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期

以幽默為糧說真實的話 黃大謙

在這個網紅當道的年代,有一個人不是實況主、不做開箱也不講影評。他坦率地講自己想說的話,他是年僅20歲的YouTuber──黃大謙。

以幽默為糧說真實的話 黃大謙

謝宛蓁 報導  2017/11/26

在這個網紅當道、YouTuber百家爭鳴的年代,有一個人,他不是實況主、不做開箱也不講影評,只是坐在鏡頭前,用嘲諷的語氣刺探這個社會。他曾經在影片中大聲說自己是bitch、諷刺賣弄學術名詞的知識份子,也抨擊過反同言論。總是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他是擁有35萬訂閱卻年僅20歲的YouTuber──黃大謙。

黃大謙通常在另租的宿舍拍片,有簡單的燈光設備。(圖片來源/謝宛蓁攝)

別家小孩看電視 他看YouTube

黃大謙比螢幕上的樣子更加真實且隨興,一走進房間便將鑰匙一把丟在床上,舉手投足間都透露出他的率性。甫進入主題他就說:「好像是Smosh的影片吧!在討論YouTube可不可以賺錢這件事,我那時候就想說:喔我以後也要做這個。」

當其他人在看電視的時候,黃大謙看的卻是YouTube上眼花撩亂的影片,舉凡Smosh、Shane Dawson跟Jenna Marbles,都是他的口袋名單。其中,Jenna Marbles在影片中口無遮攔的風格,更大大影響了黃大謙日後的影片創作。

鑒於這樣的環境,讓人不禁猜想背後是否有父母的特意支持?然而黃大謙卻說,家庭並不是讓他成為YouTuber的主因。「我的家庭反而讓我的個性變得比較內向一點。」他笑著說,因為媽媽會幫忙做很多事,自己就變得什麼都不會做。不過,他也覺得這是人之常情,父母總是希望把小孩保護好,給他們更好的環境。也因此相較於家庭,他覺得自己個性養成受學校影響較大。

讓人迷茫的未來 學生YouTuber的雙重人生

其實在高中之前,黃大謙完全不知道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我以前還有想像我要成為化學家、總統之類的。」高中快畢業的時候,他覺得自己除了讀書以外好像沒有其他特長。當初只是因為一個「想拍電影、想創作」的唐突想法選擇了相關科系。不論是電影、設計、攝影、寫稿,只要跟創作有關的東西都想沾一些。於是志願單上,他只填了四間與傳播相關的科系,最終他錄取了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進了傳播學院,才發現跟自己想像中的不太一樣。在一集Q&A的影片中,他甚至自嘲第一次進教室上課後才趕緊創了YouTube頻道來自保,以免以後找不到工作。雖然在很多影片中揶揄就讀傳播學系的自己,也一針見血指出了傳播理論無法與時俱進的弊病。他還是認為理論是必須的,身為一個學生,更重要的是自己有沒有積極尋找可以利用的資源去學習。

身為在學學生,黃大謙不同於其他當紅的YouTuber可以跑滿滿的行程。在身分的轉換上,他直言時間管理真的沒有其他辦法,勢必得放棄某些東西。「我覺得大學就是三個東西,第一個就是課業,然後社交,可能還有外面的實習,那我就放棄社交。」被問及難道不會擔心周遭的人只是一種「獵奇」心態?他覺得,受人吸引一定是因為某些特質,例如長得好看、個性很好,YouTuber的身分也算是自己的一部份,不然長得醜又沒特色,要怎麼期待別人去跟你搭話?

用幽默感包裝真實的話

讓黃大謙聲勢高漲的創作,非「回覆酸民留言」系列莫屬。在影片中,他會針對一些負面的影片留言來做回覆,內容直白又犀利。其實在此之前,Jimmy Kimmel的脫口秀已有邀請名人來朗讀「Mean Tweets」的橋段,只是效果重在反應而不是回覆內容。「其實他們的工作就是不斷去探究倫理的界線,一直戳底線,看人們的接受範圍在哪。」他認為,脫口秀的內容是為了讓觀眾去反思,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一切是不是就是所謂的「正常」?

