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那是誰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那是誰的?
記者 陳儀軒 文 2018/09/23
以下可能含有電視劇關鍵劇情,請斟酌閱讀。
公共電視台睽違十二年,於2018年7月再推出教育題材戲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取材自吳曉樂作家的同名小說,從中挑選五篇故事改編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和<必須過動>,繼前陣子十分火紅的植劇場,同樣以台灣少見的單元劇形式創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宣傳圖(圖片來源/公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描述台灣長久以來的教育體制和社會價值觀,並探究體制下扭曲的親子關係。公視與Netflix網路平台同步播出後引起社會的高度討論,此熱潮更延伸至其他亞洲國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來自詩人紀伯倫,一首名叫<孩子>的詩,詩的大意是說:孩子經父母而生,但並不屬於父母,他們有著對自身生命的渴望。父母可以給予愛,但不能強加思想在他們身上;父母就像一把弓,孩子便是那從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注定要射向遠方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孩子自己的。
鏡頭語言裡的故事 將想像化作有形
在<媽媽的遙控器>中,畫面多採用藍色的冷色調,有著冰冷、疏離的寓意。渴望能去畢業旅行的男主角—紀培偉,一直幻想著能和好朋友—小嵐在海邊戲水,藍色又象徵著水,既期待能在水中自由快樂的他,亦選擇用水來結束自己不斷循環而重複的日子。在<貓的孩子>中,偏綠黃色調的畫面,呼應著男主角—鍾國衍家中斑駁的壁癌,是一種令人窒息的黏膩感,也是在面對家族和社會期待中,無法逃脫的親情枷鎖。在<必須過動>裡,明窗淨几的白色場景結合科幻的背景設定,讓人肅然於那難以被打破的體制,由分數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去留,竟是如此合理的存在。五部單元劇中,各以不同色調呈現,期望帶給觀眾視覺與心靈層次上的結合。

<媽媽的遙控器>宣傳圖(圖片來源/公視)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首度將親子議題以科幻題材創作,適切地將那些抽象的概念或寓意化作有形,因為有形,讓我們更加應證了身邊血淋淋的例子,心裡的震撼因此更是深刻。遙控器的倒轉人生,是母親對孩子完全的掌控;平行世界裡,是承受壓力產生的心魔;能解讀記憶的儀器,讓母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交換心願的孔雀,試問我們願意用什麼來交換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呢?而胚胎的基因培養,則是一個強者主導社會,弱者註定被淘汰的現實。科幻世界裡的構想,反映了世界的真實。
劇中的角色們多有對鏡頭獨白的畫面,深沈的內心喊話無形是一種對外的求救,因為陷入難以掙脫的泥淖裡,撲簌簌流下的眼淚是無聲的吶喊,將傷口一層一層的剝開,讓電視機前的我們透過這一道道傷痕來審視自己。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讓成功趨於單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電視劇裡以不同的家庭背景設定,同樣地訴說著現今的教育體制是一個社會的病態。<貓的孩子>中,國衍的父親曾自信的說:「這世界就是這樣,學歷是最基本的。想要贏,要有好學歷,說話才能大聲,後台才夠硬。」顯示著一個普遍存在於社會大眾而根深蒂固的價值觀:高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有了一份好工作你就算成功了!我們對於成功的定義顯得如此簡單,簡單的可悲。
劇中的父母親,甚至大到整個家族都以求得高學歷為終極目標,人人都要念明星高中,人人都要成為醫生,他們堅信著教育可以讓人跨越階級的門檻;可以讓人得到名聲、財富和好日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過去科舉時代下的產物,而如今這樣的枷鎖仍框住整個社會,身在其中的我們便不自覺地成了犧牲品,反被人類制定的教育體制給操控並盲目的追求著,所以我說:「教育使人聰慧,亦使人愚笨。」
這部劇集講述了過去積習已久的價值觀念,綜觀現今的教育制度已開始走向多元化,面對技職教育體系的崛起、企業愛用科技大學學生和百川入學計劃.....等,社會開始重視各領域的人才,而非過去的通才教育,被舊思維綁架的我們也該學習轉變。
「愛」不該是一句句的對不起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必須過動>中,五部單元劇裡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有著不容質疑的愛,是出於同脈血緣的真愛,也是對彼此相互依賴的關愛。然而家長過於濃烈的愛,似乎渴望著讓孩子成為自己生命裡的一部份,也許是試圖用來彌補過去的缺憾,也許是當作未來美好生活的籌碼,但是每一句「為了你好」、「孩子,我愛你」都成了難以消受的負擔。
紀培偉屈服於日復一日的生活;鍾國衍和平行世界裡的自我奮鬥;林茉莉努力當個北一女的高材生;劉巧藝拿天賦交換了那份虛榮;楊若娃假裝過動也要保住母親的優質勳章。所有孩子對父母們愛的表現,就是追逐著那條不斷後退的終點線,鞭策自己成為父母心中的模樣。

<茉莉的最後一天>中林茉莉在面對母親時的擔憂(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臉書粉絲專頁)
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一句孩子對母親「我愛你,那你愛我嗎?」如此沉痛的深問,讓人不禁震撼,這一份份的愛竟是這般不堪負荷而痛苦的,當過度的愛和寄託逐漸扭曲,成了一種控制,親子間純粹的幸福也終將被消磨殆盡。社會對於父母教養小孩的期待,給予父母一份無法推卸的責任;長久以來孝道的觀念流傳,也給了孩子絕對服從的義務,用愛將它們包裝以後,我們卻在互相傷害,雖然「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愛人是要慢慢學習的。
在《你的孩子》裡 我們看見了什麼?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加入了微科幻的元素風格,以寓意結合真實呈現。乘著植劇場的詩選劇熱潮,與多位資深及新興演員合作,精湛而細膩的演技收服了眾多閱聽眾的胃口。作品藉由媒體欲傳達的想法,或許會引起各方學界和家長們的抗議與衝突,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在震撼之餘,人類對於自身的反省與對社會體制的體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透過電視劇來傳達新思維並揭露社會面貌的模式,將是未來值得期待且不可小覷的力量。