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誰說了算?
立法委員葉宜津於今年三月時,提出廢除ㄅㄆㄇ改行羅馬拼音的提案,掀起一陣波瀾。最後,在許多意見一面倒的情況下,葉宜津於黨內初選落敗。廢除ㄅㄆㄇ的政治操作,被輿論認為是導致此一結果的最大敗筆。
拼音 誰說了算?
謝宛蓁 報導 2018/04/01
立法委員葉宜津於今年三月時,提出廢除注音符號ㄅㄆㄇ改行羅馬拼音的提案,並將此作為競選臺南市長的政見之一,掀起一陣波瀾。最終,葉宜津於黨內初選民調不到1%,黯淡敗選。看似是ㄅㄆㄇ的大獲全勝,但是改行羅馬拼音在台灣是否真只是天馬行空?維持ㄅㄆㄇ的好處又真能大於羅馬拼音嗎?
羅馬拼音較國際化?
葉宜津宣稱,捨棄ㄅㄆㄇ改行羅馬拼音教育,能讓孩童不再害怕「蝌蚪文」。她所提出的觀點是:ㄅㄆㄇ作為一種注音方式,卻僅能標注中文,而羅馬拼音能夠拼出多種語言,如英文、德語、日語以及其他外語,在國內亦能作為其他本土語言的標音方式。
但反對廢除注音符號者認為,將國際化與羅馬拼音直接畫上等號太過武斷,並非學習了羅馬拼音就能因此和國際語言拉近距離。廣義來說,使用「羅馬字母」(即常見的ABC)作為拼音方式者就能稱作羅馬拼音;但是使用羅馬字母的「拼音」方式,與使用羅馬字母書寫的「文字」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羅馬字母」起源於古羅馬人,當時的人們使用這種字母拼寫拉丁文,因此又可稱為拉丁字母。可以看見現今的歐洲語系如法語、德語和其他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使用的字母大略相似但寫法仍有些微不同。而且不可否認的,羅馬字母在不同語言中仍帶有各異的「拼讀法」,意即不同的字母組合會對應不同的發音規律,無法「僅學羅馬字母(拼音)打天下」。

在拉丁字母的發展過程中,有些語言為了發音需要,會產生新的修飾字母或連體字母。(圖片來源/I Love Typography)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徐淑瑛受訪時表示,唯一能夠達成此目標的標音方式,只有由國際語音學學會(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IPA)制定的國際音標(又稱為萬國音標),能用拉丁字母來標示所有的語言,但此種音標多應用於語言學研究上,非目前討論用來替中文標音的羅馬拼音。也因此,將羅馬拼音視為學習其他外語的捷徑,似乎不太實際。
拼音爭議下隱藏的統獨之爭
在臺灣,有關拼音系統爭議其實已行之有年。國內曾經使用的羅馬拼音有威妥瑪式、國語羅馬字(後修改為注音第二式)、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根據教育部公布之《中文譯音使用原則》羅馬拼音主要使用於對外譯名,護照姓名拼音、標準地名及路、街名的譯寫主要都是使用羅馬拼音。
在早期的威妥瑪式拼音,以及中華民國政府尚在大陸時即制定的國語羅馬字和修正的注音第二式之後,較大的爭議是2002年陳水扁總統時期通過的「通用拼音」。這是一套在拼音標準上能和中國使用的漢語拼音區隔的拼音方式,包含華語、臺語和客語三種版本,在發音上也較貼近臺灣人的使用習慣。然而部分人士認為這種特意要與漢語拼音作區隔的拼音系統,是因為國家認同混淆的關係才誕生,部分縣市政府也因此產生反彈,使通用拼音只能作為「行政原則」實施,失去統一拼音的初衷,還因此被貼上了政治標籤。
往後隨著中國的影響力擴大,其所使用的漢語拼音逐漸成為中文對外的譯名標準,在其他國家,漢語拼音亦成為非華語使用著學習中文的主要工具。臺灣在二次政黨輪替後,教育部修正了《中文譯音使用原則》,也改以漢語拼音為中文譯音標準,而在某些民進黨長期執政的縣市,仍堅持使用通用拼音。
以地名為例,若是像台北(Taipei)、高雄(Kaohsiung)這類已存在許久的地名,採用的是二戰之後的威妥瑪式慣用拼法而不使用新的拼音方式。綜上所述,一般人可能會在不同的縣市,看到相同名稱的街道、路牌,使用的卻是不同的拼音方式。一直要到2017年後,政府才頒布《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規則》,賦予路牌和標準地名必須使用漢語拼音實質的法律效力。

