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期

老爹不老 張政漢一生征寒

童軍老頑童張政漢,退休之後的「淘金」生活。

老爹不老 張政漢一生征寒

范晨星 報導  2017/12/24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出自李商隱的〈登樂游原〉,作者登高望遠,陶醉於眼前美麗景色的同時,也發出對人生美好時光流逝的感嘆。這兩句傷暮年的詩為後世所傳唱,詩人消極、悲觀的嘆息,也迴盪至今。

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二月底台灣老年(65歲以上)人口首次超過幼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高達13.33%,這個數字不僅代表台灣即將跨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14%),更說出老人的扶養與照護問題迫在眉睫(可參考本站相關報導)。65歲被視為一個分水嶺,大部分的人過了65歲之後都已退休,也不再是這個社會的目光焦點。因此面臨退休的人常常會產生莫名的焦慮,覺得自己不工作好像就沒有價值了,或者是勉強工作直到身體不堪負荷,不得不退休後大病小痛不斷,又或者是退休後找不到生活重心而內心空虛,甚至罹患「離退休綜合症」,無論是以上哪一種情況,都難以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然而年屆古稀,人稱「老爹」的張政漢,卻選擇抓住長夜之前的片刻,盡情散發人生所熬煉出成熟而溫暖的光。

老爹舉手投足之間都充滿活力。(圖片來源/范晨星攝)

童軍開啟生命新篇章

1948年生於蘭陽平原的一個清寒家庭,張政漢為了幫助家計,從小就必須一大早挑菜到市場,賣完才能上學,因此念羅東國中(初中)時上課常常遲到,被罰站、扣分是家常便飯,但他卻從來不肯解釋原因,因而被老師視為問題學生。直到一天童軍團長兼訓導黃圳源撞見他在賣菜,透過附近攤販之口了解原因後,黃圳源非常難過,當天傍晚就在降旗典禮上當著全校的面向張政漢道歉,承認自己錯怪了他,又讓他以後直接把菜挑到學校請老師們分掉,「從那以後我們學校的老師只吃三種菜:地瓜葉、空心菜和小白菜。」張政漢笑著說。從那天起,他正式加入了童軍團。

這是張政漢人生的轉捩點,他積極正向的價值觀也由此建立。

「為神(上蒼)盡本分」是童軍的重要原則,張政漢認為這是一種人格養成和生命探索的訓練,一方面要走出舒適圈,在挑戰極限中遇見真實的自己,另一方面則要對自己,也對別人負責,藉由開發自己的潛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一個優秀、值得信賴的人。

若不是他主動提起,旁人很難發現事實上他右眼全瞎,還在一次手術後耳中風,造成聽力嚴重衰退,看似與人溝通無礙,其實一半是由讀唇語猜出對方的意思。向別人刻意提到自己的身體情況,不是為了博取同情,而是為了鼓勵對方不要害怕人生的變故和困境。看他滿面的笑容,這些身體上的病痛好像不是障礙,反倒是人生的勳章,彰顯著生命的堅韌不拔。

張政漢熱愛攝影、寫作、繪畫、攝影,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如願投入廣告工作。到了40歲,本該走上事業的巔峰,卻為了妻子的工作和孩子的教育等原因,毅然放棄台灣的生活,舉家移民美國。他從送早報、報社編輯重新開始,一步一步在異鄉走出自己的路。

退休後奉獻餘生 回饋故鄉

在美國退休之後張政漢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的故鄉,我還能為妳做點甚麼?」他發現這一代的孩子缺乏生命教育,於是從2000年,他開始將重心漸漸轉移回台灣,到尚未建立童軍的地方義務推廣。他自詡為淘金人,期許自己可以不斷地進入童軍荒漠,開發出被隱藏的金礦。

花了三年半在台東縣私立均一國民中小學成立體制健全的童軍團之後,他轉而來到尖石鄉,拜訪各所中、小學校長,自願進到校園帶童軍課、成立童軍團。「尖石國中有231個學生,只有3個漢族,其他全部泰雅,這就是一個部落學校。」張政漢說。離新竹市區不到一個小時的車程,尖石鄉的孩子卻因為家庭背景、地理位置等原因,無法像市區的孩子一樣享受那麼多教育資源,眼界也相對受限。張政漢希望能藉著童軍教育中的四個D:「discover(發現)、develop(發展)、devote(奉獻)、departure(出發)」帶領孩子們發現自己的可能、將潛力發展成為能力,待有一日將自己裝備好、可以發揮能力時,出發至下一個生涯階段:回饋社會。

張政漢認識並關心每一個學生,他平日白天到尖石各校帶童軍課,晚上就住在尖石國中,陪住校生寫作業、看家庭聯絡簿,有時也教他們書法、繪畫,他和這些學生在一起的時間,可能比他們的父母都多,所以學生們喜歡叫他「老爹」。這樣用心深入的陪伴,讓他說到學生的情況時如數家珍,有一個孩子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價值,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回報。他親切活潑的個性也為尖石國中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所到之處都充滿開朗歡樂的笑聲。

老爹走在尖石國中,沿途和遇到的每一位學生擊掌。(圖片來源/卓業軒攝)

在張政漢身上,可以同時看見傳道人和拓荒者的特質,童軍就是他的信仰,他一生堅定、絕對忠誠,隨時隨地宣揚他的信念,在艱難險阻中勇敢開拓,撒下童軍的種子,並用自身的生命經驗,灌溉、引領下一代的生命發展。「能夠參與一個年輕生命的成長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幸福。」張政漢強調道。

一生征寒

除了童軍,橄欖球也貫徹張政漢的人生。學生時代除了課業,還要分擔家裡的經濟壓力,但因為對橄欖球的熱愛,張政漢仍竭盡所能參與練球和比賽。看到現在許多體資生除了專精的體育項目以外一無所長,張政漢非常不認同。他很感謝以前的教練,「他不只是coach(教練),更是mentor(人生導師),他不會只要求一時的輸贏,更要求我們的品行和成績,考不好不准上場。」正因為教練在乎球員完整的生涯發展,張政漢也在打球的過程裡學習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兼顧課業和運動,更培養出書法、作曲等廣泛的興趣。

橄欖球勇往直前、正面突破的精神,也與張政漢的人生經歷相符。閒來無事,他喜歡寫寫詩、填填詞,筆名「征寒」正是借本名的諧音,比喻自己克服清寒的生命歷程。他曾在詩中寫道:

試著把角落裡的雲影松濤攤開
讓僅餘歲月不會只剩一片空白
遙遠天邊流放的日子
我將試著用雲影披肩
松濤取暖
然後
試著去兜滿一懷秋風的冷春雨的濕
和生命裡最真實的存在

生命中縱有濕冷,卻是最真實的存在。

自稱得了「球癌」,張政漢每週日下午都要到百齡橋球場與同好一起打最愛的橄欖球。(圖片來源/卓業軒攝)

在一天之中,白晝與黑夜轉換時光影交錯,織就最動人的時刻,相較於清晨第一道曙光衝破黑暗的震撼,夕陽西下的霞光滿天所呈現的是一種溫柔婉約的美。張政漢也將用這樣溫柔的光線,繼續照在他身旁的每一個人。

記者 范晨星
沒有白走的路。
編輯 戴淨妍
愛書成癡。最近試圖在緊湊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彈鋼琴。
記者 范晨星
編輯 戴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