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期

黃苡哲 傳統音樂的那些美好

早期野台戲、宮廟慶典所使用的樂器已漸漸淡離現代人的生活,音色也早已被人們遺忘。不過那些都曾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共同的成長記憶,黃苡哲想利用傳統音樂的推廣,帶我們找回那些不小心遺落的美好回憶。

黃苡哲 傳統音樂的那些美好

記者 呂奕廷 報導  2018/10/14

走進新竹市東前街的一條暗巷,暖暖地有盞像家一樣的微光,那是柒拾壹中央店,店裡有人正在拉著二胡,隱約傳出閒談笑語。再走進去,踩在土灰色的六角磚地,扶著斑駁的磚牆,擺放的裝飾與收藏散發著古色古香。有兩三人圍著茶几,沏茶飲酒,把玩著傳統樂器,品嘗傳統的音色在屏風之間迴盪。這間店的創辦人黃苡哲先生說,傳統音樂就是他的生活,是食衣住行育樂,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柒拾壹從店門口看去與一般的商家不同,凌亂的擺設彷彿更貼近平常人的生活。(圖片來源/呂奕廷攝)

柒拾壹傳統樂器 手作與惜物

黃苡哲創辦的柒拾壹以製作、修補傳統樂器為主,同時也是一個以推廣傳統音樂為號召的基地。店裡有二胡、高胡、殼子弦等,樣樣都是他親手製作,在製作的過程中,他根據不同溫濕度地區的木材,調整接合上膠的方式,對每一把琴的質料與音色都毫不馬虎。不過他也表示,自己並不完全遵循傳統,因為傳統樂器在早期宮廟、野台戲使用的時代已經過去,開始逐漸邁向文化推廣與藝文教育的新世代,這時候傳統樂器音色需要做改變,不應該被傳統限制住。

店內陳設的傳統樂器,黃苡哲心血來潮就會拿起來彈奏。(圖片來源/呂奕廷攝)

近年來隨著環境資源日益短缺,有許多樂器製作材料變得越來越稀少,比起製作樂器,黃苡哲更希望能藉由「修補」減少資源的浪費。對他而言,「修補」比「製作」樂器更開心,「樂器能繼續用就繼續用,我不會拗客人一直買新的。如果客人有能繼續用的舊樂器但他堅持買新的,我也希望他能把舊的捐出來轉售給其他想學樂器,但手頭不太闊綽的人。」這也是他在推廣傳統音樂的同時秉持的理念,傳統樂器象徵自己成長的土地,而我們需要透過「惜物」來守護,解決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

拜師學藝 推廣傳統音樂之路

黃苡哲在八歲時第一次接觸中國笛,後來又接觸二胡,漸漸對傳統樂器產生興趣。為了繼續學習,便拜師學藝,跟著住家附近的老師學唱戲。然而,在第一年中老師什麼樂器也沒教,只是讓他跟著學習人際應退、基本的茶酒桌禮儀,並且採打罵式教育,只要稍一犯錯就丟東西、罵粗話。「但是我很感謝老師,因為跟著他的這十年,他一毛錢沒跟我收過。」黃苡哲也回想起老師獨特的教法,當時老師教一種樂器不滿兩、三個月,就換教另一種樂器,不求精而求廣,這種教法讓黃苡哲每一種樂器皆有涉略,有助於傳統音樂的開枝散葉,使他能與人分享每一種樂器的音色與故事。

黃苡哲對每一次的彈奏都全神貫注,彷彿是在用旋律與人談話,訴說一個故事。(圖片來源/呂奕廷攝)

除了傳統音樂,黃苡哲也對中國文學非常有興趣。當時他的第一志願是中文系,但是由於英文成績不佳,只考上第二志願的傳統音樂系,儘管如此,他對中文的熱愛不減,平日喜歡研究古典文學與劇本,對於寫歌、撰寫藝文活動企劃都有莫大的幫助。而他在傳統音樂系中學到的音樂理論,也將他帶往教育推廣領域,「我也許在演奏上面不是那麼全面、高深,但是在教學系統上是我跟其他人比較不一樣的。」雖然彈奏樂器的技術並不是十分高超,不過由於涉略廣泛又有系統,且了解如何有效統整傳統音樂並且推廣,促使他在傳承傳統音樂上更得心應手。

