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期

為生態保育而戰 黃泰華醫師

黃泰華醫師熱愛大自然,致力於為生態發聲,並且,他從不滿意於現狀,不斷挑戰生命的可能性。

為生態保育而戰 黃泰華醫師

戴淨妍 報導  2017/11/26

你會誤以為自己闖入了龍貓的森林,因為眼前是爭相向上生長的巨樹,樹冠層底下的空曠空間飄盪著冰涼的霧氣,地面則生長著與人同高的姑婆芋。突然間,一隻貓頭鷹展開雙翅從你頭上飛過,追逐著奔逃的飛鼠。這裡是烏來的原始林,由牙醫師黃泰華守護的生態秘境。

烙印在細胞中的愛

用「熱愛」一詞來形容黃泰華對大自然的感情,力道似乎不太足夠,因為大自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細胞中,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割捨的一部份。2017年10月19日,黃泰華受邀至交通大學分享他的經歷。那天,他穿著Polo衫,帶著一副黑框眼鏡,舉手投足間帶著沉著而自信的氣質,頗有牙醫師的專業形象,但當他開始用一張張親手拍的照片介紹森林的動植物,以及自大學時期開始多場守護生態環境的防衛戰,台下聽眾的情緒立刻被他熱情而幽默的語句感染,座席間充滿笑聲。

黃泰華就讀台灣大學牙醫學系,身為高雄人的他,嚮往著北部多雨的森林。大學期間,他隨時都能夠打包好書籍,騎著機車往烏來山上跑,因為牙醫系的課業十分繁重,森林中探索不盡的動、植物成為他的心靈依託,是他的第二個家。「那是年少輕狂啦!」黃泰華在訪談中如此回憶那段青春記憶,成年後的他,可以更從容地掌握生活步調與內心情緒,不再像那時躁動,但那青澀的種種卻如閃耀的寶石,永久存放心中。

但森林對他的意義,並不只是情緒宣洩的出口,「我比較雞婆一點,看到那些動物被殘害,我會想要做出改變,為牠們發聲、請命。」如果只有觀賞動、植物,那純粹是在消費自然,並沒有為環境做出任何貢獻,那人生的收穫、意義也就僅止於此,但當你真正全心愛著某樣事物,你會想將它捧於手心溫柔呵護,並憤怒的驅趕任何欲加害它的外來者,黃泰華便為生態環境做到了這一步。

黃泰華不斷用實際行動來證明他對大自然的愛。(照片來源/戴淨妍攝)

一場場守護環境的戰役

黃泰華在台大保育社找到了與他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闖蕩森林世界。大二時,他們發現烏來桶后林道缺乏車輛管制,越野車能夠直接開入森林內,輪胎的輾壓與滴漏的機油,嚴重地破壞青蛙的棲地,造成無辜生命相繼死亡。有鑑於此,他們向林務局協商,希望能保護這些小小的生命,同時也擺攤宣傳,期盼得到呼應。最後,他們成功得到允諾,搬來大石頭擺放在池塘入口,阻止遊客繼續破壞環境。「這是我們的第一個勝利,用後來打贏的規模來看,這根本不算議案,但是當時的快樂完全不會亞於後來十億的工程。」說著這句話,時間彷彿回到了十五年前的那個當下,黃泰華露出了微笑。

以桶后林道車輛管制為起點,黃泰華展開了而後無數場的抗爭行動,隨著經驗增長,面對的議案規模也越來越大。烏來三峽聯外道路議案則是他最喜歡跟學生分享的故事,這個議案是於2003年由當時的台北縣烏來鄉公所提出,目的為舒緩烏來假日時壅塞的路況。2006年3月,環境資訊中心初發布了一則新聞,公告了該道路興建案由於對生態環境的衝擊以及無法改善交通等因素,遭環境影響評估委員一致否決的消息,看似簡短的一則新聞,實為黃泰華及其他台大保育社社員奮戰三年,以血淚灌溉而成的結果。

「對方是花幾千萬上億在做調查、開發,我們則發揮學生寫報告的精神來對抗。」黃泰華生動地描述當時的情況,他們準備了全方位備戰,針對不同環評委員擅長的領域,提供了多份精簡但具有說服力的報告,私底下也深入了解每位環評委員的個性,努力跟他們打好關係。另外,他們集結了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士,獲得專業技術及知識性的論述等幫助。在做了多次沙盤推演,訂了多項計畫及替代方案,確保環評會當天萬無一失後,他們踏上了征途。最終,他們三年來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烏來三峽聯外道路案遭環評會一致否決,而整個過程也成為現今生態界如何在環評審查會中與開發單位進行攻防戰的教材。

大學畢業後,黃泰華當上了牙醫師,但他仍然持續關心台灣的生態議題,除了將自己的經驗傳授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們打環評戰,更於六年前展開了另一項新計畫:買下烏來的森林,並且不施加任何人工開發行為,以守護森林生態。而這項計畫也在2016年實現。將森林買下來後,黃泰華連小徑、水源都不開發,完整地保持森林原貌,他期望自己的行動能成為原型,往後若有人買下棲地,同樣能夠對環境採取無為而治地管理。

人格魅力 成就個人影響力

身為生態保護者的同時,黃泰華也是一名牙醫師,當他被問到,兩個身分是否在日常中壁壘分明時,他毫不猶豫地否定:「牙醫只是我交朋友的一個職業而已啦,它和其他興趣、理想並不衝突。人有很多的潛能、面向,不該擁抱神祖牌不放。」他認為,人不該專注於某個領域,將職業身分看得很重,而應該跨界發展,讓人生過得更加豐富、精彩。他也能夠掌握生活步調,將時間做最妥善的利用,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自由自在地轉換。

經由觀察可以發現,黃泰華身邊聚集了許多有能力的人,他們都抱持著很特殊的想法、理念,而他也樂於串聯這些朋友。久而久之,他的身邊集結了許多資源。關於黃泰華的這項特質,他的摯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羅惟正認為,社會網絡學中的「結構洞」一詞最能形容黃泰華扮演的角色,「他有足夠高的敏感度去了解身邊的人,願意付出關心。」而黃泰華的敏感度則是來自於良好的觀察力,讓他能看見事物的本質。

「有人問我說,為什麼你會有一些影響力,我認為那是因為我先主動地出了一份,喜歡的人自然會來共襄盛舉。」當別人認為你是客觀、無私的,自然就會願意跟隨你的腳步,而關於為什麼「共襄盛舉」的朋友竟都是些很有想法的奇人,他坦白到:「我喜歡傳奇的人,一定要是很特別的,我才會跟他有比較多的交心。」他承認這樣的想法有些狂傲、孤僻,但他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並且心性純良的人,與他們做連結,產生出更加燦爛奪目的火花,豐富自己的人生。

「剛開始認為,你的熱情、專業沒有法律及抗爭的動力來的重要;後來發現,法律跟抗爭的動力,沒有你的影響力、殺傷力來的重要。」黃泰華如此總結他的一場場生態戰役,但他從不滿意於現狀,而是試圖與新的人、事、物產生連結,創造更多生命的可能性。

記者 戴淨妍
愛書成癡。最近試圖在緊湊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彈鋼琴。
編輯 謝瀚陞
咖啡要喝美式的,薯條要吃三年三班的 嗨喀報,心好累鵝  
記者 戴淨妍
編輯 謝瀚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