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期

後來的我們 這世上不會有如果

兩條線、一個主軸,交織出剪不斷理還亂的情與愛,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看待離別與錯過。

後來的我們 這世上不會有如果

記者 梁書瑜 文  2018/09/23

《後來的我們》是劉若英導演第一部執導拍攝的電影,原著是她多年前寫的《過年,回家》,此片在中國大陸地區累積票房超過13億人民幣,版權也被影片串流巨擘Netflix買下躍上國際舞台。沒有華麗的場景、酷炫的特效,用細膩自然的情感加上貼近一般大眾的劇情,帶給觀眾最深的共鳴。

一切從返家開始

男主角林見清(井柏然飾)和女主角方小曉(周冬雨飾)來自同一個鄉鎮,在一次的返鄉火車上遇見了彼此,前者希望能在遊戲領域闖出一片天、後者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目標不同,但都抱著「想要出人頭地」的心願。小曉即使爸爸已經過世、媽媽不在身邊,每年過年依舊會回家,而林父(見清的爸爸)(田壯壯飾)則是永遠準備好一桌子的好菜等著見清,尤其是他最愛的 — 黏豆包。

「漂在北京兩個人的生活比一個人好過得多」鏡頭下的他們一起合吃一碗麵、一起在寒冷的街頭打車回家,看似幸福,但現實的嚴酷峻厲終究考驗著他們。

男女主角在異地打拼的生活反映了時下很多年輕人的心聲。 ( 圖片來源 / 官方劇照 )

從前與現在   彩色與黑白對比

故事的一開始使用了彩色的十年前和黑白的十年後兩個男女主角相遇的畫面對映,就如見清在回答小曉關於遊戲創作的疑問時所埋下的伏筆:「假如伊恩再也找不到凱莉,這世界就再也不會有色彩了。」

象徵手法的運用體現了導演及編劇們對細節的重視 :  一片片木板隔斷出狹小的房間,蝸居,是生活的掙扎亦是對夢想的堅持。黑白色調打破了我們既有的刻板印象,站在他們的角度,「過去」才是彩色的美好曾經,現在的黑白也為他們是否真的有重逢打上一個問號。林父過年一定準備的黏豆包,十年後見清也在廚房裡忙著做給兒子吃,頗有傳承的意味。

林父過年在廚房備菜的身影。 ( 圖片來源 / 官方劇照 )

選擇性錯過   來不及說出口的愛

以題材而言,像這種失去的愛情故事在中外並不少見,舉凡《曼哈頓練習曲》、《樂來樂愛你》、《前任3:再見前任》等等,兩個相愛的人因著種種原因分開,當愛情不單單只是愛情,考量了現實與夢想、摻入了忽略與習以為常,縱使中間有再多次相遇,也必將是選擇性錯過。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包覆在愛情骨架外的是對親情的描繪,透過林父一角訴說了「家」這個意象。

故事由每一年的春節這條簡單明瞭的時間軸展開,林父只有在過年時才會看到他們,有時年輕人沒有回來,他依然在小餐館裡守著,他能做的只有替孩子們做飯,看似平淡如水的生活,透過田壯壯精湛的演技詮釋得恰到好處。

沒有過多的情感表達,所有的情緒都是點到為止,一位華人傳統社會下的父親不善於把愛掛在嘴邊,隨著社會快速的變動,他顯得落伍,但對孩子們的牽念不曾少過。一間安靜坐落在雪地裡的舊餐館和擁擠嘈雜的北京遙遙相對,為紛亂的空間、紛亂的心注入安定的力量,即便當時的見清並未察覺而急欲逃離。

「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電影的結尾用林父寫給小曉的一封信再度扣回「家」這個主題。從開始到結束,家這條支線一路襯托陪伴著他們,但令人唏噓的是這時林父已經過世,雖然這封信是讀給小曉的,但同時也讀進了觀眾的心裡。鋪陳的手法雖然常見,卻可最快的觸動到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導演用親情去圓了愛情裡的遺憾,說出了一個大家都明白卻很難做到的話:愛要及時。

