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汙名 月經革命
過去說不出口的月經,現在變成可以討論的「日常話題」。月經為何是禁忌?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一起來看看專題吧。
翻轉汙名 月經革命
簡文怡 文 2018/04/01
月經的機制與作用
月經是每個女性生命中必定會經歷的生理現象。女性的身體在性成熟之後,為了做好孕育下一代的準備,除了排卵以外,子宮內膜也會增厚等待受精卵著床,若是未懷孕,子宮內膜會崩落,形成我們俗稱的月經。

月經週期示意圖。(圖片來源/KaurJmeb)
月經之於孕育生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一種有趣的看法將月經視為汰換老舊組織的機制,藉由更新老舊的子宮內膜,讓胚胎著床處隨時保持最好狀態。另一種說法則是與「限鐵」相關,血液內含有鐵元素,而許多細菌生長都需要鐵元素,月經的存在能透過排血有效控制女性體內的鐵含量,進而減少一部分細菌感染的風險。古代曾風行的「放血療法」,有部分原因就是古人觀察到發炎與貧血(身體對抗發炎的自我保護機制)的相關性,因此採用人工放血,希望能抑制細菌作用。
月經作為人類孕育生命、調節女性體內鐵含量的機制之一,理應是美好而健康的,然而在世界上多數的文化中,月經是不潔的,甚至被當作禁忌。
月經禁忌 從何而起
在台灣,生理期的女性無法進香禮拜、碰觸宗教法器,要迴避動土開工等儀式;在日本,女性被拒絕在壽司師傅的殿堂之外,因為該行業相信女性在經期的味覺會改變;在馬拉威,經期來潮時不能夠與男性交談;在玻利維亞,衛生棉不能丟棄在一般垃圾桶,因為那樣會引發「癌症」與其他疾病,並傳染給大眾;在尼泊爾部分地區,月經來潮的女性要被隔離在月經小屋Chhaupadi,小屋大多無門窗、窄小,惡劣的環境導致許多女性命折於此。

一般在壽司店難以見到女性壽司師傅。(圖片來源/Ed_Schipul@flickr)
並非單一文化有這種現象,而是世界各地的許多文明都有所謂的「月經禁忌」(Menstrual Taboo)或是「月經羞恥」(period-shaming),該現象的形成也成為學者們企圖探究的題材之一。
倫敦大學社會人類學家Chris Knight教授撰寫了《血液的連結:月經與文化的起源》(Blood Relations: Menstru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e)一書,提出了對於月經禁忌起源的推測,他認為禁忌或許是女性自身所促成的,形成一個「血液」、「月亮」與「月經」相關聯的權力模型。在過去原始社會的捕獵模式中,女性在新月時「被相信」因月經來潮而聚集(因無證據證明新月與月經來潮的關聯,因此使用這個詞彙)、與部落男性進行性隔離,使得男性在此期間得以蓄積體力、等待滿月時外出捕獵。最終捕獵結束回到部落經由女性分配食物,並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以及性生活,直到下次新月再度進行循環。這樣的捕獵文化確保生存機率的最大化,狩獵成功與月經相關禁忌相連,月經在文化的渲染下代表著力量,隔離的儀式帶來成功,禁忌鞏固了女性的地位。
而後人口增加,讓一個月一次的捕獵行動無法滿足需求,女性月經隔離的儀式也因捕獵次數增加造成實施困難。Chris觀察到為了要防止儀式崩壞,許多文化都產生了男性進入小屋放血、企圖模擬月經的行為。而這樣的小屋成為後來宗教寺廟的原型,男性在其中聚集議事,將權力的主導地位由女性轉移至男性,人類開始進入父權所主宰的社會,月經禁忌也轉變成束縛女性的行為。
在許多文化中,都有將月經來潮者隔離及不得性交的習俗。根據生物演化觀點,由於人類是隱性排卵的生物,不如其他生物有明顯的發情期,也無法得知何時性交能夠懷孕,因此提高性交頻率才能確保下一代的誕生。人們觀察到,月經來潮時懷孕的機率不高,在相對顯而易見的經期來潮時,就為了避免浪費資源,禁止人們性交。而為了確保女性不會「隱瞞」自身的經期,將女性隔離至小屋內,並用宗教、鬼神之說來恫嚇女性以達到目的。

