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科幻中心推動新科幻熱
交大科幻中心推動新科幻熱
記者 楊雅筑 報導 2009/01/11
從二○○一年開始,由國立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為推廣中文科幻所主辦的倪匡科幻獎,如今已堂堂邁入第八屆,造就不少科幻文壇新星。除了有心人推動以外,拜近年來好萊塢賣座科幻電影之賜,大眾對科幻的接受度提高,繼科幻大師倪匡所捲起的科幻熱之後,科幻又逐漸蔚為風潮。
從物理到科幻 葉李華樂在其中
科幻(science fiction),意即利用科學為基礎,加上超現實的幻想而成。科幻源自西方,其領域包含小說、電影、藝術等創作類型,而作家艾西莫夫、克拉克與海萊因號稱西方科幻三巨人。中文科幻則是發展較晚,以倪匡、張系國二人為開山祖,前者豪放多產、後者沉穩細膩,儘管後來亦有張草、蘇逸平等科幻作家持續的努力,但受中國歷史與文化背景、武俠小說的聲勢浩大影響,華人科幻終究無法與西方風采相提並論。不過,近年來有學者因由對科幻的喜愛,轉而致力於科幻文學的研究與推廣。
台灣的第一位科幻教授
![]() |
圖為交大教授葉李華,致力於科幻推廣。 資料來源:葉李華個人網站 |
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的主持人葉李華,目前任職於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小時候就對科幻領域著迷,自電影聯合縮小軍和劉興欽的漫畫,帶領葉李華進入科學與幻想的世界之後,他便傾注了所有熱情看遍中西科幻作品。從台大電機系畢業,到唸完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博士之後,發現自己對學術上只鑽研一兩個物理問題感到疲倦,所以決定投身科幻所展現的廣泛世界。
憑著他淵博的科學知識和想像力,在推廣科幻之初,葉李華曾擔任科幻雜誌幻象的編輯委員,也參與許多科普書籍編輯。更因感到利用媒體提高科幻能見度是推廣的快速方法,他主持電台通俗科學節目,架設中文科幻網站-科科網,並持續的翻譯科幻小說,企圖開拓國人對科幻的視野。此外,於大學裡開設許多科幻課程,如:科幻天地、科幻創意解析、科幻作品與科技創意……等,透過師生互動討論,分析欣賞中西科幻小說、電影、理論和發展,且同時鼓勵學生創作,將科幻推向學術領域,也將科幻種子向下傳承散布。二○○一年,交大創辦科幻研究中心,由葉李華主持,他秉持「科學衍生科幻,科幻延伸科學」的信念,除了每年舉辦表彰倪匡成就且全球性的「倪匡科幻獎」,更將科幻的研究推廣到各個學術領域。
葉李華表示,他希望藉由各種媒體去破除大眾對科幻的迷思,科幻不是只有外星人和機器人,更不是無中生有、怪力亂神,而是在科學的基礎精神上突破過去的束縛,試圖窺探未來的究竟。若將科學比喻為地基,幻想即是樓層,用科學精神做為鋼骨架構出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科幻。科幻小說家消除了過去與未來的鴻溝;科幻作品反映了對未來的想像之外,更企圖預知未來。現代許多科學的研究及發明,也會參考科幻小說或電影,省思人類的處境,往更好的未來邁進。
科幻電影帶動科幻風潮
除了醉心科幻的教授葉李華戮力推動之外,美國好萊塢的科幻電影與科幻影集對大眾的影響亦是功不可沒。
一九九九年的電影《變人》,劇情設定在未來世界,在觀眾眼前將機器人管家進入人類家庭,習得人類情感與智慧之後的生活做了大膽演繹;而二○○二年由史蒂芬史匹柏主導的《關鍵報告》,在片中也利用完美的犯罪防禦系統發展劇情,預測未來科技發展;《極光追殺令》把場景帶到外星人操控的莫名空間,人類被綁架而生活在回憶的世界;改編自艾西莫夫小說的《機械公敵》,內述的機器人謀殺案更充滿懸疑刺激;叫好叫座的《駭客任務》,則利用進入電腦虛擬實境的完整架構,片中的人物只要接收足夠的資料,就能成為功夫高手,發揮人類各方面的極限。
科幻教授葉李華透過媒體的傳布,翻譯科幻小說,讓台灣科幻得以成長;科普書籍、科幻小說、電影漸增,也讓科學軟化更容易貼近一般人,幻想不再沉重而有根據。因此,見上述原因,繼倪匡的科幻小說之後,台灣科幻風潮即將再興。
![]() |
記者 楊雅筑
在乎我所在乎的 在這裡 憧憬我所憧憬的 在這裡 假文青也好真牛B也罷 你說 我決定 笨拙也可以精彩呀 在這裡 .................. 嘟嘟嘟嘟答答答 ................... 最討厭20世紀少年的爛結尾了! 以上 我是氣球 還有 這篇自介會更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