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期

香蕉同居中 共同居住空間興起

【破繭而出的年輕世代】專題

共同居住空間在台灣逐漸興起,提供人們另一種租屋選擇,香蕉同居中的創辦人——黃若穎,希望藉此創造出環境良好且愉快的居住空間。

香蕉同居中 共同居住空間興起

王貞懿 報導  2018/06/10

踏入社會到外地打拼時,免不了要在當地租房,或許是個人獨居,又或者是與朋友共同合租。但近年來,有一種新型態的租屋選擇——「共同居住空間(co-living space)」在台灣逐漸興起,類似於青年旅館的概念,能與來自各地的人們交流,但是租金相對比較便宜,建立的關係也較為長久。

青年旅館轉型共同居住空間

香蕉同居中(Banana Co-living)這個名字聽起來親和力十足,以香蕉此意象帶給人友善、活潑的形象。創辦人黃若穎與丈夫一起打造出這個溫馨的共同居住空間,黃若穎因為喜愛到各地自助旅行,旅途的休憩處往往選擇能與更多人接觸的青年旅館或民宿等,而非少了點人情味的華麗大飯店。這些經歷讓她在工作之餘,著手籌備青年旅館,接著於2012年Banana Hostel正式在台北成立。而因為旅館地理位置靠近台灣師範大學,黃若穎注意到常有外國學生需要尋找較為中短期的穩定住宿地點,然而許多租屋房東都要求至少一年的租期,對他們來說,要找到租期一個月至一年的房子著實困難,發現這個市場痛點的黃若穎,轉而以一個月的租期為單位,提供彈性的租屋選擇,並在2016年轉成香蕉同居中(Banana Co-living)的共同居住空間模式。

香蕉同居中的創辦人——黃若穎。(圖片來源/王貞懿攝)

比起青年旅館以日為租期,共同居住空間提供更為長期的租屋形式。青年旅館客群主要為到該地展開短暫旅行的遊客,青年旅館對於他們來說僅是提供一個就寢的地方;而住進共同居住空間的租客通常因短期留學、工作等因素,需停留幾個月的時間在該地生活,因此這個空間的性質對他們而言不像青年旅館一樣單純。在共同居住空間的規劃上,增加了衣櫃或是桌子,不像青年旅館因為租期短,不太需要大空間置物。

共居生活 增加交流同時學習尊重

然而在經營兩者時,黃若穎認為不變的是:「希望大家能多到公共空間與其他人有多點互動。」她發現會住進共同居住空間的人,其實多數都蠻害怕孤單,不想要住在外地時,每天生活只有工作及回家,而回家後又只有一個人。因此黃若穎在經營共同居住空間時,花費更多心思讓住進來的人們關係能緊密,讓大家住進來後,有較多與他人相處的機會,也會彼此相約一起吃飯或是看電影等,產生了更多的人際互動。現在有四處據點的香蕉同居中,房客各有不同背景,甚至來自多國,如日本、韓國、印度、法國等。平常會透過舉辦一些交流活動讓大家更加熟識,像是之前曾舉辦過烤肉活動。而不僅是同地點的人們交流,也有跨點的交流活動,讓一個地點的人當主人準備料理招待另一地的人們。「我們希望住在這裡的人可以生活得很精彩又快樂。」黃若穎期盼房客都能在香蕉同居中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甚至未來可以讓人覺得一生一定要在這邊住過。

香蕉同居中之前舉辦的烤肉活動,讓大家有更多交流。(圖片來源/香蕉同居中臉書

不只房客間有好的交流,黃若穎也與房客們有良好的互動,「我們關心住在這裡的每一個人。」見面時會聊起近況,辦活動時也親自參與,這點也是香蕉同居中跟其他有些共同居住空間不太一樣的地方,並非讓房客們自己交流,而是房東也親自參與其中、深入認識每一位房客。除了增加人際上的互動,讓房客彼此生活充實之外,黃若穎認為因每個人的背景大相逕庭,倘若有人在生活上遭遇了不知該如何解決的困難時,大家也能給予不同的想法及意見。

雖然共同居住空間能增加與他人互動交流的機會,但畢竟是共居生活,需要考慮到室友之間的生活習慣並互相配合。黃若穎強調,「彼此的尊重與體貼是必要的,不然住在裡面的人會很痛苦。」為了降低大家因生活習慣不同產生的摩擦,她會請換宿的小幫手幫忙打掃,因為她認為每個人的衛生習慣不盡相同,愛乾淨的人可能就會因打掃與較不在意環境整潔的人起衝突,導致整體居住環境的氣氛不佳。

推廣共同居住空間 提供居住新選擇

近幾年,共同居住空間的概念傳到台灣,開啟這股風潮,陸陸續續有共同居住空間出現,然而目前依舊在成長階段,並面臨市場上的認知困難。有些人會認為男女混住的居住空間很複雜,甚至以為是不是每天都在喝酒開派對,面對這些懷疑的聲音,黃若穎覺得只要來參觀或是體驗看看,就知道並非如此,為此香蕉同居中籌辦了試住的活動,並請體驗者將心得分享在社群媒體上,希望能藉此消弭大眾對共同居住空間的誤會,並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

此外,黃若穎也積極推廣共同居住空間的概念給房東,因為她曾在尋找適合的房子時,被房東多次拒絕,理由是怕住進來的房客背景複雜,會引起鄰居的抗議。因此黃若穎透過宣傳理念給房東,建立起信任之下才能互相好好配合,或是找到更多適合做為共同居住空間的房子。

現今社會房價高漲,許多年輕人因而得背負多年的房貸,或是長年居住在品質不佳的小套房中,也產生了年輕人「蝸居」的現象,像隻蝸牛一樣只能蜷縮在小小的殼中。對此情況,黃若穎認為或許藉由共同居住空間能提供人們不一樣的居住形式,得以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樣能夠解決年輕人找不到好房子住的狀況。」找房子時若想要地點近市中心又交通便利、居住環境也不錯的地方,租金往往是年輕人負擔不起的價格,但是透過共同居住空間的共享經濟,多人平均分攤租金,能以較便宜的費用住在好的環境當中,而非屈就在可能是環境髒亂複雜、違章建築之中,還給年輕人居住的權益。

未來黃若穎希望能成立更多的據點,因為台灣在這個領域尚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期盼能透過建立共同居住空間改善居住問題,以及在這越趨冷漠的社會中,促進人們交流的機會。

記者 王貞懿
需要點時間沉澱,沉澱需要點時間。
編輯 簡文怡
在風的城市長大,想要擁有風的灑脫。希望能在這一年好好存活。
記者 王貞懿
編輯 簡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