因此,對於影片可能遭受的反彈,他會想出各式的說法去回覆、去反駁。黃大謙曾經提過,自己並不會刪除留言。只是對那些明顯沒有理解影片反諷意味的留言,會讓他感覺到氣餒。

即使如此,黃大謙也從來沒有隱藏過自己的直言不諱。他說自己創立YouTube頻道、接業配都是因為能夠賺錢。「我一直覺得觀眾不笨,大家都知道你要幹嘛,只是沒人敢講,那這時候你把它戳破,其實滿有效果的。」他笑著說。黃大謙對於金錢的想法,其實也體現了如今「厭世代」的價值觀,是一種普遍消極的態度。但是不同於過去的厭世總是與自殺、死亡扯上關係,現在的厭世已有另一層意義。「我們的厭世其實是用詼諧的方式去講生活的現實面,在得到關注的同時,至少它還是有娛樂性的。」

招牌的彈指手勢與片尾結束語,是粉絲識別黃大謙的特色之一。(圖片來源/黃大謙Youtube頻道影片截圖)

另一個黃大謙面臨的課題,是外界對他性向的猜測。在不只一部影片中,黃大謙利用獨特的語調與手勢吸引目光,也讓他的性向成為大家好奇的話題。但實際上他也並非刻意要運用這個特色做為賣點,各個影片都有屬於自己的風格,依照主題呈現不同的語調,這樣才是正常的。例如在討論事情的影片中,他就會使用比較正經的語氣。

黃大謙認為,區分人的方式不只有一種,以過去高中時期的姐妹會為例,喜歡打籃球的成員也是會跟其他並非姐妹會的同學玩在一起,並不一定是完全照性別氣質去切割群體。

找到自己的專屬定位 臺灣的Youtube

回到創作,黃大謙不斷強調當初會成為YouTuber純粹是因為興趣,完全沒想到可以成功做起來,當初還曾經想過要跑去當婚禮攝影師。「那個時候甚至六點起床,搭鐵路去平溪、菁桐之類的地方拍照,第一次好像有投入在某件事情上。」為了擺脫只會讀書的標籤,他努力地想在其他事物上鑽研,結果一腳踏進了YouTube界。

身處「數位移民」和「數位原住民」之間的尷尬世代,黃大謙認為YouTube是現今內容最多也最新的平台,社會應該更關注諸如此類的OTT產業(Over-the-top,以網際網路提供的內容和服務),像是Netflix,超越有線電視的範疇。實際上,台灣也才剛起步沒多久,YouTube很認真地在推創作者的聚會,讓大家可以彼此聯絡感情,形成目前活絡的生態圈,儼然另一種演藝界。但是黃大謙也說道:「YouTuber其實真的滿邊緣的,也不是一個大圈,有很多很多分類,只是臺灣比較小、比較集中。」

因為緊密的聯繫,很多YouTuber的頻道出現了大量合作影片,壓縮了自己原本的內容。對於這種現象,黃大謙認為如果只是做了一個很浮濫的企劃,那就沒有任何的意義。但若今天雙方都找到頻道的定位、融合彼此的主題,才是一個成功的合作影片,因為它能吸引到很多的目光。

「創作者必須要清楚自己的定位,我一直都很清楚觀眾不是喜歡我這個人,他們是喜歡我帶來的娛樂,所以有一天我沒有娛樂,他們就會離開我。」他建議創作者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如果還沒有找到,可以先看到什麼是熱門的就去做,創作者也應該先聚集自己的觀眾,再開始展現自己的拿手絕活,像街頭藝人一樣,一定是先吆喝大家過來然後才能開始表演。

黃大謙面對鏡頭毫不羞澀,也不忘在意燈光的好壞。(圖片來源/謝宛蓁攝)

也許是因為沒有看懂黃大謙想表達的事情,總有人說他的創作題材是在消費議題,只是譁眾取寵。未來他還想要嘗試拍攝短劇類的題材,也想拍攝黑色喜劇做為自己的畢業製作。將來的路還相當漫長,期待黃大謙持續用他的聲音,為自己也為世代發聲。

記者 謝宛蓁
如果可以,我也想到達那個我永遠到不了的海洋。
編輯 陳品文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下
記者 謝宛蓁
編輯 陳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