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爭奇鬥艷 延禧走出新攻略
後宮爭奇鬥艷 延禧走出新攻略
呂奕廷 文 2018/09/23
以下可能含有劇集《延禧攻略》、《後宮甄嬛傳》與《如懿傳》的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繼 2012 年《後宮甄嬛傳》掀起中國後宮劇熱潮,今年暑假,由吳謹言飾演的魏瓔珞更是在《延禧攻略》中,靠著無人能及的機智扣住了觀眾的心,打敗開播之前就備受矚目的《如懿傳》,成為今夏最受歡迎的後宮劇。除了蔚為話題的藝術設計之外,究竟最關鍵的角色設定與劇情架構擁有什麼樣的魔力,能為觀眾所著迷?
主角騙不過鬥不倒 節奏快效率高
本劇中主角魏纓絡靠著他的聰明才智,未曾敗於任何一次鬥爭或陷害,彷彿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這種「主角開外掛,一路過關斬將」的特色也成為《延禧攻略》最大的賣點。在整部戲的第一部分,魏纓絡作為宮女入宮,同儕因為忌妒他的才華而頻頻設法陷害,但最後都被他反將一軍,使控告他的人成了誣告、陷害他的人受到更嚴重的責罰。在成為富察皇后的左右手之後,也成功地在荔枝宴等眾多場合化解了高貴妃對皇后的陷害,幫助皇后化險為夷。劇情後段,當魏纓絡終於成為「令妃」,接踵而來諸如純貴妃和順嬪的詭計,也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劇中,主角似乎早就知道其他人的陰謀,沒有人能夠成功地扳倒他。

飾演女主角「魏纓絡」的吳謹言,在戲中表現出孩子般古靈精怪卻聰慧靈敏的性格。(圖片來源/延禧攻略官方微博)
《延禧攻略》與眾不同的劇情設計在於,魏纓絡不只是將他人的構陷化解,只求自保,而是有意「順水推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陷害者不僅沒有加害成功,自己反而受到更嚴重的懲罰。以往後宮劇中,主角化險為夷的劇情並不少見,但多流於只顧全自身,但是在這部劇中,為了自保而「順便」懲治兇手的手法樣樣玩出新意,可謂大快人心。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主角破案的「節奏」。在《延禧攻略》中每一個「主角被陷害、察覺、想出對策、成功自保使敵人受到制裁」的過程多控制在兩集之內,且單項事件觸發所需的「元素」也都在兩集之內交代完畢,不若其它後宮劇有長時間的「鋪陳」。像是從富察皇后得到皇賜荔枝樹、高貴妃與嘉嬪設計陷害(11集半),到瓔珞化解危機反制(12集半),總共只花了大約一集的時間而已;相較之下,《後宮甄嬛傳》中的甄嬛有了果郡王的孩子(53集)到「滴血驗親」(63集),足足有十集的鋪陳,可見《延禧攻略》的節奏相較其它後宮劇快上許多。
正反兩派不對等 惡勢力始終落下風
後宮嬪妃的明爭暗鬥為後宮劇必不可少的元素,其爭鬥能大略分成以主角為首及陷害主角的惡勢力為首的正反兩派。大部分後宮劇的進行模式為反派掌奪大權、正派安分守己卻被欺負,在境遇跌落谷底之後,藉著「體悟到宮中的險惡,為自己過去的委屈平反」為由,正派才開始壯大自己並推翻原本的反派,使觀眾也同主角有種「復仇」的快感。以《後宮甄嬛傳》為例,劇初的小反派是華妃,在華妃被扳倒之後,才發現皇后是大反派,在甄嬛痛徹心扉出宮靜修後,劇末的精華都擺在甄嬛如何扳倒皇后;又如《如懿傳》中,反派陷害如懿使其落入冷宮(18集),直到後來如懿自覺不能坐以待斃才絕地求生(27集),期間觀眾都與主角一同受煎熬,期待復出報仇的時刻。

