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學生談政治 態度大不同
「草莓」學生談政治 態度大不同
記者 林潔 文 2008/11/23
身為一個大學生,大家是否想過要為這個國家做些什麼?究竟是謹守本分,把自己分內的課業完成,待畢業後尋找一份好工作;抑或是面對自己每天所處的社會,給予一些批判,甚至是投身於社會運動。近日因為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訪問,抗議民眾與警察之間的推擠與暴動,除了新聞媒體的報導外,大學生經常使用的BBS也有一連串討論,甚至還有教授和學生組成「野草莓」來表達自己對政府和法規的不滿。大學生看似對政治漠不關心,但卻擁有滿腔意見,究竟對於這個社會,大學生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 |
大學生拍畢業照。 攝/林潔 |
社會對於現今大學生的討論可說是五花八門,升學錄取率不斷創新高,進入大學的門檻變低,有人質疑大學生的素質也降低許多,然而這只是某部分人的表現,在全體大學生中,優秀的學生大有人在,在不同的領域將所學發揮。這一群出生在七O年代的孩子總被社會大眾稱之為「草莓族」:抗壓性差、無法吃苦耐勞、一碰就爛掉,儼然已經成為大學生的代名詞。
其實這樣的說法並很不負責任,今天社會上會有「草莓族」的產生必須從大環境的脈絡去探討。台灣從民國六O年代之後經濟開始起飛,到了七O年代後期正是最巔峰的時刻,這群孩子在這段時間出生,理應受到父母最完善的照顧,無論是物質上的供給或是心靈上的溺愛,導致孩子從一出生就認為自己是最好,能夠毫不猶豫追求想要的。然而七年級生對於被社會大眾貼上「草莓族」的標籤很不能夠接受,認為這只不過是時代下的產物,何必因為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對所有人誤解?
時代改變 大學生政治態度負面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擁有更多獲得資訊的方式、視野也更加寬廣,理應要對社會發揮應有的功用,然而大學生卻只關心身邊的事情,或者選擇性注意社會議題,對於政治甚至是退避三舍,除了當代朝野對立、藍綠分歧誰也不想淌這場渾水之外,我們對於政治的想像似乎也十分負面:政治被視為權力的鬥爭,當權者為了利益不惜背水一戰;政治是黑暗的,官商勾結時有所聞;政治是無底洞,一旦陷入便很難出來……等。這些所有的想法,其實源自於我們對政治理解不足。平時我們從媒體接收到大量的消息,對一切的政治訊息感到複雜,繼而將這樣的不了解轉變成不信任,其實這樣的不信任也是在媒體所形塑的刻板印象中形成的,另外,身處於校園環境中,身邊的朋友談論的議題較少和政治有關,我們總認為政治和我們是有距離的,這些因素都影響大學生降低對關注社會政治的興趣,減少表達政治想法的意願。
1990野百合學運,圖片來源
2008野草莓學運,圖片來源
回顧一九九O年,台灣中正紀念堂廣場湧入五、六千名大學生,有的絕食、有的靜坐,進行一場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學運,他們抗議國民大會擴權,也抗議萬年國會,於是從三月十六日開始,全國大專院校串連集合在中正紀念堂,他們提出的要求包括: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提出政經改革時間表等四大訴求,要求當局立刻展開民主改革。幾天之後,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與學生代表對話,三月二十二日學生在中正紀念堂解散,留下象徵民主運動的野百合。
野草莓學運 大學生反應不一
今年十一月三日,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進行第二次江陳會談。期間警政單位在台北市使用盤查、禁止、驅離甚至逮捕等方式對待表達對此次會談或陳雲林訪台表達異議者,被認為是侵犯基本人權,並引起對集會遊行法不合理規定的檢討。十一月六日,數百名大學生集結於行政院大門前靜坐,表達三項訴求:總統馬英九和行政院長劉兆玄向國人道歉、警政署長王卓鈞和國安局長蔡朝明立刻下台、修改集會遊行法。活動發展之初,大學生透過Yahoo! Live同步現場轉播,使關心靜坐活動的人士能夠與抗議現場有所互動。
繼台北自由廣場靜坐活動之後,到十一月十一日,全台灣各地大學串連,由北到南,聚集學生及群眾靜坐,和自由廣場一樣進行網路轉播。然而這些學校沒有像自由廣場人數這麼多,以新竹場為例,十一月十日在清大小吃部前靜坐的人數約只有五十人,除此之外,在交大BBS上也充斥著關於「新竹學生反集遊惡法靜坐行動」的討論文章,反對的立場遠大於贊成的人。網友cguava:「去台北吧,比較有看頭。」、lwo005:「學生不務正業,噓。」等等發言,但不論靜坐何時結束,他們對台灣的實踐與關懷才正要開始。
過去和現在,大學生都因為一股對社會的使命感而挺身而出,十八年前「野百合學運」和十八年後「野草莓學運」,儘管都面對許多反對的浪潮,但兩者都是希望可以改善當代社會環境。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的學運也越來越科技化,並且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意見,傳送到全國每一個關心者的電腦,讓這場網路公民運動的影響力遠超過在自由廣場上靜坐的人數。大學生對於社會的關心表現不一,要抱持怎樣的態度都是個人的自由,但是提高政治參與度有助大學生建立個人見解及與社會接軌,畢竟政治每分每秒在我們身邊發生。
![]() |
記者 林潔
大家好,我是JJ,林潔,傳科系大三生 喜歡綠色,喜歡旅遊,喜歡動物,喜歡觀察生活中的大小事 喜歡八卦,喜歡電影,最希望可以每天都待在二輪電影院 人如其名,我有潔癖(?) 對於喜歡或討厭的東西,是表現出愛恨分明的 但是對於電子報,則是令我又愛又恨 在每週絞盡腦汁的文字練習下,是很充實的 我會努力讓自己文章進步 我們在電子報這堂課去採訪、寫報導、拍新聞,對於不同媒體有不同的嘗試, 不僅提升我文字報導能力,更學會利用AdobePremiere 影像剪接、Adobe Indesign 版面編輯、和Flash 基本網頁編輯能力, 並且訓練採訪與人應對等能力,一學年總共二十五篇新聞, 其中包括清交梅竹賽的即時報導,以及對外籍勞工、外籍配偶等議題相關訪問, 除了文字報導外,也有廣播、動畫、影音新聞的嘗試。 因為在這一學期的訓練之下有實作的經驗,並加深我對新聞相關工作的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