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期

從卡通看見多元性別教育

【彩虹路上】專題

觀察卡通中的多元性別題材,並探索在性別平等教育的可能性。

從卡通看見多元性別教育

徐仟妤 文  2018/05/20

中央選舉委員會於4/17通過針對性別平等教育的公投提案審議,進入連署程序,根據公投提案團體下一代幸福聯盟的新聞稿,認為學齡學生在性別認同和性傾向尚未成熟,不宜灌輸性別光譜、多元性別、同性戀之多元情慾教育,影響兒少身心健康,希望廢止性別平等教育法中的同志教育細則,並推廣一男一女家庭主流化觀念。對此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則在聲明稿指出,排除同志教育將增加性別刻板與性別弱勢學生的不利處境,此公投提案的通過也引發一系列對現有性平教材的爭議與討論。

如果說教科書在形塑兒少性別認知具備如此重要的地位,那麼與他們最為親近的媒體——動畫卡通呢?根據美國兒童發展期刊上所刊登的《Pretty as a Princess:Longitudinal Effects of Engagement With Disney Princesses on Gender Stereotypes, Body Esteem, and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研究指出,在測量兒童接觸迪士尼公主卡通的頻率,並觀察他們展現出的性別刻板印象行為後,發現觀看時間越長的女童愈容易展現性別刻板印象的行為,由此可見卡通是影響兒童早期性別價值觀的重要媒介之一。

那麼目前電視所播映的卡通是如何呈現性別與同志題材,而這樣的性別題材將如何塑造未來孩子的價值觀?本文將以性平教育的角度,觀察隱含在卡通中的多元性別觀念。

從性別氣質翻轉到多元性別光譜

提及性平等教育,最為爭議的便是性別光譜概念,性別光譜共分為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與性傾向四向度。性別氣質光譜分為陰柔與陽剛兩端,目前市面上卡通的突破大多停留在女性性別氣質的再定義,例如迪士尼電影近年積極翻轉公主迷思,不論是《冰雪奇緣》中優雅又強悍的艾莎公主,或是《動物方城市》中積極聰穎的哈茱蒂,皆具備性別氣質光譜中的陰柔與陽剛特質共存的形象,「獨立女性」的塑造似乎也形成一個通往奧斯卡提名的顯學,然而兒童動畫電影卻鮮少涉及具備陰柔性質的男性,或是深入描寫其他性別光譜向度的角色,僅僅將同性伴侶的配角放入背景,就足以被社會大眾或影評人當作重大突破。

台灣性別平等教科書中的四向度性別光譜。 (圖片重製/徐仟妤)資料來源:台灣酷家

圖左為動物方城市具備陰柔特質的警官洪金豹,圖右則為動物方城市作為同性伴侶鄰居的背景角色。(圖片來源/ 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螢幕截圖、PinkNews,徐仟妤重製)

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再建構

然而,在電視動畫影集中卻能發現不少大膽的性別嘗試,在《The Complete History of Queer Characters in Cartoon Shows》一文指出,最早出現在兒童動畫劇集的非典型性別角色為1942年《樂一通》系列的兔寶寶,他在部分劇集以樂在其中的姿態著裝為女性,被視為一種變裝皇后的影射,而其生為男性卻刻意模仿、融入傳統女性的角色,也展現出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間的衝突。在1990年代風靡全球的日本動畫《美少女戰士》,則是透過描寫女配角天王遙與海王滿的關係,隱晦地展現出同性情慾的性傾向,而動畫中對於她「即是男性也是女性」的敘述,也激起對該角色模糊生理性別歸屬的大量討論。(最後已被原作者證實為女扮男裝)

圖左為《美少女戰士》配角天王遙與海王滿,圖右為《樂一通》系列兔寶寶的女裝扮相。(圖片來源/SailorMoon 25th Official SiteAmazon,徐仟妤重製​)

