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期

熟齡族群 「救」不就業?

人口勞動力逐年減少之下,熟齡族群的勞動力也漸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政府也於今年擬定《中高齡暨高齡就業專法》草案,期望使熟齡族群「救」業。

熟齡族群 「救」不就業?

王貞懿 報導  2017/11/19

隨著台灣出生率下降、老化指數不斷上升,社會勞動力的結構也逐漸改變。熟齡族群(泛指五十歲以上的人)進入職場的人數年年攀升,填補因人口老化,且原先勞動力已不敷使用的人力需求,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勞動力之一。勞動部為充分利用人力資源,也在今年擬定《中高齡暨高齡就業專法》草案,希望藉此提高熟齡族群就業比率。

熟齡族群勞動力人口逐年增加,成為新興勞動力來源。(圖片來源/王貞懿製圖)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齡」歧視 盼法案真平等

雖然早在2007年修訂的《就業服務法》,第五條中即增訂禁止年齡歧視此一規範,但因法條內容範圍較廣泛,且未針對年齡歧視有詳細的子法規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形下,雇主鑽法律漏洞的狀況也不在少數,即便徵才資訊上並未有年齡限制的字眼,但在雇主進行篩選時,年齡也算是一種潛規定。而這樣的情況因又無實質依據得以檢舉,實行多年來成效一直不佳,也讓法案對於年齡歧視的約束力,僅呈現於表面上的公平、無歧視,實際上則充斥著隱性歧視。

《中高齡暨高齡就業專法》草案的承辦人許致軒表示,目前草案對於獎助企業雇用中高齡、高齡者,及懲戒年齡歧視的方式分別以津貼、罰金為主,但詳細金額、補助標準以及如何判定歧視程度等細節仍在討論之中,能否達到實質上的無年齡歧視,依舊有待商榷。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為因應就業市場趨勢,於2014年成立「銀髮人才資源中心」,透過講座、就業訓練等協助熟齡族群就業。(圖片來源/銀髮人才資源中心

不分貴賤 做得有尊嚴

熟齡族群在就業上,除了雇主的年齡歧視因素,還有自身學歷不足,或是沒有專業技能等,而多半只能從事薪資較低的工作。許多人對熟齡族群的刻板印象也往往是:跟不上時代、體力不足以應付工作等,而這些負面標籤,某種程度上也會讓熟齡族群感到自卑,認為自己無法從事較高階的行業。因此面對這些問題,熟齡族群的心態很重要,不只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同時也應對自己保持信心,不管做什麼樣的工作,都是份有尊嚴的工作。

在交通大學擔任清潔工的秋美紅,現年53歲,每天從早上七點到下午四、五點,獨自一人拿著掃把及畚斗,穿梭於各間空教室及惡臭的廁所中打掃,門邊置放著一台堆滿清潔用具的推車。她不能坐在冷氣房中辦公;也無法有休息室能稍做歇息,打掃一整天下來,換來的是腰酸背痛,以及一個月扣除勞健保等,實領兩萬一千五百元左右的薪資。

秋美紅的兒子長大到外地工作後,在家中閒來無事的她,因為學歷不高,所以透過朋友介紹了兩個工作給她,一個是賣場專櫃推銷女性內衣,另一個則是如今清潔工的工作。雖然賣場工作的薪水較多,但需要承受較大的業績壓力。不過擔任清潔工又擔心兒子可能會對她從事這份工作感到丟臉,或是難以對外人啟齒,幸而最後兒子表示支持她的決定。熟齡族群在選擇工作上,除了自身的因素,他們身旁親朋好友的看法也可能是影響之一。因此在進入職場前,得要調適自己的心態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可因職業鄙視他們,忽略他們對社會的付出及貢獻。

退而不休 搶占年輕人工作機會?

根據勞動部的統計,2009年到2014年男性平均退休年齡為62.8歲,女性則為60.7歲。退休理應是件輕鬆的事,也是許多人所嚮往的,然而對部分的人來說,若沒有妥善的安排退休生活,一時間會無法適應不需工作的日子,頓時失去生活重心,需要一段過渡期才能習慣。

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楊志良說:「五、六十歲的人想再進入職場將近七成,而到六十五歲左右還有大約一半希望能繼續工作。」體力方面是一回事,最主要還是熟齡族群依舊有再就業的意願。熟齡族群會再進入職場,經濟因素是一大主因, 若退休金及國民年金不夠養老,或甚至背負著子女是「啃老族」的重擔,將迫使其再投入職場。而其他因素像是子女長大離家工作,在家中無所事事而想重返職場。重新工作使得自己有尊嚴,覺得自己還是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而勞動部2016年做的國際勞動統計中,熟齡族群的勞動力參與率均低於鄰近的日本、韓國。這其中的原因也牽涉到各國政策的問題。楊志良對此表示:「日本很多的企業,特別是政府機關,都是優先雇用退休再就業的人。」像是計程車司機一職,在日本很多都是65歲以上,只需經過身體檢查,即可優先拿到計程車的證照,而因發照有限制,也間接保障了熟齡族群的就業機會。許致軒也提到,《中高齡暨高齡就業專法》草案在研議時,亦有討論是否仿效韓國的「定額進用制度」,也就是雇主須僱用一定比率的中高齡者,但這部分仍在廣納建言當中,尚未定案。

有些人質疑政府如此鼓勵熟齡族群就業,似乎變相地搶奪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畢竟某些行業的情況,本就是僧多粥少、競爭激烈。不過許致軒認為兩者可以互相合作、互補,且沒有研究明確指出之間的相關、必然性。但其實除了熟齡族群之外,台灣外籍移工佔國家勞動力的比率也較日本、韓國高,而他們做的通常是看護、工地工人等較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會大量引進外籍移工,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大部分年輕人不願意屈身自己做這樣的工作,才會在如今每年勞動力人口減少十七、八萬人的同時,年輕人一方面覺得無工作可做,一方面認為主因是熟齡族群搶占就業機會。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配合,方能創造雙贏的就業市場。(圖片來源/台灣就業通

現今的科技日新月異,或許將來有一天會變成機器人取代大部分的勞動力,但以目前台灣勞動力不足的狀況來看,尤其是技術人才的流失,因此熟齡族群進入職場前倘若能培養一技之長,或是運用所學及專長,將更加符合就業市場需求。或是保持正向的態度面對每一份工作,對社會來說都是一大幫助。此外,也須檢視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以及就業的意願程度,不應被他人慫恿而毫無準備地投入職場,才能真正「救」不就業。

記者 王貞懿
需要點時間沉澱,沉澱需要點時間。
編輯 王沛軒
1996,四月 / 想活在海裡。
記者 王貞懿
編輯 王沛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