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期

愛,穿越國界─林佩怡

國際志工經驗談

愛,穿越國界─林佩怡

記者 葉曉昀 報導  2009/01/04

現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會利用閒暇時間參與服務性活動,除了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更因此從服務過程中體驗不同經驗,學習各種課堂上無法獲得的感觸。目前就讀台北大學統計系大三的林佩怡,平時有時間就會前往養老院、育幼院等社區機構當志工,更是在升大三的暑假前往印度擔任國際志工。由於看得更多,對服務的感觸也就更深刻。

 

為夢想奔波不辭辛苦

 林佩怡抱著棄嬰房的可愛小女孩。圖/林佩怡提供

林佩怡剛開始接觸服務學習是因為朋友邀請。最初只是抱持著有機會就參與,並不會主動積極尋找需要幫助的機構或團體。過去朋友邀約,曾到新莊盲人重建院陪伴小孩,八里安貧小姐妹會陪伴老人,另外也會在社區幫忙打掃環境,做一些簡單的社區服務。有了幾次服務經驗之後,她開始會主動尋找或參與服務性活動。

在大二下學期,林佩怡從背包客棧的網站上找到許多關於出國當志工的訊息,於是,她開始計畫利用暑假走訪其他國家,一方面想出國看看不同國家的文化風情,另一方面也想參與國際志工這類的活動。當時曾考慮過印尼、緬甸和泰國,但是最後選擇去印度,「因為印度最遠,而且它是金磚四國裡面的一國。」抱持著想出國增廣見聞又順便體驗服務學習的心態,她找了富有歷史文化和現代積極發展中的國家-印度,來實現自己獨自出國學習的夢想。

確定自己要前往的國家後,也開始了出國前的準備。因為是國際志工,所以雖然是出國幫助他人,但仍須自行負擔部份費用。因為當初說服家人讓他參加這個活動時說好由自己負擔所有費用,所以林佩怡和同行的另一個夥伴合寫了一份企劃案,希望能到各機構拉到贊助,補貼部份出國開銷。說到拉贊助的過程表示:「我們寫企劃案寫得超辛苦,因為企業都會刁難,也會懷疑我們是真的還是假的。」最後成功申請到行政院青輔會GYSD的國際志工補助,兩人平分兩萬元。除了學生可以寫企劃案申請補助,其他同團的人也都盡全力的募集各種資源。從事教職的人會向班上的同學募集娃娃等玩具,而就讀護專的同學則是募集手套、口罩等醫療資源,每個人盡全力運用身邊的資源籌備這次活動。

出發前另有一個兩天一夜的「共識營」,營期中說明各種注意事項,講解簡單的印度文化和活動行程,期間大家不可以吹冷氣,也沒有電風扇,在六、七月炎夏之際潮濕又悶熱,若是受不了的人就不能去印度。參加活動的人除了要能以簡單的英語溝通也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印度生活習慣和台灣不大相同,為了預防當地疾病,必須先打多種預防針和吃抗瘧疾的藥。

 

堅持夢想 漸入佳境

一般家長會不放心讓小孩隻身前往印度,關於如何跟家人溝通林佩怡也想了努力很久,「溝通很重要,但我比較像先斬後奏」她笑著說。一開始家人也是不停要她好好考慮,看到她積極為這次旅行做各種準備,加上她的堅持之下,最後也同意放手讓她嘗試。而其他身邊朋友一開始也都認為她瘋了,並且認為她一定去不成,「人家越說我不會去,我就越會去」就是這種心態,反而讓她更積極準備這趟國際志工之旅。

籌備了半年左右,暑假終於開始為期十五天的印度志工行。說到對印度的第一印象竟然是食物,「第一天一大早就吃咖哩,很不習慣,而且飯乾乾的又粒粒分明,超難吃的。」往後每天幾乎三餐都是咖哩,吃不好讓她很不習慣,還曾有後悔去印度的想法。整團的志工,因為水土不服又沒有進食綠色蔬菜,每個人都便秘,也有人感冒或是因為時差導致身體不舒服,休息了兩天才上工。