月經小屋Chhaupadi的照片。(圖片來源/kathmandupost)
另有觀點表示,女性一定能透過懷孕、生產確保孩子是自己的後代,而男性卻無法得知。這樣的不安感也可能導致男性使用文化手段來壓迫女性,如月經忌諱、摧殘女性生殖器、守貞觀念等,企圖確保小孩身上流有自己的血脈。
說不出口的月經
現在的女性已經逐漸接受「月經」出現在生活當中,甚至開始能夠提及它、談論它。然而,在我們的潛意識、過去的社會教育裡,仍然對於月經有種無形的禁忌感。
就台灣的情況而言,表現在女性如何稱呼與月經相關的詞彙與行為,好比使用「大姨媽」、「好朋友」、「那個」等詞彙來代替月經一詞,彷彿是「佛地魔」一般,不能直呼其名諱,否則會引起災禍似的。衛生棉、月事用品亦然,女性在使用相關的用品時,或放進口袋、或拿個可愛的小袋子裝起來,種種不自覺地將其隱藏的行為,都是因為這些物品在社會認知當中,難登大雅之堂。這只是眾多行為中的一小部分舉例,人們總以為自己已經足夠開放,但實際上仍遠遠不夠。
2015年3月,加拿大藝術家Rapi Kaur在社群軟體instagram上發布了〈月經〉(Period)系列生活藝術照,卻遭instagram以圖片不雅為由刪除,這引起了Rapi Kaur的不滿及網路的喧然大波,最終在輿論的壓力下,instagram表示為「不小心刪除」,這也引起思考,為甚麼月經不能被公開談論?

Rapi Kaur所創作的系列照片之一。(圖片來源/Rapi Kaur個人網頁)
在媒體上無法公開談論月經,似乎已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識,好比在衛生棉廣告中常見使用藍色液體來代替經血,因為在廣告中看到血是「不體面的」。這股風氣也瀰漫在體育界,女性運動員很少公開提及自身生理期對自身的影響,因此當中國游泳選手傅園慧,在里約奧運的採訪中公然提及「因例假而表現受影響時」,不僅在媒體界投下一顆震撼彈,也刷新了很多人的「三觀」。在很多人的認知裡,月經期間是無法、也不應該進行水中運動的。這樣的情況反映了大眾對於生理知識的認知仍不夠健全,「月經」似乎是無法掛在口上的名詞,即使人類已經與這樣的機制共同生存了長久的時間。
翻轉汙名 月經革命
在漸漸提升的女性自主意識下,有越來越多人理解到人們不應為月經感到羞恥。
2015年倫敦馬拉松出現一位獨特的跑者,Kiran Gandhi在經期未使用任何生理產品的情況下,跑完了26.2英里的馬拉松。她曾思考,由於比賽中無法停下進行休息、更換棉條等動作,而棉條也會造成跑步的不適,既然如此,是否能夠就讓血直接淌出(free bleeding)?比賽後,她也在她的個人評論中表示「在馬拉松賽場上,性別歧視可以被打敗。這裡是個與女性經期恥辱無關的場所,我們可以按照我們的選擇重新編寫規則。在這裡,女性的『舒適度』比觀眾的『舒適度』更為優先考量。」
同樣試著打破經期恥辱的還有來自英國的衛生棉廣告,這個品牌製作了一支名為「正常流血」(Blood Normal)的影片,不僅使用了紅色的液體來取代以往的藍色墨水,也拍攝了男性購買衛生棉與女性沐浴中經血流淌的畫面,該公司希望大眾能更加平常地去對待月經,讓月經進入生活。
「正常流血」(Blood Normal)影片。(影片來源/BodyformChannel Youtube頻道)
WASH United則是為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NGO組織,它將每年的5月28日訂為 「國際經期衛生日」,並倡導與月經相關的各種知識、也協助活動夥伴在世界各地舉辦工作坊、推廣活動。
還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相關活動,都試圖引起大眾對於這個議題的關注度。人們已經沉默太久,忽視這個再自然不過的生理現象,是時候去好好理解、好好發聲了。在月經革命這條路上,我們緩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