千禧年代後的兒童動畫劇集對於同性性傾向的展現則更加透明公開,但多偏向次要配角。例如Cartoon Network的熱門卡通《探險活寶》,劇中兩位女性配角泡泡糖公主與艾薇兒即被配音員證實為「前女友」關係。2014年美國兒童頻道Nickelodeon所播映的《降世神通  科拉傳奇》在結局公布了女主角科拉跟女配角麻美的戀愛關係,正式將主要角色也帶入這場性別認同革新的大門,引發各界譁然。迪士尼動畫劇集《公主闖天關》的男主角麥戈則扮裝成為首位偽娘公主Princess Turdina,並在劇集背景置入了男男吻的畫面。「該世界觀為LGBTQ友好世界」、「主角為雙性戀者」,各家頻道接二連三發出聲明,似乎急於突破過往對於性別議題的態度,然而有些劇集從友情昇華為愛情的過程卻缺乏適當鋪敘,讓這個本應大膽的嘗試顯得過於平板,甚至流於形式化,也接收到「只是為了政治正確 」等批評。

圖左為迪士尼《公主闖天關》系列的男男吻畫面,圖右為《降世神通》女主角科拉與配角麻美。(圖片來源/Disney TV Animation News螢幕截圖、Weekly Entertainment,徐仟妤重製​)

更加自然開放的多元性別置入

當同性關係已慢慢開始放上檯面討論,那麼什麼是新一代的多元性別意識?卡通頻道巨擘Cartoon Network於2013年的推出的兒童動畫影集《神臍小捲毛》給予了一個更加溫柔、理想的答覆。

《神臍小捲毛》由三個外星人、單親父親、以及外星人混血主角建構了一個充滿愛的非典型家庭。其中以無性別、具備陰性外貌的外星人物種「寶石人 」設定巧妙地避開了傳統的性別壁壘,當同性、異性、不同物種間的界線不再明顯,陰柔跟陽剛的性別氣質與認同也不再只有兩極,因此寶石人間的戀愛關係雖被視作女同性戀的映射,卻又無法確切標籤化。「融合」是作品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不同寶石人間能經由融合產生更加強大的個體,主角小捲毛與人類女性康妮融合成的角色小捲妮,在融合狀態時不時呈現男性與女性的性徵,成為游離在兩極生理性別的跨性別者或雙性人,作品中的性是流動且曖昧不清的,正如同光譜的分布一般。

劇中的融合體「小捲妮」,同時具備雙性的性徵。(圖片來源/Cartoon NetworkCartoon Network France螢幕截圖,徐仟妤重製)

融合同時也是一種情感教育及性教育。作品認為融合是愛的具現化,如果是基於互信與平等的融合會是強大且美好的體驗,而沒有經過雙方同意或遭到脅迫的融合體,則是不健康的關係,甚至連外型都不成人形。在外星人的母星政權裡,融合僅被視作同款寶石人的特權,不同種類寶石人間的融合則被視為毫無羞恥心的行為,彷彿將人類世界的同性、異性戀價值以完全相反的形式呈現,但來自體制的偏見與壓迫卻與真實世界異曲同工。本作雖因大量的多元性別元素被認為是酷兒友善的代表作,但也沒有因此想要「否定」或「廢除」原先的異性戀元素或主流家庭構成,父代母職的單親父親能夠同時講著老爸笑話,一邊給予主角溫柔、可靠的情感關懷,三位寶石人即使對於人類價值觀並不熟悉,也在過程中一同擔當起導師與家人的責任,跟鎮上其他家庭和樂相處。正如同上述的各類卡通,並非貶抑原先流通的性別社會價值,而是提供另一種可能性的想像。

基於互信與平等的融合是強大且美好的體驗,而沒有經過雙方同意、遭到脅迫的融合體則是不成人形。(圖片來源/Imdb,徐仟妤重製​)

無論是否支持本文對性別的觀點,認識與思考是相互理解的第一步,當更加多元的性別特質能在媒體、教材中溫和的曝光,孩子具有自由選擇價值的權利,才能更加尊重差異並同理他人。如果有一天多元性別不再是一個需要被特別強調、拆解或分析的題材,而是很自然的融入生活的一部分,或許就是性平教育真正成功的時候。
 

回到【彩虹路上】專題

記者 徐仟妤
新學期需要新希望與新的肝
編輯 林育平
仍在等靈魂慢慢長出來
記者 徐仟妤
編輯 林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