《如懿傳》中由周迅飾演的「如懿」在劇初就被各宮嬪妃視為眼中釘,用盡各種辦法來陷害。(圖片來源/如懿傳官方微博)
但是《延禧攻略》從頭到尾,反派角色始終沒有佔優勢。例如劇情前段的反派高貴妃,不管是企圖殺害愉貴人及他的孩子、還是上文提到的荔枝園事件等都從未被皇上信任過;劇情後段的大反派袁春望,沒有獲得靠山輝發那拉皇后的全權信任,身分也只是皇后身邊的奴才。相比之下《後宮甄嬛傳》的華妃能在皇帝、皇后出宮時獨攬大權、《如懿傳》的慎貴人棄主背信卻仍能獲得皇上寵愛,《延禧攻略》的正派至上特色反而讓觀眾獲得不少正能量。
此外,劇中的皇帝也扮演著關鍵「明眼人」的角色。皇帝往往是後宮劇中評斷各嬪妃手段的「裁判」,誰被誣陷、被冤枉,全部都是以皇帝的評判作為定奪,倘若證據不足、不善言辯,無法取信於皇上,就只能落得被處罰的命運。而在《延禧攻略》中,皇上似乎永遠站在正義的一方,打從心底信任魏纓絡的為人,使其他嬪妃總是構陷失敗,也讓觀眾相信主角一定會度過難關,和其他後宮劇相比較不會提心吊膽。
角色性格反差大 黑與白前後難料
雖然本劇的主角一定不會輸、反派也處於劣勢,但是影響劇情發展的變因仍然層出不窮,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許多角色擁有前後反差極大的性格,使追劇的觀眾難以預料未來發展。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喜塔臘爾晴」。爾晴待在長春宮服侍皇后時,個性沉穩、做事細心,但是嫁給傅察傅恆之後,因為心生猜疑,便「黑化」成為毒婦,懷疑丈夫與侍女私通,便手段毒辣地虐待侍女;為了讓丈夫忌妒,趁皇上酒醉藉機侍寢生子,種種惡行都讓觀眾們恨的牙癢癢。不過能表現出同一角色差異極大的性格,也顯現出《延禧攻略》的演員確實都有入木三分的演技。

由蘇青飾演的「爾晴」在《延禧攻略》劇情前後性格轉變極大,惡毒的行徑讓觀眾恨的牙癢癢。(圖片來源/延禧攻略官方微博)
其他還有像是嫻妃,從與世無爭的溫和個性到腹黑的繼任皇后;純妃更是從富察皇后的好姊妹變成殺害皇后孩子的殺人兇手;袁春望起初透過與纓絡義結兄妹的關係彼此互助,劇末卻成為大反派。整體看來,有許多角色在前段擁有善良、正義的個性,但卻在後段受到環境事件影響,個性染黑、轉入邪惡陣營。雖然其它後宮劇也不乏陣營轉換的角色,如《後宮甄嬛傳》的安陵容,但是以性格轉變的節奏來看,安陵容是在被冷落後,漸生猜忌之心,有過渡期的轉變,而《延禧攻略》幾乎是說變就變,能在一夕之間由白轉黑。
顛覆後宮劇傳統 自由女權新高度
不論後宮劇的劇情多麼扣人心弦,就本質而言,後宮劇畢竟是以一夫多妻的古代皇室為背景,後宮嬪妃彼此爭寵也落入女性受制於男性的傳統思維。像是《後宮甄嬛傳》中甄嬛被迫入宮選秀,乘坐鞦韆等待皇上赴約,後來發現皇上不是真心愛自己而傷心不已。這些片段均表現出女性為男性行動左右,雖然最後甄嬛成功報復皇上,但吐出「皇上駕崩」四字時留下的淚,藏不住曾經為皇上受過的傷痛。

《延禧攻略》與《後宮甄嬛傳》劇情架構比較圖,紅線代表主線(與皇帝)戀情進展,可以看出《後宮甄嬛傳》更注重與皇上之間的情愛關係。(呂奕廷/製圖)
但是《延禧攻略》在宮廷女性的議題上,有煥然一新的詮釋與表現。就魏纓絡入宮的原因來說,她不是被迫,也不是受制於愛情,而是為在宮中受欺凌致死的姐姐復仇。此外,比起皇上的寵愛,魏纓絡更重視友誼與師徒恩情,曾多次為了替恩師富察皇后求情,大膽違逆皇上。就整體結構上來看,可以看出《延禧攻略》並非以「男女情愛」為導向,在劇情編排與設計上也做了大膽的嘗試,顛覆了以往後宮劇的傳統,挑戰了後宮劇中女權議題的新思維,也難怪在這炎炎夏日,觀眾能深陷在這一股沁人心脾的新氣象中,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