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場電影也散了傳統戲院
散場電影也散了傳統戲院
記者 陳怡秀 文 2008/12/21
知名導演蔡明亮的作品《不散》乃以一家戲院關閉的最後一天為題,細緻刻畫了老戲院凋零的悵然與黯淡。相同的情景也發生在現實──以台北為例,在2008下半年接連有公館大世紀戲院、中和新中和戲院、西門戲院以及東區全球影城等二輪戲院的倒閉停業,然而看似是在自由市場競爭下的生存結果,實際上卻在此同時埋葬了許多影迷的成長回憶與社區間的歷史記憶。
二輪戲院倒閉潮自今年下半年開始,已先後有四家戲院停業,冷清人煙,令人感慨。左圖為東區全球影城,右為西門戲院。(攝影/陳怡秀)
首輪電影院所映播的電影,會被要求較高的放映品質與環境,且放映方必須支付高額的播放金,因此當經營者無力負擔時,便常選擇轉型為可分擔較少比例費用的二輪戲院,但在經濟仍緊縮的情況下,場地的老舊失修成為一種必然之惡。隨著時間推進,建築年齡較大的二輪戲院在公共娛樂場所的相關法令中,對於場地的管理如消防、緊急疏散等方面的規定常未達標準,使得消費者的安全受到質疑。有些業者仍有餘力,便大刀闊斧改造一番,有些則只能黯然選擇結束營業。
票價低廉且一票多看
二輪戲院所播映的影片較首輪延遲約一個月,然而票價低廉和一票多看的省錢特性頗受學生族群的歡迎;對於進出、攜帶外食的限制寬鬆也讓消費者可抱持輕鬆的心情隨性而至。雖然衛生問題常成為人詬病之處,但由於票價優廉,也讓消費者將標準降低。不過在一些有心經營的業者努力之下,許多戲院的環境改善不少;面對面的消費時,也常常在工作人員的笑容中感受到熱心與人情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業者也漸漸懂得利用網路上的討論區與消費者作溝通,並將放映資訊隨時更新,在傳統中不斷改變姿態尋找生存之道。就讀台北大學經濟系的蘇子婷分享了一次二輪戲院的觀影經驗:有一次電影院的座位已滿,但她仍想進場觀賞,於是售票處的阿姨便熱心地拿出小板凳,還幫她謄出一個無視線阻礙的空間,讓她能如願看到電影,令她覺得人情味十足。
然而除了戲院內部經營問題之外,從電影放映業發展以來,外在的整體環境對戲院業者有著更大的衝擊。自美國迪士尼公司於一九九五年正式在臺成立分公司時,顯示好萊塢的八大公司在臺灣結束從前的「代理階段」,開始進入「直營階段」,外商經濟實力也愈加雄厚。一九九八年美商所投資華納威秀影城始在台北信義區營業,根據當時統計,其票房幾乎囊括全臺北市一半票房收入。這種「複合式影城」,運用百貨公司的商業經營模式,將購物、飲食與電影娛樂合為一體,吸引了大眾的目光,也更加衝擊了傳統戲院的運作。二○○三年時值台灣的SARS風暴,民眾足不出戶,直接影響了整個娛樂市場,一般對傳統戲院環境整潔的刻板印象,則更加令消費者難以信任,消費群迅速縮水。
位於西門町的「電影街」顧名思義,電影院林立,且由於周邊商家眾多,往往成為影迷觀賞電影時的不二選擇。(攝影/陳怡秀)
文化地位不敵新時代
近年來,到二輪戲院享受聲光效果雖然成為一種省錢妙招,但有線電視的發達、DVD的盛行、家庭影音設備的漸趨完備,再加上近年來非法盜版、下載的嚴重猖獗,又再度影響了二輪戲院的消費萎縮。反覆的波動與不穩定,造成業者的無力經營─公館大世紀戲院因大樓老舊,加上配合法令之事務繁瑣,於今年九月底選擇結束營業;中和新中和戲院因大樓改建的拆除工程,於十月底停業;西門戲院、東區全球影城也因租約到期、不景氣之故,今年年底接連宣布落幕。然而,這些動輒三十年以上的老戲院,對許多觀眾或在地社區居民而言,其意義早已超越了一般單純的娛樂場所。北科大工業設計學系學生游穎軒就認為:「大世紀戲院應該要極力保存」,由於該戲院所放映的片子都是偏藝術類的電影,可讓台灣觀眾在好萊塢充斥的電影市場中,用優廉的價格作出不同的選擇、獲得不同的感受,停業對藝術電影的愛好者來說,實在可惜。
中和新中和戲院乃是自一九五四年便成立的老戲院,從當初用竹子搭建戲台演出歌仔戲到電影的映播,不但見證了中和一帶的發展,更在當地居民的成長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意義非凡。然而,就在戲院於下期預告處貼出《海角七號》不久,傳出了所在大樓即將改建,戲院也將停業的消息,讓許多愛好者都大感吃驚。面對著《海角七號》的海報,也不禁令人感慨在今年國片破記錄賣座的盛況之中,反觀新中和戲院的落幕,儼然形成一股強烈的反差與諷刺。隨後雖有網友欲發起「一人一信救新中和戲院」的活動,期待以連暑的方式,一人一信請縣政府介入解決,然而因該戲院所在屬現代建築,五十年的年限也無法達到文化資產保護法之資格,因此縣政府依法無從干預。
於網路論壇上發起的「一人一信救新中和戲院」活動,雖未達目的,卻仍反映了消費者對該戲院長久以來的特殊情感。(截圖/陳怡秀)
電影院中所上演其實的不光只是銀幕上映播的聲光效果,還包含了台下一場場共同參與想像的集體儀式。來自各地的觀眾在同一個空間中,共同經歷一次又一次喜怒哀樂交錯的人生旅程,享受彷彿錯置於異時空的浪漫情懷,都是進入電影院獨有的享受。《不散》中老邁演員在戲院中與友人的一句對白:「真的沒有人要看電影?也沒人記得我們了嗎?」表達出不僅是歲月已逝的自傷,更是對整體環境中戲院空間殘破沒落的無限緬懷。面對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達,選擇的多樣化淘汰了「不合時宜」的傳統,然而除此之外,仍有許多事情值得我們去保存、去珍惜、去思考,而非只是在失去後追憶。
![]() |
記者 陳怡秀
陳怡秀,咻咻,又或者是issue。 總希望可以一輩子停留在18歲的狀態,但事實不允許的情況下只好乖乖當個傳科系大三。 眷戀文字,卻也討厭絞盡腦汁,不定期表演何謂江郎才盡,但這學年仍努力想成為個稱職的電子報寫手。 迷戀電影成癡,除了恐怖片以外接受一切類型,尤其偏愛寶萊塢的用色大膽與瘋狂歌舞。 觀看棒球成狂,但始終搞不清楚投手投出的球路叫什麼,一到球場便進入歇斯底里狀態。 不奢望世界和平,亦不期待改變世界,最大的夢想是成為真正的文藝青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