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聞變革 親愛的我先走一步
淺談訃聞的變革與文化內涵。
訃聞變革 親愛的我先走一步
范瑀真 文 2018/05/13
生命終了時雖然無法呼朋引伴,但若少了至親至愛給予一句「珍重、再見」作為祝福、就這麼隻身一人啟程,未免顯得有些孤寂。為了向逝者的親友報喪,「訃聞」因此而出現。時至今日,訃聞仍做為報喪的媒介,它的規矩與形式卻不斷創新且挑戰傳統,發展出一套自身獨特的文化脈絡。
「新傳統」與「舊傳統」的爭議
台灣的民眾若非基督宗教信仰家庭,在治喪時大多仍選擇傳統訃聞。其形式承襲濃厚的儒家規範,以「禮」貫串。南宋大儒朱熹所作的《朱子家禮》當中,記載了詳盡的治喪禮法,成為今日流傳的傳統訃聞依據。傳統訃聞不但有嚴謹的用詞與格式,講究輩分稱謂排序,連訃聞所用的紙和印在上面的字該用哪種顏色,都必須遵守規定。較廣為強調的例子如:「奠」、「祭」稱呼不可混淆,逝者從往生後到下葬期間所舉行的禮儀稱作「奠」,安葬且立了牌位後才能稱作「祭」;治喪期間稱已逝父母為「先嚴、先慈」,立神主牌後稱「顯考、顯妣」;報喪一般用白色的紙、不彌封等等,這些儀節都遵循了嚴格的古禮。
然而「傳統」並非一成不變,有些地區「報紅不報白」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若逝者年齡為享壽70歲或以上,訃聞改用粉紅色帖,稱為「喜喪」。另外,古時喪主(主持喪禮者)父歿稱「孤子」、母歿稱「哀子」,若父母雙亡則稱「孤哀子」,但今日也有許多訃聞以「不孝女、不孝子」取代。雖然這些用語仍被歸在傳統訃聞,卻有部分古典派的學者認為,這些變異不符合《朱子家禮》,違反了真正的儒學「傳統」。

傳統訃聞經過演變,廣採「報紅不報白」的地方習俗,設計成粉紅色。(圖片來源/44DES!GN)
前佛光大學教授宋光宇便曾評論時下訃聞「總體說來,就是一個『亂』字」, 這些「變革」對他而言反倒更像是錯誤百出。他以亡者之妻的稱謂「未亡人」爭議舉例:原先「未亡人」一詞代表著夫妻感情深厚,若一人先行離去,其伴侶必定會希望來日再見,因此以「未亡」象徵「我隨後就來」的真切情意。但今人不熟悉典故,並且在性別主流化後更名運動四起,台灣的禮儀社才發明出「護喪妻」這樣的新詞彙。當然,女權意識掀起的浪潮無法回頭,對古典派而言,或許乘上浪頭、試著去接納時代變革,亦能與傳統開啟一場善意的對話。
不要哭哭啼啼 請笑著來送別
去年五月中旬,曾紅遍台灣的秀場天王豬哥亮(本名謝欣達)辭世,他的訃聞被設計成一張「入場券」,用明亮的金黃底色搭配活潑字型,幽默地寫道:「擁(永)恆大秀場請拎北去作秀,冷涼卡好,拎北先來去」,邀請豬哥亮的親友來參加他的最後一場演出。不只訃聞風格歡欣愉悅,豬哥亮的靈堂上,選用他穿著花色西裝、綻放笑靨的照片作為遺照,打破以往傳統喪禮的既定樣貌。這場告別式正如其訃聞所寫,唱出了豬哥亮自己的千古絕響。

藝人豬哥亮的訃聞設計成「入場券」,突破傳統。(圖片來源/ETtoday星光雲)
許多網友看了表示贊同,認為這樣的治喪作法更溫馨,若能笑著道別,其實不一定要哭哭啼啼。傳統習俗能夠流傳千年,固然有它的歷史意義與價值,然而現代人生活壓力龐大、步調緊湊,治喪時難用過去的禮法標準行事。失去親人已經使人悲痛難受,若還需上演電影《父後七日》裡那些孝女白琴、女兒「哭路頭」(出嫁的女兒回家奔喪時,須從大門哭著爬行進入靈堂)、子女按輩分輪流跪的戲碼,再孝順的兒女都不免會因治喪而心力交瘁,想趕快結束一切。如此一來,禮法變得徒具形式,傳統裡的那些虔敬之心、鍾愛之情,很容易就在冗長的喪事法會中消耗。
古禮的繁文縟節耗時費力、加上現代人對喪葬的忌諱逐漸採取開放態度,在這樣的時空條件下,創意喪禮和訃聞不再是標新立異,反而漸為更多人接受。禮儀公司嗅到了新式喪禮的商機,也紛紛祭出「客製化喪禮」,讓一般大眾從訃聞樣式到喪禮過程都能自己設計,完全突破了傳統規矩的框架。因此,開始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省去過多禮節,讓喪禮從輕、從簡,還多了點歡笑。
改革未完 訃聞裡的難言之隱
訃聞的與時俱進是種趨勢,只要治喪的家屬成員之間不要因為形式選擇發生衝突,訃聞由繁化簡的改變是多數人樂見的。然而作為殯葬的一環,訃聞內容雖然有不斷在進步,對同志族群來說卻還不夠好。在喪禮禁忌和性別偏見的排斥下,往生者的同志伴侶經常以「誼兄、誼妹」這種隱晦的詞語稱呼,但親密愛人之間以兄妹稱,不就是認為他們的關係「難登大雅之堂」、讓人無法苟同嗎?意識到同志族群必須維護,且訃聞是人一生中最後一封公開的書信,更應該成全逝者的意志,內政部便於2012年推出喪禮儀節手冊《平等自主.慎終追遠~現代國民喪禮》當中建議,同志族群宜捨棄「誼兄、誼妹」,改用「伴侶」稱謂發訃,讓其回歸相符的角色。
訃聞的多元性,體現了殯葬自主的意識慢慢抬頭,國人逐漸不再以忌諱、保守的態度面對死亡。既已有了好的開始,期望這股新風氣能延續下去、不斷地進步,讓所有族群都能在喪禮中向逝者道別致意,沒有人會被刻意隱藏、埋沒,舉辦喪禮也不再讓家屬那麼身心俱疲。訃聞的形式經歷千年變革,但其本質終如一日,猶如逝者在對身後的親友說:請再來見我最後一面,親愛的我先走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