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嘻哈音樂「唱」所欲言
「你將見證這股來自街頭的力量。」——美國傳奇嘻哈團體N.W.A.〈Straight Outta Compton〉
非主流?嘻哈音樂「唱」所欲言
陳咨諭 文 2018/04/01
提到「嘻哈」,不少人腦中浮現的是鬆垮寬大的衣著、墨鏡金項鍊與鑲金牙齒、特殊手勢以及問候方式,甚至桀驁不馴、玩世不恭的態度。嘻哈像是故意特立獨行以此跟主流社會劃清界線一般,往往使「正常」的大眾無法輕易接受與接近。
嘻哈與幫匪
「嘻哈」源於紐約布朗克斯生活水準較差的地區,形成以「街頭塗鴉」、「breaking(霹靂舞)」、「DJ(唱片操作人)」以及「MC(麥克風控制者,也就是饒舌者)」所組成的次文化。當時社會對於不同種族抱持差別待遇,人們之間產生仇恨與對立,在這樣的背景下,嘻哈文化逐漸在非裔、拉丁裔等美國青年的社群之間發展。青年們藉著嘻哈打發沒有色彩的日子,也訴說著他們對生活的無奈。

嘻哈文化四大元素:MC、塗鴉、DJ與霹靂舞。(圖片來源/Pinterest )
「You are now about to witness the strength of street knowledge.(你將見證這股來自街頭的力量。)」——美國傳奇嘻哈團體N.W.A〈Straight Outta Compton(衝出康普頓)〉。
身處治安緊張的貧民區,又出於抒發受到種族歧視以及不公平對待的心情,使嘻哈文化帶有侵略性的語詞逞凶鬥狠,充滿濃厚的幫派色彩。事實上,嘻哈最初也確實是來自於幫派,像是「霹靂舞步」源自美國西岸兩大幫派之一的瘸幫,由通風報信時的肢體密語「C-walk」演變而來;「街頭塗鴉」起於派別之間為了區分地盤,以腳沾顏料在地上做記號,後來由噴漆罐取代;DJ Kool Herc舉辦的第一場戶外刷盤音樂派對,以及出身於黑桃幫的DJ Afrika Bambaataa,提倡團結並削弱幫派暴力,同樣以音樂散播和平、希望幫派改邪歸正;憑著黑人獨特的音樂細胞,將自身的經歷與對生活的不滿哼唱成一段又一段故事的MC,搭配上許多粗鄙的用語以及能代表某個幫派的手勢,這些切切實實都是由幫派文化所開枝散葉而來。

DJ Kool Herc所舉辦的第一場嘻哈派對的邀請卡。(圖片來源/BBC)
幫派之間充斥著火併,嘻哈也不可缺少「一較高下」的元素。除了耳熟能詳的街舞battle(對戰)之外,饒舌也發展出以freestyle(即興)方式diss(以輕蔑、羞辱性文字作詞批判立場不同的人,發展為饒舌歌手較量、競爭之方式)對手的battle形式,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即為饒舌皇帝阿姆的自傳電影《八英里》中的經典橋段:阿姆飾演的B-rabbit出身於經濟萎靡不振的底特律,那裡富有的地區與貧民區相隔了八英里,卻是多數人一輩子無法跨越之界線。身為白人,能跨過種族歧視以黑人擅長的「饒舌」戰勝對手並證明自我,成功在無數觀眾及樂迷心中留下不可抹滅的快感。

阿姆飾演的B-rabbit(圖右),在饒舌battle中拿下勝利,受到全場黑人觀眾的讚賞。(圖片來源/IMDb )
即興饒舌 惡趣味十足
在台灣饒舌圈中,也有許多大小rap battle,像是大支所創辦的工作室「人人有功練」旗下一系列「人人來Battle」的節目;由在台推廣rap battle多年的加拿大MC阿龍(Dallas Waldo)舉辦的「Diss RBL」,熊仔、春艷、韓森等等頗有人氣的饒舌歌手也都曾參賽;「MAD STREET」舉辦的饒舌爭霸戰,其中一場由台大嘻哈研究社的BR對上前輩茶米的盟主挑戰賽,精彩的攻防令全場觀眾拍案叫絕,堪稱饒舌新舊世代轉換的經典戰役,也為freestyle battle在韻腳、flow(節奏與音調的變換)與punchline(讓人會心一笑或驚呼的梗,或是連續不間斷的韻)上帶來無限的可能,讓BR 「 吵架王」的名號迴盪整個饒舌圈。
在freestyle的情境之下,歌手往往會為了全面性的數落對手,從外表、個性、饒舌造詣等各種方面進攻,甚至連對方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以及伴侶也無法倖免,也因為diss是以輕蔑、戲謔甚至羞辱性的文字去批評立場不同的人,所以內容時常包含著人身攻擊、髒字、種族歧視以及性別刻板印象,這樣的文化真實反映了1970年代紛亂的美國。然而,在21世紀的台灣,嘻哈卻不是主流社會所能接受,以今年三月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兩校之間的diss事件為例,後續衍生了兩極化的評價,甚至造成部分學生的反感,也因此rap battle多盛行於地下饒舌圈,遲遲無法步上大螢幕。

兩校間饒舌交流卻因為歌詞用語遭到部分學生投稿匿名平台攻擊。(圖片來源/陳咨諭重製)資料來源:靠北交大
如果說rap battle像是街頭大亂鬥,那diss track(歌曲)就可以說是有預謀、事先演練好的恐怖攻擊。diss track不像battle那樣需要即興演出,而是對於一個事件感到不滿、不認同時,藉由寫歌的方式去批評與回應,若遭到diss的一方進行正面回應甚至diss back,往往能揭開一段惹議卻又令人期待diss大戰。
台灣饒舌圈最重要的diss事件,不外乎2007年海峽兩岸的籃球交流賽引起的「大支事件」,從〈手骨爆裂〉開始了來回25首的diss,包含蛋堡、JY、國蛋等人也都參與其中;另外2011年YZ于耀智對上頑童MJ116與Young Souljaz的diss事件也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起因於YZ在饒舌活動上遭頑童與Young Souljaz酸,因此在組成團體T.G.M.F後就發布了〈HATER〉MV回敬,頑童也以〈30CM〉回擊,轟動大街小巷,讓饒舌的關注度一夕提升。這次的diss大戰讓雙方都獲得曝光,T.G.M.F對饒舌的詮釋得到一派支持者,頑童也從此邁向主流音樂。

吵架王BR現場演出diss歌曲,帶動全場氣氛。(圖片來源/陳咨諭攝)
保持真實 忠於自我
近年來饒舌音樂在台灣的崛起,逐漸使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這個文化。然而我們所熟識的嘻哈,比起1970年代發源於紐約的那個嘻哈文化,似乎又增添了許多風格景迥異的特色。除了地下與主流、新舊世代的分別,也形成了各式流派、各家爭鳴,更與靈魂樂、R&B、搖滾樂、爵士樂等等不同音樂類型融合與發酵。但就像美國幫派饒舌始祖Eazy-E所說的,「我什麼都不懂,只曉得活出真性情」,或許這才是嘻哈最根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