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期

十二星座迷思 信不信由你

對於十二星座與運勢分析,人們經常深信不疑,而究竟星座是否真的可信?

十二星座迷思 信不信由你

黃珮瑄 文  2017/12/03

摩羯座的人思緒縝密而踏實、金牛座誠實卻頑固、獅子座男性有傲氣而死愛面子......。十二星座常被用以評斷人格,近年來,談論星座的網站及粉絲專頁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甚至不少鑽研星座學的「專家」自行開設YouTube頻道,或者出書解說星座運勢。

然而,星座與人格特質的關聯性是否可信?又是否能真正影響運勢呢?

源自占星學 星座與性格分類

十二星座為占星學(Astrology)的基礎概念。占星學可以追溯至古巴比倫時期,科學家依據天體運行及數據,將星象劃出十二個區隔,成為現今的十二星座,並分配到相應的月份。占星心理分析師宋瑞珍在其著作《占星百寶箱──看懂星盤第一步》中提到,占星學建構在人與宇宙萬物共生的思想模式上,透過心理學與哲學解讀複雜的人性,因此,以天文學為基礎,占星學賦予了十二星座不同的特質和意義,甚至演化成歸類個性的依據。

十二星座的劃分源自於星象圖(Horoscope)。(圖片來源/Horoscope.ca

了解各種星座的性格有助於維繫人際關係,透過不同星座之間的交流,能相互學習或彌補自身的不足,暴躁的牡羊座可以學習金牛座的耐心,謹慎嚴肅的金牛則能向牡羊座學習自由的冒險精神。而同星座性格相近,透過良好溝通,可以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對於合作相處有極大助益。

當星座成為歸類性格的根據,人們不僅自動將個性與星座畫上等號,連愛情、事業、健康等等議題都與星座脫不了關係,甚至相信運勢與星座息息相關,因此開始關注運勢是否真正發上在自己身上。此外,星座評析網站常發布幸運顏色、幸運小物、速配星座等等附加敘述,影響觀看者為了追隨幸運顏色而改變自己的穿著,或是特別專注於該特定星座的異性等等。

相信自己或是相信星座運勢?

不少民眾相信運勢分析或是星座與個性的關聯,這些行為與知識的落差和自我知覺有關。波蘭華沙大學研究表示人們通常關注事物的具體結果和解決方法,而不在意科學細節或是研究過程,相較之下容易與專家造成專業知識上的落差,最終會選擇認同無須知識背景的結論。意即關注星座運勢的觀眾相對不在意天體運行,只在乎分析過後表述出的星座形象或是運勢分析。

寧願相信星座而不願意相信自己,則是一種自我知覺的失誤。《河南教育:職成教》雜誌中提及,認識自己或了解自身個性都是「自我知覺」的一部份,但常受到外界干擾而影響原先的認知。當受到星座分析的暗示,個人可能在潛意識中質疑原本的想法,甚至試圖將分析結果變成自己的認知。

人們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質疑自己真正的性格。(圖片來源/MBTI and Barnum Effect

大部分的民眾在看過星座分析的文字敘述之後,都會透過自己的思考模式再次解讀,將瑣碎而不重要的敘述放大檢視,並與自己的生活經歷相互串聯,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合理化星座運勢的分析,而忽略是否僅是巧合。舉例來說,當星座分析提及魔羯座「當天與伴侶看待問題的態度難以一致,若不讓步則可能引起爭端」,而屬魔羯座者當日確實與伴侶爭吵時,便可能將衝突歸因於星座運勢中提及的「不讓步」;若當天並未發生爭吵,則可能認為自己聽囑了星座運勢,的確在感情方面有所「讓步」,才得以免去爭端。

加上現代人忙碌而充滿壓力的生活,間接創造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感,星座提供另一種解釋事情的面相,使得大眾以消極的態度面對負面情緒,用星座的性格合理化現實生活,將先入為主的觀念擴大到其他人身上。當職員受到處女座長官的責罵時,可能將「吹毛求疵」與「處女座」畫上等號,合理的認為受到責備是因為處女座神經敏感、拘泥小節,而非自己的失誤。

分析精準? 星座與巴納姆效應

人們常常對星座深信不疑,或對於星座與性格的描述感到熟悉,並將其敘述套用在自己與他人身上,深感準確。但實際觀察每一則星座運勢的文字描述,或是星座性格分析時,都能發現其中多有籠統用字的狀況,甚至可能在不同的星座分析中看見相似的敘述,人們卻依舊深信不疑。這種行為可以用「巴納姆效應」解釋。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相較於精確的個性分析論述,觀看者看到一些含糊的人格特質描述時,更容易認為是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敘述,進而評價為高度準確,但事實上這些描述籠統而空洞,能夠套用在許多人身上,並非量身訂做。

舉例而言,「金牛座話一多,停都停不下來,沉默起來誰都不理」的敘述只是陳述普遍事實,不全然只發生在金牛座身上,無論什麼星座或個性都可能在話多時止不住口,或是在沉默噤聲不語,但對於金牛座的人而言,卻覺得十分貼切。

巴納姆效應容易使人一昧的相信論述,而忽略了敘述的準確性。(圖片來源/Type A Thought

再者,若論述皆為正面向上的用詞,容易使抱持宿命論的悲觀民眾,從負面轉向正向認同,產生巴納姆效應而更加接受星座分析。此外,民眾信任分析者的權威性時,更容易相信其言論。例如唐綺陽及薇薇安等星座學家容易受到大眾推崇,出版書籍、上節目談論星座,培養了不少忠實粉絲。女大學生李家蓉即表示自己幾乎每周都觀看唐綺陽的運勢分析,常常為唐老師的分析神準感到訝異,卻未能思考是否有其真實性,又或者只是巴納姆效應。

不過度迷信 信不信由你

拜傳播媒體所賜,今日的星座變成一種平民化的話題,在社群網站上甚至有以星座為區分的粉絲專頁或是Instagram帳號,專門更新該星座的運勢或是性格分析,更常常出現星座排行榜,如「最好騙的星座排行」、「最適合當女朋友的星座」等等,吸引大量網友標記相關星座的朋友。無論是作為初次見面的聊天話題,或是在社交網站上談論星座,星座皆成為便利而不衰的社交手段。

社群網站中常有各種星座排行榜。(圖片來源/horoscopes scorpio Instagram專頁)

然而,如同知名YouTuber黃大謙在影片中提及,星座當作休閒娛樂當然可以,但是遇到每件事情都將之套用於星座理論時,就會造成不少困擾。並非所有事情都能夠以浪漫的星座解釋,個性亦然,無法完全以星座歸類,「戲引子」粉專即用影片詮釋總是因為星座而被貼上負面標籤,讓人崩潰的情境,引起網友迴響。

星座與性格的關聯性其實沒有準確的科學依據,將世界上所有人口劃分成十二種性格確實不太可信,加上運勢分析中的用詞籠統,真實度亦不可考,因此不應過度迷信,而只作為參考用。全然相信星座專家的分析,可能會失去原本應有的自我知覺判斷,而對某一個星座帶有偏見,或是將自己的缺點推託給星座。信者恆信,但也不宜將所有星座都死板的歸類,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全以星座作為判斷依據,容易因此失去真正觀察、了解他人的機會。

記者 黃珮瑄
要能全力以赴,也要能適時休息;要能照顧別人,也要能好好愛自己。  
編輯 嚴銘浩
讓洋紫荊永遠盛放,永遠是原狀,香港!
記者 黃珮瑄
編輯 嚴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