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期

P.K.14 後龐克的社會意象

本週五(22日)即將在墨爾本參加國際藝術節的P.K.14 (The Public Kingdom for Teens,全名是青春公共王國),在大陸的獨立樂壇界的代表性,甚至不須透過像《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亞洲最優秀的五個樂團之一」、「他們的聲音就是現代中國的聲音」這樣的語句去了解。只要聽一首〈這是多麼美妙的夜晚〉,便會被他們音樂的思想幅度與簡鍊的呈現方式折服。

P.K.14 後龐克的社會意象

記者 張宇翔 文  2010/10/17


由左至右依序是鼓手雷壇壇(瑞典)、吉他手許波、貝斯手施旭東、主唱楊海崧
圖片來源:http://blog.wa3.cn/?p=421

週五(22日)即將在墨爾本參加國際藝術節的P.K.14 (The Public Kingdom for Teens,全名是青春公共王國),在大陸的獨立樂壇界的代表性,甚至不須透過像《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亞洲最優秀的五個樂團之一」、「他們的聲音就是現代中國的聲音」這樣的語句去了解。只要聽一首⟨這是多麼美妙的夜晚⟩,便會被他們音樂的思想幅度與簡鍊的呈現方式折服。


 

P.K.14譜出後龐克的都市意象

號稱即將在今年發行新專輯的P.K.14,最近一張專輯《城市天氣的旅行》已是2008年的事。作為P.K.14在製作成本上最高的專輯,他呈現了比起《誰誰誰和誰誰誰》、《白皮書》等之前的專輯更多的聲音元素,這樣專輯的特色特別表現在擦弦樂器的聲音上,甚至用它來插入許多中國民謠式的橋段。有些聽眾認為這僅是一種「國際化式的轉變」,也有人對這樣的樂風轉變給予「產生奠基於後龐克之上的新風格」這樣的高度評價。

P.K.14在1997年創團的時候即以後龐克的形式奠基,比起龐克較為緩慢但一樣沉重的,富於實驗性與敘事性方式進行大部分的樂曲創作。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像是⟨這是多麼美妙的夜晚⟩最後長達十秒的貝斯長音,還有⟨我在南京的路上等你⟩漸漸滲入鋼琴旋律中的貝斯與其它的合成音響,細碎晶瑩如模糊的視覺下閃爍的路燈,為整張專輯裡的城市意象畫出主題。

如果就觀看一座城市的方式而言,重塑雕像的權利、后海大鯊魚等較新的中國龐克樂團多半還是以吉他和貝斯,來製作一個人車熙攘,交錯於圓環或商業區十字路口交錯的摩登城市。而在P.K.14的這張專輯中,呈現的都市意象是俯瞰的,抽象的。是天橋下俯瞰下班時間的行車,是河堤邊凝視晦暗河床衝擊橋墩的力道,充斥著隱喻與白描,嘮叨與靜默。

 

大玩文字遊戲  意義非凡

主唱楊海崧本身也從事文學創作,這無疑使《城市天氣的旅行》多了份詩人的況味。如果拿一個現代詩作家作比喻,他的歌詞像郭沫若歌頌史達林時那樣地直白,但少了那份強烈的意識形態。就剪裁而言,即使拿掉音樂都富有強烈的可讀性與畫面。「那個傍晚光線下的孩子,突然毫無預兆的在你面前老去,這時候你就像一個白癡一樣,坐在電視機前面眼淚直流。」這樣的白描只是偌大專輯中的一隅,卻可以看出楊海崧對於畫面建立的敏銳,與拒絕流俗修辭的堅持。

已經有不少人,在聆聽過這張專輯後注意到了他令人玩味的曲名,介紹這張專輯的部落格中多有著串接所有曲名成一篇文章的文字遊戲。從⟨穿過河堤⟩到⟨燈塔⟩,從傍晚到夜晚,時間與空間的推序不斷的被作者召喚。可以說整張專輯是描繪一個現代都會在井然有序中的迷失,但P.K.14儘管有著知識份子的背景,卻不急著使用論述去概括,更多的是有意識的拼貼撿拾,透過簡單反覆的聲音主題,交錯著突如其來的悲憤與漸漸蝕刻的憂傷。像⟨錯過了⟩這樣的主題在台灣多半若要做都會風搖滾,多半會氾濫以男孩女孩的小情小愛串接,不會像P.K.14在輕鬆長廊漫步般的前奏後,突然切出一個對於文革時期暴力場景的隱喻。一男一女錯過的可能只是一次香吻,但⟨錯過了⟩一曲中流著鮮血的老人,無非是錯過了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年代。

 

深刻社會意象 P.K.14以中文創作

有別中國的龐克樂團多以英文進行樂曲的創作,P.K.14在中國的樂團裡以中文創作的方式雖然在台灣的另類音樂界算是普遍,在中國卻成了一種獨特。P.K.14也對台灣樂團多以中文創作的方式感到認同,儘管國外樂評多以「聽不懂歌詞也很好聽」的方式,在褒獎外暗示著「歌詞是中文」的這件事有點問題,但中文創作對於P.K.14一直有著特殊的情感與現實上的意義,是否,台灣的音樂界也有這樣的思考?像《城市天氣的旅行》這樣的主題,若要在台灣找一個較為接近的主流音樂內容,可能是陳昇的《P.S.是的,我在台北》。但在格局上,陳昇的戲謔或許還能攜帶一絲絲針貶去刺激社會大眾,但更多的是個人主義式的謾罵獨白,不願接下更多的社會包袱,或許是現在台灣流行藝文界最大的問題。
 

藝術是形式,連以關懷中下階層文明的俄國文豪契訶夫亦提倡「形式就是內容」這樣的前衛藝術概念。但細閱他的作品,卻無一不是人道關懷。台灣在前衛表現形式的琢磨其實相當光鮮明亮,但追求風格形塑與感官刺激的同時,中國的樂團P.K.14卻依舊表現出深刻的社會閱讀。而台灣有著這樣的形式與內容均衡的樂團其實寥寥可數,濁水溪公社25週年後,希望台灣的音樂界能夠在追求表現的同時多多帶一些對社會集體的想像與關懷。

記者 張宇翔
存在是被歲月吸到發紅的煙頭 當它落地,成灰成土 我願用我的筆做掃帚將它撿拾 聽它訴說一個快要消逝的故事    
記者 張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