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發展史
在ㄅㄆㄇ爭議中,支持注音符號的網友以《施氏食獅史》一文嘲諷使用羅馬拼音的後果,此舉反映了對注音符號和拼音的嚴重誤解。此篇將帶您了解注音符號與漢語拼音的誕生歷史,一同探悉其背後的軌跡。
注音符號發展史
謝宛蓁 文 2018/04/15
在ㄅㄆㄇ爭議的正反方論辯攻防戰中,支持注音符號的網友張貼了趙元任先生赫赫有名的《施氏食獅史》來嘲諷羅馬拼音施行的後果。殊不知,此舉正顯示對注音符號的發展缺乏認識,忽視了羅馬拼音和注音符號的使用規則與設計緣由,也對此詩來歷有甚大的誤會。在進行辯論時,應當熟悉其歷史,才不致在溝通中產生謬誤。

《施氏食獅史》原版與網友貼出使用羅馬拼音的版本。(圖片來源/謝宛蓁製)
在ㄅㄆㄇ之前
話說從頭,在使用大家熟悉的注音符號ㄅㄆㄇ之前,古代的中文其實並沒有一套統一的標音系統,那時候的注音並非如現今一樣讓人直接聯想到ㄅㄆㄇ,也不存在所謂的「符號」,有的只是如何念出一個字的注音「方式」。古代的注音法有四種,分別是:譬況、讀若、直音、反切,古代人用這些方式來表達一個中文字的讀音,也就是替一個字「注音」。
譬況是古代最早使用的注音法之一,顧名思義,是用舉例的方式說明該字發音的情況,直音、讀若則是分別用音同或音似的字來標注,但這三種方法都有其弊病。而一直到清朝時最廣為使用反切法,是與注音符號ㄅㄆㄇ使用邏輯相似的注音法則,使用兩個字結合來替另一個字注音。《兩都賦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廣雅》:「抒,渫也。抒,食與切。諷,方鳳切。」可以發現取前一個字的聲母、後一個字的韻母,能夠組成要標音的字,《康熙字典》便採用此法。反切法的缺點是同一個字可能會有不同的標音組合,較無統一。
這些古時的漢語發音,牽扯到語言學的分支音韻學(聲韻學),這是一門研究古代漢語發音的學問,隨著時代變遷,字的讀音理所當然不再與從前相同,準確注音產生困難,況且光憑反切法仍不夠方便,清末朝野便開始希望能有一套新的切音字系統,「切音字運動」因此誕生。
切音字運動 拉丁派與假名派
所謂「拉丁系」,即主張用羅馬字母(萬國語)來拼音,以盧戇章為首,他曾協助英國傳教士麥嘉湖(John Macgowan)編撰《英廈辭典》。當時閩南的傳教士早已用羅馬字母在拼寫當地語言,但他認為羅馬字拼寫的字數太占篇幅,便花費10年時間以羅馬字為基礎創造了55個音標,用法類似傳統的反切法,命名為「天下第一快切音新字」,切音字運動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傳教士是推動拼音工作的幕後推手之一,明末時的利瑪竇等人已經使用羅馬字母拼寫中文。(圖片來源/短史記)
1895年7月至1896年2月,盧戇章在《萬國公報》上發表他的切音字方案,遭到假名系的章太炎抨擊是背離傳統。章太炎是一個學術有成但政治立場搖擺不定的漢民族主義學者,身為經學大師,他有感於中文注音系統的不足,但也不喜歡以萬國語來拼寫漢語的主張,於是參考日本的平、片假名,也創了一套自己的拼音系統,有36個「紐文」,22個「韻文」,為今日注音符號的前身。
進入中華民國時期後,為了解決識字率不足等教育問題,統一語言而非各講各的方言成為首要目標,教育部因而制定了「國語」,以「北京官話」出發作調整,又稱「老國音」。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通過了「採用注音字母案」,章太炎的許多學生都參與其中,他們從老師的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在同樣用改造偏旁的方式得出其他字母,共計39個。

1919年公布之注音字母,更動了字母順序並分組(同行為一組)。(圖片來源/謝宛蓁製)
由上表可以看出,當初的注音多了一些現在沒有的符號。原本的用意是為了能兼容其他方言的發音,而作了比較和調整才選出以上39個字母,但這個做法使得老國音非但不是標準的北京話,也無法彰顯方言的特色。在一番爭論後,決定全面將國語改為北京話,只是為了方便學習仍去除一些太過特殊的北京腔方音,並補上ㄦ化韻的音,並且增加ㄜ,新的版本稱為「新國音」。
拉丁化再起 漢語拼音
中共掌管中國政權後,認為掃除文盲仍是施政重點之一,便設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1955年又在其下設置「拼音方案委員會」。最初,拼音方案分為兩組,分別是擬訂漢字筆畫式(民族形式)及國際通用式(拉丁字母)。眾多草案中,民族形式有四種,拉丁字母一種,斯拉夫字母一種(因當時蘇聯也在進行文字改革)。礙於民族形式太難以獲得共識,便決定只研究拉丁字母,自此確立了羅馬拼音在中文拼音的位置。
在初稿草案中,其中一個目標是完全使用現成的拉丁字母,原本使用的雙字母也為了堅持「一音一母」原則,後來改為新字母;聲調則採用注音字母的調號,為了簡潔的原則,調號之外沒有添加其他符號。
之後拼音方案陸續經過更改,1958年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也推廣到中國地名、人名等譯名上,全面使用漢語拼音。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出ISO 7098號文件(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採用《漢語拼音方案》進行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漢語拼音遂成為標準的中文拼音方法。
回到最一開始提到的《施氏食獅史》,趙元任先生作為語言大師,被稱為漢語言學之父,更是國語羅馬字(將聲調融於拼音中的一種羅馬拼音方式)的發明人。他之所以撰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說明羅馬拼音在書寫以現代發音的文言文時會受到限制,羅馬拼音只適用現今的純白話文,而非大眾所認為羅馬拼音書寫中文時會帶來的荒謬。若用同樣的方式書寫注音符號ㄅㄆㄇ,也只會得到通篇「ㄕ」的文章而已,無論哪一邊,都只是隱匿了漢字原意並簡化聲調的結果。
曾參與改革委員會的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曾說過:「漢語拼音方案不是沒有缺點的,但是改掉一個缺點往往會產生另一個缺點。缺點和優點是共生的。只能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不管是注音符號還是漢語拼音,都是許多學者討論無數次後所設計出來的,現今的問題或許也曾經被考慮過,必須要了解每一種實行的工具都有其設計的考量,不可忽略了背後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