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化妝 霸權下的受害者
相對於女性,男性化妝有如觸犯禁忌一般,但真的有必要大驚小怪嗎?
男性化妝 霸權下的受害者
簡梵軒 文 2018/04/22
相對於女性化妝的普遍,男性化妝的場合,排除演藝人員或舞台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鮮少看見,但其實遠在魏晉南北朝時,便有男性敷粉、施朱,至唐代更有男性簪花,可見男性愛漂亮並非現代才有的新鮮事。隨價值觀與審美的變遷,使古代大家習以為常的行為,挪至今日卻飽受異樣眼光。過去人們看待男性上妝,以儀容是否完好為準、注重結果,現今卻多聚焦於「上妝」的行為本身,彷彿化妝於男人而言是無法觸碰的禁忌,一旦行使如此行為,男子氣概便蕩然無存。
或許現今於日常生活中帶妝的男性多少具有女性氣質,但由結論回推原因,斷定上妝便是男性氣質的損失,是有待商榷的。
迷思1:化妝就是娘?
男性化妝,若是粗略地思考,往往總是與陰柔氣質的那端聯繫,腦中浮現的例子,多半與同性戀族群脫離不了關係,但事實上,演藝人員、明星偶像何嘗不是以帶妝之姿出現於眾人面前?有些人或許會反駁道,他們是被迫維持完美形象,所以不得不化妝,然而褪去公眾人物的身份,一位普通的男性,不論性向與性別氣質,若同樣以「希望維持姣好外貌」為由,擁有上妝的習慣,社會是否還會以同樣寬闊的心胸去包容與支持?
此外,同為表演者,扮裝皇后(Drag Queen)透過化妝易容,將自己打扮如女王般性感美豔,並進行歌唱或舞蹈等表演,可想而知的是,大部分人對此接受度不高,然而有趣的是,京劇不也是透過男性施濃妝、扮女裝以演繹女性角色?只不過扮裝皇后的形象較性感、露骨些罷了,社會卻對兩者抱持天差地別的想法。再者,需破除迷思的一點是,扮裝皇后並非全為同性戀或變性人,有時華服下的可是不折不扣的「直男」!扮裝可被理解為他們獲得自信的管道,而不必然是因為憧憬女性姿態才採取的行動。

知名扮裝皇后魯保羅(RuPaul)製作與主持的扮裝實境比賽RuPaul's Drag Race。(圖片來源/RuPaul's Drag Race 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
「化妝」被過度與女性劃上等號,強扣上了陰柔氣質的標記,使得男性有意透過化妝妝扮自己,反遭到社會的污名化與男性霸權的絞殺,在此情況下,較容易碰觸化妝領域的男性,多半是同性戀或者其他多元性別族群,然而這樣的結果,又容易倒果為因,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反對男性化妝與陰柔劃上等號的Jie就説:「我認為男性也有追求美的權利,而不是化妝的男性就應該用異樣的眼光去看待,有的時候,男性化妝後也是一種美的欣賞。」
迷思2:化妝的都是同志?
排除明星等公眾人物,於一般生活中帶妝的男性,確實不少為同志族群,他們將化妝視作日常打扮的一環,以維持更好的外貌形象、進而獲得自信,對此,有化妝習慣的男大學生Jianjian就說:「我覺得化妝並不只屬於女性的權利,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且如果化妝可以讓自己活得更有自信,那幹嘛在乎其他人的閒言閒語呢?」
然而,除同志族群外,亦有異性戀男性為化妝愛好者,但人數相較之下稀少很多,他們的處境,很可能是最艱難的。
雖同為「男性化妝」,同志與異性戀男性於這件事的立場與被接受度事實上存在著一些差距。同志族群或許因自身本就偏離了男性霸權所推崇的價值,他們的陰柔氣質受到社會的默認,而當他們實踐主流認為「偏女性化的」行為、如化妝時,大眾便較能接受、不至於過分驚訝;相對的,主要仍受控於陽剛氣質的異性戀男性,一旦採取了不符合男性氣質所期待的行為,便會被加倍檢視,造成的反彈與衝擊反而更強烈。
迷思3:女性比男性更能接受男性化妝?
談論到對男性上妝的接受度,甚至也可以解釋作「對男性展現女性氣質的接受度」,女性與男同志普遍比異性戀男性更高,異性戀男性仍普遍受到男性霸權的制約,認為展現陽剛氣質是作為男性不可或缺且不可讓步的一環,「化妝其實有點怪,因為我覺得男生就該是陽剛一點。」交大同學JU對此表示。
然而,雖說女性較能接受男性上妝,事實上仍可能因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假設上妝的是與自己不那麼切身相關的男性,便不會多做評論,反之,若是自己的男友作為一個彩妝狂熱者,則可能產生驚愕與懷疑。當然,亦存在不論上妝者身份為何,皆能欣然接受的人,贊成男性化妝的費翟便說:「男生會打扮真的很加分,不懂為何有人反對男生化妝。」

PTT看板WomenTalk對「能否接受男性化妝」的相關討論。(圖片來源/PTT推文截圖)
以現今社會的趨勢,男性化妝頗有邁向主流的潛能,而於不同國家、文化背景下,對其接受度亦有差異,以日韓為例,男性化妝的比例便遠遠高於台灣,留學日本的Emily説:「我因為在日本的關係,對男生化妝已經見怪不怪了。」而在美國,扮裝皇后的題材被製作成知名實境秀且大受歡迎。排除針對性別氣質的堅持,化妝的目的相當單純,那便是改善一個人的外貌、鞏固自信心,並有助於其社交、工作等表現,倘若人人皆能以如此觀念看待化妝,捨棄無謂的偏見和堅持,想必會省去許多衝突的力氣,社會也得以少一份撕裂。或許於不久的將來,台灣也可以跟上他國的腳步,不再以不同標準看待男性與女性上妝,就如同針對褲、裙的鬆綁一般,受限於單一性別氣質的外貌界線會因價值觀流轉慢慢模糊,直到人們真正因一個人的特質而尊重彼此,而非將目光困在狹隘的性別二元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