在拼音系統混亂的情況下,路牌時常出現四不像的情形。圖中四個路名既不是通用拼音也並非漢語拼音。(圖片來源/球球PK)
姑且不論納入教學與否,若回歸羅馬拼音的原點,羅馬拼音在臺灣是為了讓外國人能看懂中文所使用的。而光是在使用量最大的地名和路牌上該採用哪一種拼音就有統一上的問題,各方的看法也莫衷一是。若要全數統一為某一種拼音,在經濟成本上的權責考量,也難是二選一的選擇題。2005年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何萬順在通用拼音和漢語拼音的爭議時期,就曾透過經濟角度來作分析,並撰寫了〈“全球化”與“在地化”:從新經濟的角度看台灣的拼音問題〉一文。文中明確指出,有關此兩種拼音的爭議,即圍繞在「政治」與「經濟」兩個代價之上。退休國小教師江美雲認為,有些人之所以如此反對廢除注音符號,就是覺得使用和中國相同的羅馬拼音,即意味著與大陸同化。可見每當牽扯上羅馬拼音問題,濃厚政治色彩便揮之不去。
注音符號較方便學習?
另一方面,支持注音符號的人士則普遍認為注音符號較有助於中文的學習,因為ㄅㄆㄇ的形狀在設計上取自國字的偏旁,是孩童熟悉寫國字的管道之一。高雄市信義國小教師陳昭玲表示:「注音符號除了念之外,它也是國字的部件。如果改用羅馬拼音,孩子在學寫國字上會出現問題。」

有些小學會為一年級新生辦理正音班先修課程,以減緩開學後可能的學習焦慮。(圖片來源/臺中市政府教育局)
另外一個支持注音符號的理由,在於認為注音符號較簡單,一符一音的系統較羅馬拼音同一個音可能會有不同的拼法,還要容易記憶。不過實際上,注音符號也經過簡略,雖然因此比較容易學習,但是實際上發音並沒有比羅馬拼音還要精準,簡單的背後亦可能失真,這點與羅馬拼音大同小異。
反對使用羅馬拼音的意見也認為,學羅馬拼音會與外語混淆。以日文舉例,有人提出日本人之所以無法正確講述英語中R或L的捲舌音,是因為他們日語本身就沒有這個發音習慣,而非受日語羅馬字(如Ra、Ri、Ru、Re、Ro)的影響。不過也有人表示,許多日本人在看到英文單字時,也會直接以日文的拼法念出,羅馬拼音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
除了以上的觀點,輿論普遍認為注音符號擁護者的心態是因為難以割捨注音符號所附載的文化情感。因為使用習慣的關係,許多人不願改變原本的作法,加上既行的注音符號本身沒有什麼大問題,於是感覺羅馬拼音可有可無。
學羅馬拼音 天方夜譚?
徐淑瑛表示,與其談論實行羅馬拼音能否與世界接軌,倒不如直接將英文制定為官方語言,是最直接了當的作法。「但是有這個必要嗎?」強制執行某種特定的語言或拼音方式,其實都是不恰當的,她較支持保留注音符號、一併推行羅馬拼音的作法。
過去國民政府來臺初期強制推行「說國語運動」,導致許多方言式微,如今本土語言如臺語、客語、原住民語也都是以羅馬拼音標注,大部分的小學鄉土課程,卻沒有對羅馬拼音作有系統的教學,導致有些孩童雖然會講,卻看不懂羅馬拼音。立委葉宜津受訪時也說道,自己是有感於臺灣母語和外語的進度落後才提出此一構想,無奈初選落選後只能退回民意代表身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若臺灣未來真的要推行羅馬拼音,恐怕必須釐清注音符號和羅馬拼音間的利弊得失,也必須認清使用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國人還是外籍人士學習方便?或是純粹讓外國人識讀?羅馬拼音又該使用哪一種?清楚目的後,還需了解彼此的淵源和設計理由,才能在衡量時理性思考,不單純落入情感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