音樂即生活 不用音符的創作

「音樂對我來說就是生活。」對於黃苡哲而言,日常的聲響都有不同的顏色,人與人的對話也彷彿是一篇篇的樂章。他常常在各地藝文活動進行演奏,並堅持演奏時絕不能只是演奏出音樂,卻沒有思考、感受些什麼,「音樂不能只是音符、旋律、節奏,它要能跟心情息息相關,要能娓娓道出某個東西。」就連平常創作的時候,他也會感受腳下的土地、血液的流動,使用「自己的語言」創作。這個語言不是指中文或台語,而是指對日常生活的仔細體會,不使用大部分音樂人的語言如:對位、曲式、音高,取而代之是形容一個感受,像是「明亮」、「煙霧」、「氣泡的纏繞」。對他來說,樂句不是一串音符,而是一段言語、一種告知。

今年九月底由交通大學與東門市場青創基地團隊合辦的音樂展演活動「月夜東門 vibe」,黃苡哲也有與同好上台表演。這場表演對他而言就是一種樂趣,「它是我生活中的一個環節,當它跑到我的生活中,我就過了它,就玩了它。」抱持著音樂即感受,音樂即生活的態度,有時候在店裡飲上一壺酒,點上一根菸,就拿起手邊的二胡拉上一曲,與夥伴的低音大提琴合鳴;興致一來,便約三五好友在東門市場附近「吟遊」,沿街演奏,一方面是為了樂趣,一方面是為了增加傳統音樂的曝光度,讓更多人能聽到傳統的音色。

常常有音樂同好來柒拾壹作客,與黃苡哲討論音樂和生活,並佐以美酒、佳茗與一曲即興的演奏。(圖片來源/呂奕廷攝)

文化藝術的推廣 現實與想像

在面對強勢的「流行音樂」,傳統音樂會不會就此沉寂?黃苡哲認為,「傳統音樂不會消失,但他會慢慢趨於大趨勢所向。」因應大勢所趨,人的口味變化,所以他在製作樂器時改變了音色,使音樂能為更多人接受,「不過這倒不是為了收入,而是我們無法再像過去的人聽那麼傳統的老歌,我們聽的音樂會漸漸地流行化,這不是我們能選擇的。」面對傳統音樂的變化,黃苡哲不堅守傳統二字,而是以符合大眾趨勢的方法作為切入點,期望將傳統音樂推廣出去。

當今有許多藝術工作者無法在創作、收入之間達到平衡,往往使藝術走向商業化,背離藝術的本質,或是被迫放棄以創作維生、另謀飯碗。「那是因為他們往往只在做他們想像中的東西,他們不去思考這個東西是不是被接受。」黃苡哲認為,所謂的藝術工作者,應該要去了解客戶、了解大趨勢,了解自己藝術品的價值,否則只會流於夢想實踐者。因此,他賦予每一個作品故事,讓看上去普通的樂器加上製作過程的點滴與一些心路歷程,價值也隨之改變,「客人買的不是這個物品,而是這個東西背後的故事。」

大大的掛畫用毛筆率性地寫著「萬物皆有價」,「每個東西都有價值,但至於價值是什麼,大家自有心證。」這也是黃苡哲在創作的過程中想要驗證、探討的。(圖片來源/呂奕廷攝)

除了接各地的藝文講座,黃苡哲也有於新竹華德福實驗學校進行傳統音樂的課程,帶領學童認識傳統音樂,並在教學上結合吸引人的現代元素,「不過當然等到他們有興趣之後,還是要導回傳統那塊。」在教學、推廣上都不遺餘力的傳統音樂文化推廣者黃苡哲,未來能帶領傳統音樂走向什麼樣的境界,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記者 呂奕廷
喜歡吃牛肉麵,但是吃不起只能吃沒肉的湯麵。
編輯 黃俊軒
澳門仔
記者 呂奕廷
編輯 黃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