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生大學生活 三大挑戰
僑生在大學的生活的如何?又會遇到什麼問題和抉擇呢?有些問題,不只僑生,就連本地學生也會遇到,該如何解決呢?
僑生大學生活 三大挑戰
關子茵 文 2018/05/20
透過本專題之前幾篇文章,我們了解到僑生會到外地讀書的原因不外乎是想拓展自己的眼界和生活圈,希望可以學習獨立生活。當被問到為何會萌生來台灣升學念頭時,就讀交大光電系大四的澳門僑生胖子表示,如果不去其他地方見識一下,感覺自己的思想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變得狹隘,因此想要利用大學四年時間更深入地探索其他地方,畢業後也能有其他就業地方可以選擇,為自己的未來多安排多一條出路。
當然,也有不少國家因為在地大學優惠特定種族學生入學的政策,例如印尼和馬來西亞,令當地華僑難以就讀公立大學而到外地升學。
初來報到 異地新生活
剛來到陌生的土地,難免充滿新奇、恐懼和期待,而在大學裡通常會有各地學生的互助會,為新生僑生們分憂,幫忙處理行政事務和新環境的適應問題,可算是他們在台灣的監護人。當來台灣的新鮮感消退後,要面對的就是如何在陌生城市生活、處理很多學習上的事宜、人際關係,還要學會和自己獨處。
因為台灣離僑生們的原居地不遠、文化習俗的差異也不大,所以在生活習慣上很容易適應。另外,學習程度相近導致課程學習上也很少遇到難題,訪問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僑生,他們都覺得在當地高中所學到的知識可以銜接上台灣的大學課程,但學習環境不同造成教學方式上的差異,成為了唯一需要適應的地方。
僑生們也提到不同的環境會影響人的學習心態,因為在國立學校裡同學的學習能力都比較強,會自動自發地學習,也潛移默化令自己想要進步。而在原居住地,因為當地工作選擇很少,所以大家對未來的工作都有了一定方向,胖子表示「因為工作有了著落,課堂的知識顯得不太重要,所以很多人都會兼職」,對課業的用心程度不及台灣,使僑生們覺得如果沒有出國留學,學到的東西可能沒有現在的多。
邊緣人? 語言不通成阻礙

語言不通成了僑生社交的最大阻礙。(圖片來源/pixabay)
雖然學習上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但人際關係是每個人都需要努力才能學會的一門課。社交能力本來就因人而異,但最令僑生覺得困難的是語言問題,港澳地區一般使用廣東話溝通,而馬來西亞華人會中文和英文夾雜使用,印尼則是印尼語和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雖然僑生在原居地都有學習中文,但母語和最經常使用的語言都不是台灣常用的國語。所以到台灣後要學習使用國語生活,對他們來說充滿挑戰。
印尼僑生對於這個方面感受最深,因為他們從小的生活環境不常接觸中文,中文水平有限,雖然在台灣有上加強中文的課程,但也很難熟練地運用。學習方面來說問題不大,因為仍可自學追上進度,但在日常生活中,與人溝通常出現阻礙,「要和別人解釋聊天內容,有時他們根本不懂我在講什麼」,這是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系大三的印尼僑生S的真實處境。
交大電機系大三的澳門僑生阿狗也認為用其他語言無法完整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最真實的情緒,「發現自己的笑點跟他們(本地生)不同,就覺得很難長久地相處下去」,所以比較會選擇和來自家鄉的同學來往,覺得這樣的相處上比較容易和開心,大學中也不難看到僑生經常只與原鄉同學來往形成小圈子的現象。
語言藩籬除了導致生活圈變得狹窄外,僑生們也認為這樣似乎失去了當初選擇在外地留學的意義,無法透過在地人了解當地文化,造成與在原居地時的生活無異,但也無奈無法輕易解決這個問題。有些僑生仍會與台灣人來往,而與原居地的同學甚少聯絡,但這也會造成大學的僑生互助會活躍人數越來越少,難以運作。
課業之外 工讀有利弊
比起原地區的大學,僑生們覺得台灣的大學生活多姿多彩,社團、營隊、表演等各式各樣的活動,相當豐富,也可以凝聚團隊的感情,為異地生活增添色彩,學習與人相處和舉辦活動的技巧,是在原居地較難獲得的經歷。

台灣學校的課外活動眾多,豐富了學生的生活。(圖片來源/pixabay)
比起在本地升學,到外地讀書除了有學費的支出外,還有生活費、住宿費等,海外聯合招生委員會對在台就學每月生活費估算約為8千元台幣,但還要加上在台購置的生活用品、電器等支出,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交大機械系大三的澳門僑生W覺得,「學費就已經是一筆不少的支出,也不好意思總是跟家人伸手要錢。」因此,想要減輕家人的經濟壓力,很多僑生都會有工讀的習慣,根據勞動部統計處發佈的105年底外國專業人員概況指出馬來西亞僑生的工讀比率最高,佔45.7%。交大人社系大二的馬來西亞僑生Joey則認為儘管愛家人而工讀賺取生活費的行為很值得尊敬,但如果耽誤了學習,將會本末倒置,因此如果因為工讀令自己學習成績倒退反而會令家人擔心,所以認為在工讀之前要先考慮自己的能力和實際經濟狀況,不要勉強自己。
找工作 人生必經階段
至於日後出路的問題,僑生似乎比別人多了一些選擇。受訪僑生都覺得無論在哪個地方讀書,都會產生迷茫和擔心。因為每個地方需要的人才都不同,像港澳地區企業傾向聘用有經歷的人才和本地大學的學生,且他們對台灣的大學不太了解,所以學歷認證上也會有難度,加上產業發展方向不同,如在台灣的課程會偏重在本地的應用,所以僑生若要回港澳就業,有台灣的學歷可能沒有什麼優勢,也因此留在台灣發展成為一個不錯的方向;而馬來西亞的工資水平較低,在台灣工作的前景比馬來西亞好,但因出外留學後回流的薪酬也會有所提高,所以在兩地都會有不錯的發展;至於印尼方面,因為大多數僑生的語言不通,所以留在台灣的意願較小,S表示,「﹙因為自己的中文水平不好﹚不希望工作時還要別人輔助才能完成工作」,而且當地的公司現時也需要一些與中資溝通的人才,比起本地人自己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吃香,所以回國就業不是問題。

各地的就業環境都有其利弊,需要從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環境。(圖片來源/pixabay)
無論在任何地區讀書,社交、經濟、出路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尤其是在新環境中,免不了會遇到挫折,但只要能從中學習,充分地了解、做好準備,以平常心去面對,那就算遇到再多難題也可以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