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第277期
- 春秋美術社 維護傳統技藝
春秋美術社 維護傳統技藝
位於彰化市的春秋美術社,是一間經營五十餘年的老店。店內置放著各式各樣的彩繪燈籠,從剖竹、編織、繃布再到彩繪都是純手工完成,如此技藝現已少見。
春秋美術社的店面在街道上特別顯眼。(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踏進店門口,一抬頭即能看見原先隱藏在一排排燈籠之下的另一面招牌。(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店內的天花板上也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除了常見的圓形燈籠外,亦有長方形狀的燈籠。(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為因應社會的變遷,也有些燈籠做成小巧的吊飾,讓人能掛在車內保平安,或是當作紀念品。(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燈籠上不同的圖案也代表著其應置於的地方,像是照片中左側的周倉將軍,以及右側的關平太子,因兩者是關羽身旁將領,因此適宜擺在關帝廟中。(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春秋美術社老師傅的小兒子——唐嘉興,正以竹條進行編織燈籠的過程。(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經過起底、編織、收尾三個步驟完成的竹篾燈籠。(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編織完成後的燈籠,會依照顧客需求決定,繃上紗布或是紙。接著等待上色。(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上完底色的燈籠會進行打稿。右邊的燈籠以炭筆第一次打稿,左邊則以黑筆描繪第二次的樣貌,底稿大致完成後等待彩繪。(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創辦春秋美術社的老師傅——唐秋水,聚精會神地替燈籠上色。(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替大型燈籠上顏色時,老師傅已經駕輕就熟,不需花時間考慮配色即能下筆。「畫久就知道了」老師傅說,一切都是來自於經驗。(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彩繪燈籠除了需精湛的繪畫技巧,也要有足夠的毛筆字功力。一個小燈籠不出十分鐘即在老師傅的手下完成。(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對應各種不同的彩繪圖案,以及書寫毛筆字,需要用到各種粗細不一的毛筆。(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工作桌上置放的顏料罐、畫筆,還有桌面都有著色彩斑斕的痕跡,透露出春秋美術社的歷史悠長。(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春秋美術社除了傳統手工的竹製燈籠之外,為迎合現今商家的需求,也提供在塑膠燈籠上寫字的服務。(照片來源/王貞懿攝)
Previous
Next
春秋美術社 維護傳統技藝
王貞懿 報導 2017/12/03
位在彰化市一條熱鬧街道上的春秋美術社,由熱愛繪畫的老師傅——唐秋水所創立。經營五十餘年的老店,至今仍保留著製作手工燈籠的技藝。一個大型燈籠從最開始的剖竹、編織、繃布、彩繪,到最後的成品,全都由春秋美術社一手包辦,必須歷時兩、三個月甚至更久才可完成,過程繁瑣漫長,但老師傅依舊想保存此難得的傳統手工技藝,而他的小兒子——唐嘉興,也願意克紹箕裘,放棄原先的教職繼承這家店,繼續維護著這項技藝、保存傳統文化的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