前一個星期服務的地方是安老院,後二星期則是去垂死之家,各分成四個組別,醫療組、廚房組、打掃組、陪伴組。垂死之家的病房有分男病房、女病房、愛滋病房、小兒麻痺房和小小孩房,可以自己選擇服務的病房或是輪流服務不同病人。林佩怡的第一項工作是到廚房幫忙煮飯、切菜、削水果,之後幫忙換床單、整理房間,最後幫忙餵食、換藥。從比較粗淺的工作到後來需要細心的近距離接觸,心境也跟著轉換了。「一開始看到他們會覺得很可怕,他們都會瞪我們。」最初每個志工都會帶口罩和透明手套,怕被傳染疾病或是不衛生,「說不會擔心傳染疾病都是騙人的」,但後來因為覺得對病人不禮貌,所以大家才把口罩拿下來,也漸漸適應這種服務環境,而對方也慢慢適應這群來照顧他們的志工,有時還會跟志工們說話,由於語言溝通不良,志工們也只能以微笑和握手回應。 

 

親身體驗最難忘的事

同行的大學生,拿著自己做的海報,介紹台灣的服務機構。圖/林佩怡提供

提到最令她難忘的經驗,是剛到的第一天就看到有個人躺在地板上,當時也不以為意,認為他可能是睡在地板上,到了第二天,那個人還是不動,沒想到當天下午救護車就來了,「他就這樣被打包走了,他們都不急救就直接送往掩埋場……」提到當時的情景林佩怡難過了起來,「那一天晚上我都在恍神,也沒睡好,一直想到那畫面,」第一次看到一個人的生命那麼不被重視,雖然明白因為醫療資源不足,也沒有經費照顧所有垂死的病人,但第一次親眼看到、親身感受到,還是對她產生了不小的衝擊。

另外也有令她感動的兩件事。在印度她結識了一位小女孩,「我第一天去棄嬰房,她就自己走路過來牽我的手,超酷的」,爾後,當林佩怡到棄嬰房,小女孩就會自己跑下床去找她。小女孩不哭不鬧,跌倒了也自己爬起來,「越勇敢的小孩會讓人越心疼。」林佩怡要離開印度時最捨不得的就是這個小女孩,她看到在很艱苦的環境下還是有著堅強的孩子,很感動。另一位印度青年也令他印象深刻,八月十五日是印度的國慶日,當地大學生都放假,有位孟買大學的學生送物資到垂死之家,這位印度青年看到不同國家的人願意到印度服務表示很佩服。他說,印度因為階級制度的關係,很多人有能力卻不願意提供服務,反而其他國家的人願意大老遠到印度幫助他們,他很感動,而且希望自己未來能打破階級制度。

半個月,說長不算長,但卻讓林佩怡體驗了許多從來沒體驗過的感覺。第一次出國就是到印度擔任志工,不論是工作過程中辛苦的各種挑戰,又或是到印度當地生活適應的過程,每一種經驗都讓她很有感觸。回台灣後她更能了解自己生長環境很幸福。過去在台灣服務,一離開服務的地點就又回到「都市」的生活,而到印度看到的是大環境的貧富落差,就算是都市中還有許多許多需要被關注的人、事、物。

半個月帶給她的感受非常深刻,有機會她希望能再到更多國家看看,也鼓勵周圍朋友有機會去嘗試各種不一樣的服務經驗,因為只要有心去做,到處都可以盡一份心力,不但幫助到他人,同時也讓自己成長。

記者 葉曉昀
我想 自我介紹 總是說不出什麼真實的自我   可以說我喜歡電影 因為可以幻想進入劇情裡體驗多種人生 可以說我喜歡旅遊 因為世界這麼大 我想看更多和我周圍不一樣的事物 可以說我喜歡聊天 因為總是可以從別人口中得到些什麼   可以告訴大家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但也都只是當下屬於我的一小部份 思想隨時在變 有時其實也不懂自己   一直認為自己不是一個能獨自表達所有感覺的人 偏偏電子報就像是寫作文一樣 只能我告訴你 沒辦法即時的你來我往對話著 不能一邊溝通一邊報導 對我是始終是挑戰 我說了喜歡聊天喜歡對話 要了解我還是來跟我對話吧
記者 葉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