主思想、批評論政以及培養大眾社會意識為目的。(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人權紀念碑上記載著白色恐怖時期的受害者,凸起的碑石上為被判無期徒刑的受害者。(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受刑者上手銬、腳鐐後,等待被帶至牢房。(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腳鐐用於死刑犯或是被認定較不配合的犯人。死刑犯的腳鐐在確定死亡後才會解開。(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受刑人監獄空間狹小,照片左下角為犯人送飯口。(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除了工作及放風時間外,受刑人大部分的時間皆在這樣環境的牢房裡度過。(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中將局長汪希苓因涉嫌殺害美籍作家劉江南而遭軟禁於此,異於一般犯人的囚房,居住環境良好。(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有醫學背景的受刑人,需在監獄內的醫務室裡醫治所內其他的人員。(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受刑人就算身體不舒服也不能在會面時向家屬告知,只能佯裝身體狀況良好,不然會遭身後警衛懲處。(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面會室外為家屬等待探訪受刑人的地方,牆上斗大的標語「肅靜」更增添緊張的氣氛。(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監聽室緊傍著面會室,監聽家屬與受刑人的對話內容,以防串供。(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受刑人於服刑期間須付出勞力工作。有些受刑人被分配至燙衣工廠依布料種類分組進行工作,能夠賺取微薄薪資。(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監獄出入口僅有一個,大門上有一個小門。平常只會有小門開啟,防止受刑人一起逃逸。那道門過去就是自由世界,有些犯人被終生禁錮於監獄,餘生只能遙望。(照片來源/戴葦婷攝)
Previous
Next
恐懼的年代
戴葦婷 報導 2017/11/19
1949年5月至1991年5月,中華民國實施戒嚴。針對中國共產黨叛亂的特殊狀況,立法院三讀通過《懲治叛亂條例》,使國民黨政府剷除異己合法化,進行整肅迫害,造成許多人冤死,讓台灣人民心生恐懼。1984年震驚全球的「江南案」案發,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後稱「劉江南」)在美國被中華民國情報局所派出的竹聯幫暗殺,事發後,台美關係降到冰點,情報局長汪希苓被關至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看守所進行軟禁,後雖被判處無期徒刑,卻被兩度減輕刑責。
汪希苓曾待過的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看守所即為現今的仁愛樓看守所,在戒嚴時期曾關押陳菊、呂秀蓮、施明德、黃信介等政治犯,為審判、監禁政治犯主要的場所之一。為揮別威權體制,加上看守所具有極大警示教育作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2002年決議將此區規劃為景美人權文化園區,是為轉型正義重大里程碑。
資料來源: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仁愛樓看守所、 江南案、 監察院新聞稿
 |
記者 戴葦婷
I fought my way through 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