林父趴在桌前給小曉寫信。 ( 圖片來源 / 官方劇照 )

一道跨不過去的坎

根據美國心裡學家羅伯特 · 史坦伯格(Robert Sternberg)在1986年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一段關係的維持需要包含親密、激情和承諾三種成分。隨著時間的流動,戀人間不會一直停留在熱戀期,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兩人對於困境也會有不同的反應,這時三角形的面積就會有所增減。

見清和小曉在北漂的生活中從相知到相戀,那時的他們不管生活再怎麼辛苦只要回到家能看到對方都覺得幸福,但當外在環境的壓力撲來:同學間的冷嘲熱諷、工作上的不順、繳不出房租……等等,一個急欲證明自己卻掉入自卑的無底洞、另一個沒能按耐住煩躁的情緒而爆發,處在磨合期的兩人卻不見彼此好好傾聽過對方,少了上述愛情三元素適當的疊加,以致就如《前任3:再見前任》裡的一句話:「兩個人散了,是因為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愛情中兩人的依存關係是相互的,愛如果沒有雙向溝通,一切都會消失,就像那一張裝載回憶的破沙發被載走,也暗示著牽扯與羈絆的線最終不會繞在一起。

平凡故事   唱出人生的徬徨

「反正那未來它不發一語  明擺著是撲朔迷離的一局棋」,一部賣座的電影一定少不了好的配樂,收錄在李劍青的首張個人專輯《仍是異鄉人》裡的〈平凡故事〉用最純粹的音樂深深衝擊著我。

有別於時下流行音樂在節奏、旋律上艷麗的變化,〈平凡故事〉以木吉他為主搭配著李劍青渾厚廣遠的聲線,一種漂泊滄桑感油然而生。在清淨的和弦裡沒有炫耀唱功的痕跡,更多的是透過歌詞呈現的真誠,像在訴說又像在心裡呢喃,樸實豐富的情感帶著對現實的無奈,語助詞的使用也拉近了我們與歌的距離,強化了期盼有人呼應的渴望。 

這首歌的意境可以說完全符合了《後來的我們》這個故事,雖然我沒有任何離鄉背井的經驗,但是當那熟悉的吉他聲隨著電影情節響起,有那麼一剎那我彷彿走入了鏡頭下的世界,被那樣的時空背景包圍。

另一種形式的圓滿

首次執導演筒的劉若英,算是完成了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雖然這個故事在一開始就能讓觀眾猜出結局,也沒有高潮迭起的安排,中間穿插男女主角多年後重逢的黑白鏡頭也容易落入道德上的瑕疵,但回歸到「仍相愛的兩人最終卻錯過」這個命題,一個極易讓觀眾投射自己的出發點,搭配主要的三位演員:周冬雨、井柏然、田壯壯對角色力道和厚度完美地刻畫,為了理想的沉潛、父愛的堅韌、愛情的殘念,簡單幾個元素於人們的心中盪起一波波漣漪,倒映在心頭。

「之前分開都匆匆忙忙的,這次,咱們好好說再見。」( 圖片來源 / 官方劇照 )

就如劉若英在接受專訪時所說:相信情感的力量。此片顯示愛情的脆弱卻又執著、親情的含蓄卻又那麼的不可或缺,「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一個擁抱,他們接受這樣的結局,回到各自的世界,這是電影對離別與錯過的註解。但螢幕前的我們呢?我們是否能做到相處時付出真心、該放下時沒有後悔,在一切都還來的及時?除了動容之外,電影背後的意義值得所有人細細咀嚼。

下次,當我們又面對了分離與重逢,你,又會怎麼選擇呢?

縮圖來源 : Mtime時光網—官方劇照

附註 : 本篇最後一張圖片說明取自電影台詞。

記者 梁書瑜
我好想去——天空之鏡
編輯 李欣秝
最喜歡的東西是獨角獸
記者 梁書瑜
編輯 李欣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