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期

喚醒客家魂 曾仲瑋用音樂傳承

【客家音樂 從傳統到現代】專題

曾入圍金曲客家歌手的曾仲瑋,以客家生活為發想創作,並融入傳統山歌唸謠,透過音樂將客家文化傳承下去。

喚醒客家魂 曾仲瑋用音樂傳承

凃易暄 報導  2018/04/01

多數的人,知道他是羅賓;客家圈的人,知道他是曾仲瑋;而他自己,則稱自己為掌牛哥,但他掌得不是牛,是音樂、是吉他、是客家文化。

生於客家庄 認同卻是閩南

出生在傳統的新竹竹東客家庄,曾仲瑋的媽媽是客家人,爸爸則是閩南人。從小家裡說的語言,總是國台客語夾雜,但因身邊朋友都還是講國語居多,所以對客語幾乎只是會聽不會說的程度。談起對客家的記憶,曾仲瑋笑著表示其實是非常稀少的,甚至因為曾經被說客家話的同學霸凌,而對客家文化有些許排斥,也因此不太敢跟只會說客語的外婆講話,害怕拜訪外婆家。

與客家的關聯雖然不深,對音樂的熱愛卻是很深。小時候的他喜歡聽爸爸唱歌,也喜歡在舞台上表演,高中時期如願學了吉他、學會自彈自唱。大學後開始駐唱,並參加許多校園比賽獲獎,第一次開始有了是否能以歌手為業的想法。

曾仲瑋笑著說,自己小時候其實不喜歡客家,直到長大才開始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有轉變。(圖片來源/凃易暄攝)

最靚个阿婆 開啟客家創作之路

一邊唱著歌、一邊工作,曾仲瑋明白養活自己、不讓爸媽擔心才是最重要的,也因此在畢業後並沒有馬上投入音樂產業,而是根據學歷當了工程師。某天受朋友之邀,為其客家紀錄片創作主題曲——〈最靚个阿婆〉。一開始他也半推半就,畢竟雖留著客家血液,對於客家的記憶與感情卻沒有那麼豐富,也不敢稱自己是道地的客家人。最後他還是決定接下這個請託,並邀請媽媽一同觀賞紀錄片、給予一些指導。

「最靚个阿婆,就是最漂亮的阿婆」,這是一部紀錄峨眉採茶阿婆生活日常的紀錄片,雖然阿婆的子女都非常成功,讓她不愁吃穿,但阿婆仍天天上山採茶做工、與鄰居親友聊天,一刻不得閒,不想讓自己陷入真的年紀大的想法。因為媽媽也是農家出生,所以看紀錄片時特別有感覺,非常認真地寫下兩三頁故事,幫助自己對客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並擷取部分成為這首創作。 紀錄片獲得好評,曾仲瑋也首次拿這首歌去參加台灣流行原創音樂大賞,得到佳作,之後又參加客委會桐花歌曲創作比賽,拿到第三名,屢獲佳績的他,想當歌手的想法逐漸加深。

〈最靚个阿婆〉,是曾仲瑋創作的第一首客家歌曲,描述採茶阿婆的故事(影片來源/曾仲瑋Youtube頻道

等待八年 終熬出頭

並非一開始就走創作路線的他,因為第一首歌獲得的好評,開始寫歌。而隨著名氣的漸增,商演也越接越多,因緣際會之下,在電台認識了知名客家音樂人曾雅君,並成功地邀請到她擔任專輯製作人。2017年以《掌牛哥》一輯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獎」,曾仲瑋坦承,真的是很讓人激動的一刻。「當時在騎車,看到雅君傳訊息來,眼淚就掉下來。」因為努力創作客家音樂長達八年,終於受到肯定,感動的心情不可言喻。

這張專輯的歌曲其實已經寫好很多年了,也錄好demo版本,只是不知從何開始下手做專輯。直到認識雅君,在一次共同的表演中,曾仲瑋鼓起勇氣詢問是否願意幫忙製作專輯,才開始他這一路的「牽牛過程」。然而即使歌曲都已完成,製作卻是從零開始,光是編曲混音的後製就耗時一年、磨練咬字唱歌並錄音又再花一年,整張專輯製作超過兩年,更是不惜砸下過去工作幾年存來的積蓄,只為讓自己的創作可以留下一些痕跡,也為客家文化留下傳承。不僅受到金曲的入圍肯定,在客家電台擔任DJ的朋友也跟他透露,自己的歌曲是過去一年播放率最高的,「歌曲就是要傳出去,才是對創作人最大的肯定。」,對曾仲瑋來說,唱歌不只是興趣,也是帶給別人幸福的一種方式。

首張專輯《掌牛哥》,其實唱的是舅公的故事,靈感也是源自於媽媽口中的農村記憶,「掌」,在客語裡是牽管,所以掌牛哥就是指在農村裡長大、牽牛去吃草的孩子。除了客家元素,曾仲瑋也會將生活小事寫入歌曲,像是收錄在專輯裡的〈草莓〉,就是寫給當時女朋友的歌曲。而最近的創作〈挨粄歌〉,意思是湯圓之歌,也是源自兒時搓湯圓的回憶,以輕快的曲風,希望描寫出大家圍在一起等待麵團發酵、搓湯圓時互相玩樂的氣氛。曾仲瑋總是笑著說自己的創作很簡單,就是把想到的寫下來、用歌曲唱出來。

曾仲瑋創作客家音樂長達八年,終於在2017年首次發行專輯就入圍金曲獎最佳客語歌手。(圖片來源/博客來

回歸傳統 為客家努力

許多創作型客家歌手,都會嘗試將傳統音樂融入現代,而曾仲瑋也不例外,從第一首〈最靚个阿婆〉開始,他就憑著自己少許的兒時記憶將山歌融入創作,雖然是這麼說,但許多長輩的反應卻是聽不出來山歌元素。為了解決自己這樣半路出家而不夠專業的狀況,最近他開始向山歌界大佬謝其國學起山歌與客家胡琴,也參加了舉辦六十餘年的竹東山歌天穿日比賽,希望可以藉此學會正統的傳統客家歌謠,讓創作更為豐富,也讓長輩可以更加認同他的創作。

「真的喜歡的東西,才會去親近。」不是為了成為歌手而選擇客家市場,而是為了客家文化傳承選擇持續創作、學習,讓傳統跟現代並存,也希望透過學會這些客家傳統音樂,可以豐富自己的創作素材,讓更多人聽見。尤其是在比賽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參賽者超過九成以上都是五十歲的長輩,讓他驚覺客家文化的流逝與傳承岌岌可危;也有許多報導說著客語的流失比例居台灣少數民族之最,這些都讓他決心要更加努力,不僅傳統要學好,也要好好將它傳出去,讓年輕人看見客家文化的美,並加入傳承的行列。同時他也不限制自己一定要做客家,而是多語言發展,參加比賽,希望獲取知名度,唯有獲取更多的注意,才能順勢把客家音樂帶入更多非客家人的生活當中。

「文化最重要的真的還是語言,如果客語斷掉了,就沒有客家人的感覺了。」從兒時對客語的排斥,到現今重新喚起沈睡已久的客家魂,並積極推廣,曾仲瑋一路走來,不僅僅是實現歌手夢想,也為客家傳承添上一筆。

記者 凃易暄
想回芬蘭的雪倫  
編輯 林育平
仍在等靈魂慢慢長出來
記者 凃易暄
編輯 林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