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期

親子間以愛為名的情緒枷鎖

情緒勒索存在於親子、伴侶、職場等不同的人際關係,其中親子間的情緒束縛更是時時刻刻壓迫著孩子與父母,本文將著重於親子間情緒勒索的描寫,做深入且詳細的探討,期盼解救陷在這些親密關係中的我們,能解開這名為愛的枷鎖。

親子間以愛為名的情緒枷鎖

記者 林奕廷 文  2018/09/23

淺談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這個詞彙,最初是由蘇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這位心理治療家提出,在英文的寫法為Emotional blackmail 或 FOG,而FOG則分別是由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這三個字所組成,如實反映了這些正被情緒勒索的人們內心最真實的情緒及想法。

單就這三個英文字來看,可以知道,被情緒勒索者的身心必然處於一個受到高度壓迫的狀態,這份壓迫會讓人感到不舒服,甚至是窒息且恐懼的。而情緒勒索卻滲透入我們的生活,它無處不在,在我們視作最親密的關係當中,所造成的威脅尤其大,常伴隨著不安感、罪惡感等情緒產生,它更常被包裝在其他的詞彙之下,像是義務、倫理道德、責任,這些一眼望去是無比正常的要求,卻是伴侶、職場、親子間情緒勒索的最佳利器,更會讓身在其中的我們不斷互相拉扯,造成莫大的傷害。

情緒勒索存在於無形之中,讓人難以辨識、逃脫 。(圖片來源/好好好家庭教育文教基金會

你也被情緒勒索了嗎?

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熱播,讓人重新正視親子間的情緒勒索,通常情緒勒索的發生,是勒索者藉由話語或態度傳達負面的情緒,企圖使被勒索者順從,從而掌控行動。台灣心理諮商師周慕姿在《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書中提到,情緒勒索通常伴隨著三大重要的元素。

首先是,被貶低自我價值,情緒勒索者藉由貶低他人的自我價值,讓被勒索者對自己產生懷疑,引發焦慮,這時若是被勒索者被說服,認為「只要跟著做,就對了」,就會傾向於跟隨勒索者提供給自己的指示,進而減少自身的徬徨感。第二,引發罪惡感,這通常伴隨著別人認為你需盡的責任與義務,若是沒有達成,被勒索者會轉而責怪自己,居然無法達到他人期望,甚至覺得自己是個糟糕的人,這種情緒被不斷的放大,最終導致內心生成強烈的愧疚。第三,剝奪安全感,當情緒勒索者清楚的知道什麼是被勒索者最在乎的事,什麼最能夠造成威脅,而這項籌碼又掌握在他手中的時候,就會把它當作武器。若是被勒索者不聽從指令,勒索者可能會以「斷絕關係」恐嚇被勒索者,做為不服從的代價。

父母對孩子 社會主流價值觀構成的情緒勒索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面對過情緒勒索,以親子關係為例,試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曾經出現這些話?「我都是為了你好」、「你將來一定會感謝我」、「如果你愛我,你就必須按照我的方式去做」,這些牽動生活中大小事的決定,都有可能造成情緒勒索的發生。而為什麼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常是被情緒勒索的那方呢?這兩項難以撼動的社會價值觀,佔了很大的因素。

一、孝道的根深蒂固。每個人對孝有不同的解釋、定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台灣社會中,孝道在親子關係中仍佔有很大的份量,它被現代社會視為一種美德,從小我們就被時刻提醒孝道的重要,更被教導需對父母「孝順」。在現代社會當中,多數人將孝順誤解為對父母順從, 因此不敢違背父母的期望,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處處被「孝順」這兩個字綑綁住一舉一動,更讓孩子產生,「不照父母的話去做,就不孝順」的想法,更可能因為被指責不孝順,內心生成強烈的罪惡感,當孩子被罪惡感這種情緒綁架的時候,它會把孩子拖回父母期望的道路上,因為這是應盡的孝道。

二、唯有讀書高的升學體制。需要不斷面臨大考的升學體制在亞洲國家十分普遍,我們也常將大考視為人生一道道重要的關卡,在這樣的升學體制下,孩子通常被寄予厚望,冀望在大考中能獲得優異的成績。因為對於部分的父母來說,只要獲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孩子們就能平步青雲,而抱持這樣想法的父母會動用身旁所有的資源,去幫助孩子在課業上不斷的精進再精進。或許是因為父母的生長環境,抑或是在出了社會後獲得的經歷,在他們的想法裡,學歷是最重要的社會資本,唯獨擁有高學歷,才能鞏固社會地位、才能出人頭地,也因為這樣的價值觀,讓父母會用盡他所有的辦法希望孩子們能夠念好書,去補習、上家教,甚至是使用情緒勒索。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孩子通常會因為害怕被父母厭惡,害怕辜負父母期待,而屈服於做個聽話的乖孩子。

公視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劇照。(圖片來源/女人迷 womany.net

親子關係中的勒索者與被勒索者,角色的置換?

上述所提,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通常在一段關係當中,一方為情緒勒索者,一方為被勒索者,但這樣的角色是一陳不變的嗎?當然不是,情緒勒索者可能反倒成為被勒索者,而被勒索者也有勒索他人情緒的可能。被勒索者的情緒會受到勒索者的影響,受到心理上的箝制,更進一步影響被勒索者的行動。以親子關係為例,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可能建立於孩子期望得到父母肯定,或受倫理道德約束的情形下產生,但孩子難道就不會對父母進行情緒勒索嗎?事實上,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勒索確實存在於親子關係中,孩子也懂得如何用情緒去控制父母的行動。

在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就善於用激動且誇張的情緒去嘗試影響父母的決定,試想你是否有過站在喜歡的玩具或想吃的冰淇淋前大吵大鬧,只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個情況即便自己沒有遇過,也一定曾在路上看過,這時一部份的父母會礙於丟臉或是趕緊息事寧人的想法,從而滿足小孩的慾望,但這樣的情緒勒索一旦開了頭,它將難以停止。孩子知道運用這樣的情緒可以使父母就範,因此開始予取予求,然而這個現象只是情緒勒索的冰山一角。因為孩子對物質的慾望無窮無盡,而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只有更高,沒有盡頭,那我們該如何從情緒勒索的惡性循環中掙脫,或是從中得到平衡?

如何突破這道枷鎖?

心理諮商師周慕姿在《康健雜誌》中的採訪提到,那些她接觸過的個案,甚至是讀者,一旦認知到「不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這件事,就足夠讓自己走出來,變得更重視自己,更愛自己。並不是說必須忽略或是漠視他人的情緒,而是無論他人釋出什麼情緒,都不構成能左右我們的想法,甚至是控制行動的理由。

即使將「愛」這件事包裝在情緒勒索下亦是如此,因為愛的本身是不帶有任何條件的,更不是用來控制他人的工具。「愛」這件事本應該讓人感到開心、幸福的,一旦變成情緒要脅的籌碼,它將變質,讓人不安、罪惡、焦慮,因此無論我們處在任何關係當中,都應該學會更愛自己,因為「愛」不是利刃,不是能讓身在其中的我們受傷、難過的藉口。這道以愛為名的枷鎖需要自己解開,在懂得照顧自己、更愛自己後,你會發現這道枷鎖已經慢慢鬆開,再也不會對你造成任何束縛。

記者 林奕廷
立志做一個能活得隨心所欲的大人
編輯 李欣秝
最喜歡的東西是獨角獸
記者 林奕廷
編輯 李欣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