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也失智?科技便利的雙面刃
年輕也失智?科技便利的雙面刃
蕭巧昱 文 2018/04/01
路太複雜了怎麼走?開導航解決好了。這禮拜要開什麼會、有什麼行程?開手機看一下行事曆。上次看了一部很好看的電影,忘了叫什麼名字,上網Google一下關鍵字。
你還能離開電腦、手機生活嗎?還記不記得遠離科技產品獨處是什麼時候?在科技滲透日常生活的同時,人們許多行為與習慣也漸漸地被改變,這些影響、依賴都使得年輕一代進一步暴露在健忘、失智的威脅下。失智症已不是年長者的專利,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亦不妨了解這把雙面刃在健康與心理層面帶給我們的影響,為自己的未來把關。

手機、電腦等數位產品帶給我們便利,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圖片來源/Pixabay)
數位失智症 失智非年老專利
正式病名為阿茲海默症的失智症,常因其老人癡呆的俗稱而被大眾誤認為是老人家才會罹患的疾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長時間使用數位產品的年輕世代,也有患上失智的風險。在2017年,日本失智症權威醫師奧村步出版了《診斷過10萬人腦部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告訴你 那個「健忘」是智慧型手機失智症》(暫譯)一書,重新讓大眾關注起數位產品對腦部的影響,相關討論也在日台各地蔚為風潮。書中指出,失智症患者的年輕化多是因年輕一代長時間使用數位產品所致使。人的大腦不但要接受新知識,也必須在思考後輸出或儲存。然而迅速又便利的網路資源已使得人們習慣大量接收資訊,而漸漸不願意花時間思考或記憶,導致大腦一味吸收而過勞,促使失智症發生機率提升且愈來愈年輕化。

奧村步於2017年出版的《診斷過10萬人腦部的腦神經外科醫生告訴你 那個「健忘」是智慧型手機失智症》(暫譯)。(圖片來源/Amazon)
其實早在幾年前就已經有「數位痴呆症」(Digital Dementia)這樣的說法,反映出大量使用科技產品的現在,使用者在腦功能及行為習慣上的轉變。是不是有了導航後就再也記不了路?或是線上加了許多人好友,但走在路上和他們打招呼時,卻常常想不起對方的名字?當你想不起來或不確定一件事的資訊時,你會選擇在腦中仔細思考回想,抑或更直覺地拿起手機Google搜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各式科技產品,在長時間的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依賴的習慣。工作或行進的時候手機不離身、隨時上線確認訊息,一段時間沒打開手機就感到焦慮,當你真正發覺自己無法離開這些科技產品時,形成的習慣也很難去改變,這些因素都可能導向許多無可挽回的結果,像是健忘、情緒管理惡化、喪失自主性,無不領著年輕一代走上失智、思緒整理老化的路途。
是遺忘的錯?被科技寵壞的世代
一般而言,失智症大約是從65歲左右發病,並以75歲的患病人數居多。然而根據日本日視NEWS24的統計數據,日本失智門診中已有10%的患者年齡介於20-30歲之間,30%的患者年齡分布於40-50歲間,患者年齡層明顯降低,且占有不小的比例。而相較於6、70歲的患者,對年輕失智症患者而言,許多人都還背負著工作、家庭等經濟責任,頻繁的遺忘勢必造成更多心理層面的不安,或許對長遠未來的未知,才是最令他們擔憂的地方。
作家桐華曾在書中寫道:「這不就是人生嗎?一邊行走,一邊遺忘。」但若遺忘的速度遠遠大於行走的速度時,又是怎麼樣呢?在心理學裡,記憶被定義為對過去事物的感知、情緒體驗,以及問題的思考在頭腦中的反映,它能將人類過去的經驗和現在的體驗相互連結,等同於構築了一道過去和現在的心理活動間的橋樑,使人們能在累積經驗的同時,形成屬於自己獨特的心理樣貌。
但可想而知人腦並無法存下所有的資訊,因此相對於記憶這個儲存資訊的重要形式,我們也需要透過遺忘來保留其中重要的部分,過濾多餘的信息。然而有趣的是,不同於人對記憶的主動權,遺忘卻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大多數人能夠主動選擇去記憶,卻無法選擇遺忘。但當我們擁有科技產品,就彷彿擁有一本隨時想查就查、想找就找的筆記,能輕易地將資訊記下來,也能在需要的時候,毫不費力地找到它,其中的資訊更與人腦的記憶不同,不會因為時間過了多久而改變,數位產品可說是更好用,甚至更可靠的第二大腦。
遺忘變得容易,因為人們已不用費力去存取,深度的思考與過濾似乎也變得多餘,我們沒有主動選擇遺忘,而在資料接收的當下就放棄了記憶。撇開數位產品對人的生理、腦部等實質影響,從心理層面及行為上,人腦的功能被取代了,接收資料、處理資料的方式也逐漸地簡單化,人們漸漸地忘了怎麼閱讀,而是不停地「掃描」,學得快同時也忘得快,反而因此埋下失智與健忘的因子。
感情提早老化 「心靈」先失智
常言道:「人是從感情開始老化的。」社交與維持社會的連結一直是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科技產品的高度使用下,彼此之間究竟還留有多少真實的人際互動?
人並不適合長久投入一種單一性質的活動,因此我們的生活總在工作與休閒、社交與自處,或是在各種娛樂之間保持平衡,但科技產品卻打破了這個平衡,人們因發達的社會網絡而逐漸喪失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此變得孤立、淺交,「科技冷漠」這個詞彙也因此誕生。孤單的生活方式會加速認知功能的退化,在數位造成的隔閡下,人與人逐漸捨棄真實的互動,習慣虛擬而拒絕實質的往來。或許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情況更能被解釋成一種「心靈」上的失智,自主選擇了感情的老化。

人與人間的交流多依賴電子產品與社交網絡,鮮少面對面互動。(圖片來源/Pixabay)
沒有人是局外人 利弊間的抉擇
然而科技對失智真的是百害無一利嗎?答案是否定的。手機App在現今已十分普及,也有團隊開發VR手遊結合失智症研究,透過遊戲的方式獲取相關數據,幫助失智症醫療的發展。在國外亦有用VR模擬出失智患者回憶場景的案例,用寫實的畫面與科技營造出的臨場感,嘗試減緩失智症患者的病況惡化。再者,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也讓長輩有了新的交友選擇,即使行動不便、無法出門,也能利用通訊軟體來與家人、親友互通訊息,建立新的交友圈、接觸新資訊,擴展生活豐富度。
新科技的發展與數位裝置處理資訊的速度和效率是人腦望塵莫及的,在環境的潮流之下也很難將數位產品脫離自己的生活,如何正確使用這樣的便利成了現代人最需要去思考的難題。在失智預防的道路上是不分年齡的,沒有人是局外人,端看我們如何運用科技這把利器,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與福祉,莫使它變成自傷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